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天刚蒙蒙亮,村口那棵老榆树上的喜鹊便叽叽喳喳叫起来。清脆欢快的叫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新年序曲,为这平凡又特别的一天,添上了一抹喜庆的色彩。
我还在温暖的被窝里酣睡,就被母亲一把拽了出来。
"快起来,今天赶集去!"母亲一边往灶膛里添柴火,一边催促道。灶台上的大铁锅里,水已经咕嘟咕嘟地开了,蒸腾的热气在昏暗的厨房里弥漫。
我揉着惺忪的睡眼,看见父亲正在院子里收拾架子车。那辆陪伴了我们家十几年的老车,车辕上的木头已经磨得发亮。父亲仔细检查着车胎的气压,又紧了紧车轴上的螺丝。
"今年收成不错,咱们多买些年货。"父亲说着,从屋里搬出一个鼓鼓的麻袋,里面装满了自家种的花生。母亲则把一篮子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在车上,又盖上一层稻草保暖。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我们出发了。父亲拉着车走在前面,我和母亲跟在后面。清晨的寒风刮在脸上生疼,但一想到即将到来的集市,我就兴奋得顾不上冷了。
路上渐渐热闹起来。同村的王婶赶着一群鹅,鹅群摇摇晃晃地走着,时不时发出"嘎嘎"的叫声。李大爷推着一车白菜,车轮碾过结冰的路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大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镇上的集市。
远远地,就听见了集市的喧闹声。还没到集市口,就看见人头攒动,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空气中飘荡着炸油条的香味,混合着新鲜蔬菜的清香,还有牲畜区传来的特殊气味。
"新鲜的芹菜嘞!""刚出锅的豆腐脑!""自家养的土鸡,便宜卖喽!"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我听见一个特别洪亮的声音:"卖糖葫芦喽!又大又甜的糖葫芦!"
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扛着一根插满糖葫芦的草把子。晶莹的糖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红彤彤的山楂像一颗颗小灯笼。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掏出五毛钱:"去买一串吧。"我欢天喜地地跑过去,挑了一串最大的。咬一口,酸甜的滋味在嘴里化开,糖衣脆生生地裂开,发出"咔嚓"的轻响。
集市上最热闹的要数年货区。红彤彤的对联、福字挂满了摊位,金灿灿的元宝、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晃。卖鞭炮的摊位上,老板正在给顾客演示:"您听这响,多脆生!"说着点燃一支,"啪"的一声,惊得旁边摊位上的鸡扑棱着翅膀直叫唤。
母亲在一个卖布料的摊位前停下。摊主是个精明的中年妇女,见母亲在看一块红底印花的布料,立刻热情地介绍:"大姐好眼光,这可是新到的料子,做棉袄正合适。您摸摸,多厚实。"
母亲仔细摸着布料,又对着光看了看:"多少钱一尺?"
"一块二,您要是多要,还能便宜点。"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母亲买了六尺布,准备给我做新棉袄。摊主一边量布,一边跟母亲唠家常:"今年收成不错吧?看您买这么多。"
"还行,比去年强点。"母亲笑着说,"孩子又长个了,得做新衣裳。"
在粮油区,父亲正在跟一个卖花生油的老板聊天。老板是个壮实的中年汉子,皮肤黝黑,一看就是常年在外面跑的人。
"这可是纯正的花生油,您闻闻这香味。"老板打开油桶的盖子,一股浓郁的香气飘了出来。
父亲凑近闻了闻,点点头:"是不错,多少钱一斤?"
"两块五,您要是多要,还能便宜点。"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父亲买了二十斤花生油。老板一边打油,一边说:"现在城里人都讲究吃这个,说是比豆油健康。我这一车油,两天就卖完了。"
日头渐渐升高,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牲畜区里,牛羊的叫声此起彼伏。一个卖羊的老汉正在跟买主讨价还价:"您看这羊多壮实,毛色多亮,最少也得一百二。"
买主是个穿着皮夹克的年轻人,他蹲下来仔细检查着羊的牙齿:"老爷子,您这羊都三岁多了,一百二太贵了。"
"那您说多少?"
"八十,不能再多了。"
"八十?您这是要我的老命啊!"老汉夸张地叫起来,"这样,一百,不能再少了。"
最终,羊以九十五元成交。年轻人从皮夹克里掏出一叠钞票,数了又数,才递给老汉。老汉接过钱,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又用别针别好。
中午时分,集市上更加热闹了。小吃摊前挤满了人,炸油条的香味、烤红薯的甜香、卤煮的浓郁香气交织在一起。我和父母在一个卖豆腐脑的摊位前坐下,要了三碗豆腐脑,又买了几个刚出锅的油条。
摊主是个和蔼的老太太,她一边给我们盛豆腐脑,一边说:"慢点吃,烫。"豆腐脑又嫩又滑,配上香脆的油条,简直是人间美味。
吃完饭,我们又逛了逛。母亲在一个卖针头线脑的摊位前停下,买了几包针线和几个顶针。父亲则在一个卖农具的摊位前驻足,挑了一把新镰刀。
"这把镰刀钢口好,使着顺手。"摊主是个精瘦的中年人,他拿起镰刀在磨刀石上蹭了两下,发出"嚓嚓"的声响。
父亲试了试手感,满意地点点头:"多少钱?"
"五块。"
"太贵了,三块五。"
"您这砍价也太狠了,四块五,不能再少了。"
最终,镰刀以四块钱成交。父亲把新镰刀别在腰间,又买了几根绳子。
下午,集市上的人渐渐少了。我们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车上已经装得满满当当:新买的布料、花生油、镰刀、针线,还有母亲特意买的一包糖果和一挂鞭炮。
回家的路上,我坐在车上,看着渐渐远去的集市,心里充满了期待。新年就要到了,新棉袄、糖果、鞭炮,还有那顿丰盛的年夜饭,都在等着我。
夕阳西下,我们的影子被拉得老长。父亲哼着小曲,母亲在跟路过的熟人打招呼。架子车"吱呀吱呀"地响着,像是在唱一首欢快的歌。
这就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赶集经历。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那种热闹、喜庆的氛围,那种对新年的期待和喜悦,至今难忘。每当想起,仿佛又闻到了集市上飘荡的各种香味,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看到了那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赶集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买卖,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生活的仪式。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丰收的喜悦,对新年的期盼。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虽然超市、网购越来越方便,但那种充满人情味的赶集体验,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最珍贵的童年回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