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
"爸爸,风筝飞起来了!"女儿欢快的叫声将我的思绪拉回眼前。春风拂面,手中的线轴轻轻转动,五彩斑斓的燕子风筝在蓝天中翱翔。望着女儿雀跃的身影,我恍然回到了三十年前的春天。
那时的我,也如女儿这般年纪。每到三月,父亲总会带着我去城墙根下放风筝。那时的风筝都是自己扎的,竹篾削得极细,糊上薄薄的棉纸,再画上燕子、蝴蝶的图案。父亲的手很巧,他扎的风筝总是飞得最高最稳。
记得有一次,我缠着父亲要学扎风筝。他笑着摸摸我的头,从工具箱里取出竹篾、棉纸和浆糊。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几上,父亲的手在光影中灵巧地翻飞。竹篾在他手中弯成优美的弧线,棉纸被裁成燕子的形状。"扎风筝要心静,手稳,"父亲轻声说,"就像做人一样,要懂得收放自如。"
那时的城墙根下,每到春天就热闹非凡。卖糖葫芦的、捏面人的、吹糖人的,还有各式各样的风筝摊。小贩们吆喝着,孩子们欢笑着,空气中飘着槐花的香气。父亲总是选一处人少的地方,让我拿着线轴,他则举着风筝慢慢后退。"跑!"随着他一声令下,我撒开腿向前奔去。风筝在春风中摇摇晃晃地升起,我的心也跟着飞上了蓝天。
如今站在这里,手中的线轴依然在转动,却已物是人非。父亲去年冬天走了,临走前还念叨着等开春要给我扎个新风筝。春风依旧,城墙根下的槐树依然开着花,只是再也看不到那个为我举着风筝的身影。
"爸爸,风筝飞得好高啊!"女儿的声音将我从回忆中唤醒。我蹲下身,将线轴递到她手中:"来,试试看。"她的小手紧紧握住线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天上的风筝。春风拂过她的发梢,那专注的神情,竟与我儿时如出一辙。
夕阳西下,我们收起风筝。女儿意犹未尽,缠着我明天还要来。我笑着答应,心里盘算着该教她扎风筝了。父亲的工具箱还在老地方,那些竹篾、棉纸、浆糊,都静静地等待着新的故事。
回家的路上,女儿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我望着她的背影,忽然明白了父亲当年的心情。风筝飞得再高,终究有一根线牵着;孩子走得再远,也永远走不出父母的心。春风年年吹过,带走了许多,却也留下了许多。那些关于风筝的记忆,那些关于爱的传承,都会在时光中延续,如同这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