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一颗镶嵌在辽东半岛西北部,渤海辽东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左岸的珍珠,它因港而兴,也因港而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城市。而辽河老街,称得上是营口的发祥地,是中国北方港口文化和民族工商业的缩影,是探究营口城建史及城建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被誉为“东北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百年商铺博物馆”。自1858年开埠以来,它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一个通商口岸,更是当下环渤海经济带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据记载,老街已逾280余年历史,依然保存着31处样式优美、别致的建筑,继续讲述着营口的历史繁华。
这是一条典型的步行街,但并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那种纯粹商业街。老街突出的是“河海风情、百年老街”的地域特色,在充分展示营口文化特点的各种展馆、博物馆等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引进具有特色的中式餐饮、西式酒吧、咖啡馆、茶馆等餐饮娱乐项目,成为集餐饮娱乐、旅游观光、精品购物、文化交流为一体的休闲中心。老街突出再现当年的盛世繁华和文化品格,以修复后的百年建筑为主体,辅建了多处仿古新建筑,以传统古镇的模式,在渤海之滨,搭建了一处富含这座北方城市的厚重文化历史,东北近代民族工商业兴衰史的今古平台,成为我国北方早期港口文化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让时光重回清雍正四年(1726年)。营口修建天后行宫时,辽河老街就是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的繁华街市。清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营口开港,是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据说:“国内富商咸集于此,西方各国商人纷至沓来,老街之上,华洋同处,中外并陈,商号林立,贸易聚兴,成为近代东北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辽河老街两侧现存百余年的近代建筑31处,它们不仅形式、用途多样,更有中西合璧之美,更反映出中西文化的逐步融合,享有“近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瑞昌成。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旧址。亦称“大屋子”。这座建筑平稳、沉实,毫无做作,却不失大度雍容,隐隐透出“海派”文化的兼容特征。当年,这里主要经营颜料,兼营布匹、绸缎和杂货,代销美商美孚洋行、德商德士古洋行的商品,是营口资金多、经营范围广的大商户。“大屋子”是营口近代独具特色的一种商业企业,集仓贮、批发、代理、服务和中介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号。
永和祥。一处油坊门市旧址,建筑面积 500平方米,砖石形制,建筑于近代。该建筑为二层红砖砌筑,檐头有水泥柱装饰。木窗,窗檐上口用水泥挂面装饰。大门为石质门框,条石基础。相比于“瑞昌成”等旧址,它更多带有一些欧式建筑的特点,华美的装饰性和细节上的雕琢让它在老街建筑中,体现出强烈的异国风情。“永和祥油坊1921年(民国10年)开业,开办人李孟玺。资本金5万两(以炉银一两为单位),有水压式榨油机20部,工人35人。
裕兴盛商号。与永和祥同处一幢建筑,是一间杂货大屋子,不仅经营各种杂货,还开办有油坊。裕兴盛西栈油坊于1921年(民国9年)设立,专制大饼设有油坊联合会,资本金(以炉银一两为单位)6万两,有螺旋式榨油机40部,工人69人。
宝安堂。营口极负盛名的老字号中药铺,清光绪年间创立。从西大庙东行200米左右,即是“宝安堂西柜”。其总号设在奉天,也就是今天的沈阳,营口宝安堂为分号,当年按老中药铺的格式建筑,前屋为柜台售药,后屋为诊室、制药,兼办药材批发。南北药商云集之地,蜚声海内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是营口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也许正因为如此,宝安堂的一砖一瓦、一间一阁,甚至依然存留的淡淡药铺气息,都仿佛承载了许多隐约而动人的历史故事,并且于不经意间,在灰暗历史镜像中闪烁着明亮的光泽!
合顺东。当时非常有名的商号,建于1901年,又名魁记药栈,主要经营中药材和山货,是营口早期的药栈和山货大屋子。如今,合顺东已作为陈氏面塑第五代传人陈群的陈氏民间面塑馆。辽南陈氏民间面塑2007年被省政府批准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手工艺得以很好的传承。新中国成立前,陈氏面塑用精麦粉加凉水、面引子(酵母)和成,发酵后再加入精麦粉和颜料,糅合成粉红、粉绿和原色面料,经过擀、剪、捏、塑做出各种物体,蒸熟、绘色、上胶、晾干。这样做出的面塑不开裂、不变质。作品形象简练夸张、特征鲜明,经过蒸熟“发胖”后更具圆浑朴厚的美感,有民间淳朴天真的情趣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新中国成立后,陈氏传人在继承祖传面塑工艺基础上,又有所改进和创新,塑出的面人不变质、不破裂、有润泽、不褪色,尤其在塑仕女面人时,改变仕女面部发胖的传统,使人物面部清秀、身体匀称,窈窕的衣饰五颜六色,有飘飘欲动之感。
兴茂福。营口近代知名“大屋子”。清道光六年(1826年)开设兴茂福,经营杂货。该建筑砖木结构,建筑于1923年,为二层红砖砌筑,条石基础,石质门框。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建造,一层为我国传统的建筑模式,二层则充分结合西洋设计手段,外墙面采用圆柱装饰,运用“洋门脸”的构筑风格,迎合了当时人们追求创新的心理,其楼顶建有望楼,用于监视和警戒,以便减少匪患造成的损失。此种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在营口仅此一处,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
许多老建筑旧址的历史故事有待讲述:曾为药铺的“通发栈”,经营杂货的“源成兴”,经营过鲜果的“同义城”,经营过茶叶的“泰顺祥”,曾经的银行“永惠兴”,曾经作为作坊式工厂的“东北染厂”,等等。
当然,这条老街并非完全以“老”取胜,毕竟,对古典文化的挖掘、抢救、保护,也离不开赋予它们新的文化内涵和新时代的创意元素,所以,辽河老街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同时,也在这条“旧街道”上,注入崭新的韵律和色彩。在整街布局构造、色彩搭配、雕塑设置、商业介入比例等多方面,都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新思维构想,从而让辽河老街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处处有新亮点、新细节、新创作,令古街通联今朝,旧址重焕新生!
尽管称这条街为老街,但其实它还尚未老朽,它还有自己的梦想:借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圈建设的东风,在营口大发展的强劲势头下,承前启后,延续百年商贾繁盛,凭借其独特的文化气质,不可复制的历史资源和先进的商业管理模式,打造一条反映营口历史、凝聚营口文化、突出营口特色,展示营口发展的,集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全国知名历史文化名街.
在秋日,渤海之滨的辽河老街,金风浩爽,阳光碧透,海风像无形的绸缎,拂荡着古朴、宁静的街道,闲适漫步的游人,以及古建筑、新架构上那些或细腻、或粗糙,或清晰、或隐约的历史纹理,于悠远时空的交响中,流淌着一种淳厚、深邃的北方韵律……循着这番梦想节奏,在这初秋时日,信步一趟老街,哪怕是匆匆而过,同样可以聆听得到它在海洋之滨清晰的激荡与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