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鲍玉峰的头像

鲍玉峰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25
分享

练字与写作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其魅力无穷无尽。《康熙字典》收藏了四万多个字,《现代字典》收录约一万一千多字,然而,对于我们日常写作而言,常用字不过五六千。尽管作家识字量有限,写作时用到的字也有限,但只要能将这些有限的字巧妙组合,做到用字遣词造句恰当,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文章。

作家要达到“识字不多,用字不错”或“用字不多,字尽其用”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从认字开始,就得有一股子狂热、痴迷、固执与嗜好。遇到不认识的字,要主动查找,越是困难越要攻克,直至融会贯通。要把写作当作情人、挚友,甚至是一种信仰,如此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

在汉字的运用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其丰富内涵。汉字不仅有本义,还有引申义。比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把“推”字改为“敲”字,就变成如今的“僧敲月下门”了。这样一改,“推”与“敲”在诗词感应上也大不一样。这也是“推敲”的来历。比如“经”字,古时织布机上不动的直线被称为“经”,横线叫“纬”,织布时横线穿梭其间,直线不动。因其不变的特性,延伸出“经常”之意;又因为不变的东西往往价值高、品质好,所以“经”又有了“经典之作”等含义。这种从本义到引申义的演变,就如同向河里扔一块石头,溅起的圆心是本义,而层层散开的波纹则是引申义。

汉字的字形和字音也能为表达助力。从字形上看,汉字形态万千,结构独特。像“林”“朋”“从”等字左右对称,给人一种稳定感和秩序感;“北”“非”“门”等字相反相对,独具特色。在写作中,巧妙利用字形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小”字,中间的“竖钩”仿佛一个初入学堂的小学生,笔直站立却又“勾起”脚尖,显示出不安和好动的本性,这样的字形解读让文字充满趣味 。从字音方面来说,汉语声调优美,讲究平仄,音韵和谐。双声、叠韵的运用更是让汉字在摹声拟物、顿挫抒情上独具魅力。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的运用让音律回环往复,将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典故,更是能极大地加强文章的表现效果。在中国文化中,古代典故是智慧与思想的结晶,适时“用典”能让文字更加优雅且充满深度。比如在谈论文明传承与发展时,引用冯友兰的相关哲学思想,能有效反映出中国文化的韧性和包容性;《尚书》中的一些语句,可用于激励面临压力和挑战的企业家与创新者。这些典故不仅为论点增添支持,还展示出写作者的文化底蕴。

我们还可以从古人的诗句中学习汉字的精妙运用。“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短短数字,通过巧妙的字词组合,营造出一种悠远、寂寥的意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纯用名词组合,却勾勒出一幅清冷的早行图;“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哀”字,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悲凉尽显无遗。这些诗句中,诗人对汉字的义、形、音理解悟透,运用精准无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然而,在使用汉字时也需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在描写事物时,对汉字的选择要恰当。白天鸟叫,夜里则是“乌啼”,因为夜是黑的,乌也是黑的,看不见眼珠,所以用“乌啼”更符合情境。再如,写大乌龟用“䆋”,大户人家的灯火用“燈”,小户人家用“灯”,这样的用词能更准确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和情境。同时,在赋予汉字象征意义时,也要谨慎。像有的作者喜欢用“刁”字来形容坏人,因为其字形给人一种倒行逆施的感觉,但用多了可能会引起姓刁之人的抗议;用“巫”字形容坏人,因其字形似脸上有皱纹,显得老谋深算,同样也可能遭到巫姓人的抗议。

总之,作为作家,我们要深入探寻汉字的魅力,善用汉字的本义、引申义,巧用字形、字音,合理运用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色彩和典故,在用字用词遣词造句上多下功夫,做到恰到好处,让有限的汉字在笔下焕发出无限的光彩,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