在城市一个菜市场不远处的十字路口 ,近来颇为热闹。十几个老农,各自寻得一块地盘,摆上了新鲜的蔬菜叫卖,这里,也形成了一个不大的“小菜市”了。
这些菜蔬,大多是郊区老农们在自己开荒的土地上辛勤种植的成果。他们不施化学肥料,只施用自家沤制的土杂肥和鸡粪,也从不喷洒农药,让蔬菜自然生长,顺应季节变化。加上他们无需缴纳摊位费,所以菜价低廉亲民,再加上鲜叶鲜把,翠绿鲜嫩,颇受顾客们的青睐。
起初我并不知晓此处,直到有一天骑电动车路过,瞥见那青翠欲滴的菜色,便停下了车。从那以后,我便常来这里买菜,不再踏入那喧嚣嘈杂的菜市场。
其中有一对老夫妇,年约七十左右,每天都会骑着一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来到这里。老头儿身形瘦削,面色黝黑,皱纹里仿佛藏着泥土的颜色;老太太身材矮小,背微微有些驼,手上青筋暴起,好似蚯蚓一般。他们带的菜并不多,有时一把油麦菜、几根笋棒,几根萝卜、三五个茄子,有时一小捆韭菜,几把小葱子,几把香菜,几棵白菜什么的,盛放在编织袋或者竹篮里,摆在三轮车旁的地上。我常常买他们的菜,只觉得他们为人十分朴实。
“种了几亩菜呀?”我曾向老头儿询问。
“大概一亩地吧。”他声音沙哑地回答,“每天都得浇水、撒粪,辛苦得很。收了葱,拔了萝卜,就得赶紧种下一茬菜,一年四季,一茬接着一茬,根本不得空闲。”
老太太在一旁认真地择菜,手指甲里嵌着泥土,可她把菜叶整理得极为整齐。我想起那句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不用开药方 。”按照时令吃菜,确实是养生长寿的好方法。
他们卖菜,从不会洒水增加重量。要是当天卖不完,就原封不动地拉回去。有时候为了卖掉仅剩的一把青菜、几根萝卜,他们要苦苦等到夕阳西下。我要是恰好路过,就会全部买下,好让他们能早点回家。看着他们收拾空篮时露出的笑容,那满脸的皱纹里洋溢出的惬意欢喜,我的心也不觉踏实了许多。
每天天还没亮,老夫妇俩就起身前往菜园,浇水、整地、撒土粪、采摘、择菜,然后费力地蹬着三轮车,吱呀吱呀地往城里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他们的菜虽然数量不多,因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吃起来新鲜感十足,有时,摆上没多久就会被抢购一空。
有一天,我向老太太买青菜,她却摇了摇头说:“今天的菜不卖了。”“为什么呢?”“路上突然刮起大风,菜没盖好,沾了沙尘沙粒,吃起来会碜牙。”她拿出一把青菜让我看,“瞧,这种菜还咋卖?人家肯定不要,卖出去人家回家也骂你,还会坏了我的名声。”
我听了这番话,心中涌起一阵暖意来。在这个唯利是图的世道里,竟然还有如此诚实的人。
还有一天,天空下起了小雨。老夫妇没带雨具,却把一块破旧的塑料布盖在了摆开的蔬菜上,自己则淋在雨中。我走上前去问:“你们怎么不把塑料布披在身上呢?菜淋点雨没关系的。”老太太擦去脸上的雨水,说道:“菜可不能淋雨,雨水淋多了会坏掉,还会压秤,失了鲜味,会被人说闲话的。”我听后,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
看着他们在雨中瑟瑟发抖,满脸焦急的样子,我心中忽然感慨万千:在这偌大的城市里,卖菜的老农们,命运大概都差不多吧。他们像蝼蚁一样辛勤劳作,却始终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雨丝渐渐变得浓密,打湿了他们的衣衫,似乎也打湿了这座略显冷漠的城市。我买下了他们所有剩下的几把菜,却深知,我怎么也买不尽这人世间的残酷与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