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子北的头像

子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30
分享

巴金散文的情感品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以创作小说著名于世。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大家。从二十年代起,他先后出版了各种散文有二十多集,他的散文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感情炽热。

巴金散文的总体特色是情感创作,他的散文“字字如火,句句含情”。在散文创作中融进了自己的爱憎之情。巴金曾说:“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上燃烧的火喷出来。”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巴金早期的文学创作是被他心中那股强烈的情感推动着的,这在他早期的作品,如《灭亡》,《激流三部曲》中可见一斑。他心中的这股情感在后来的散文创作中表现的就更加突出了,因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人们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巴金在创作散文时,流露出来的情感,正好体现了这个特色。比如,在《我的呼号》《怀念萧珊》《生活在英雄们中间》等散文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心中那股火热的情感。因此,情感创作成为巴金散文创作的主流,同时,又彰显了巴金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也和他的人格魅力分不开。法国文艺理论家布封说:“风格却就是本人。”作家的风格是和他本人的政治、思想、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密不可分。我们读巴金的散文,仿佛能触摸到他那颗炽热的燃烧的心,仿佛有一股人格力量在迫使你不得不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得不去思考人生的真谛,让人从内心深处由衷地产生一种文如其人之感,所以巴金的散文具有一种“情真意自深”的艺术境界和人格魅力。

在巴金散文创作的早期(1927年-1949年),他先后出版了《海行杂记》《生之忏悔》《旅途随笔》《点滴梦与醉》《废园外》《怀念》等十五本散文集。在这二十二年间,由于社会的激烈动荡,巴金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处在一种“自由而充满矛盾的个人奋斗的生活里面。”再加上他个人内心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因此,导致了他难于自拔的心灵的痛苦。他曾说过:“我向往革命,而不能抛弃个人主义......我追求光明,却又常常沉溺在因怀念黑暗里冤死的熟人而感到的痛苦之中,......”这一切常常扰乱了他的心,让巴金心灵深处的痛苦真正到了极点。如在《我的呼号》《梦》等散文中,他极力地倾吐了自己内心的爱和恨,悲哀和渴望,表露了自己一颗满是创伤的心。

由于巴金是带着对封建家族的憎恨,走上社会的,这就形成了他内心情感上对整个封建家族的抗争与反叛。比如在《做大哥的人》一文中,巴金控诉了封建家族的伦理道德对大哥的青春和人生的毁灭,同时也表明了封建家庭对巴金心灵的残害,特别是抗战暴发后,黑暗的社会现实,更激起了巴金内心无限的愤恨。他满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活跃在反侵略的文化战线上,用自己那支痛苦的笔,无情地控诉了日寇的罪行。如《废园外》,巴金用冷峻、含蓄的笔触,谴责了日本侵略者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破坏,对妇女弱小生命的杀害。

这个时期,巴金由于心灵上深受封建家族的影响,造成自己内心的极度矛盾,以及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又让他矛盾的心里增加了无尽的愤慨,这些内外因素形成了巴金早期散文创作的情感建构,让他的散文基调和情感总是沉浸在不断的呻吟、呐喊之中,情感上表现出一种来自“灵魂的呼号”,他的散文情感建构和基调,又给人产生一种悲剧美的审美体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这个时期(1949年-1965年),展现在巴金眼前的都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新鲜画面,巴金的内心情感也随之得到更新和转变,他的这种情感在散文创作中同样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一反过去低沉的情感基调,用一种奋发向上的情趣,来热情讴歌新时代,来热情讴歌人民的新生活,从中抒发了自己内心一种难于抑制的幸福感、自豪感和欢乐感。比如,在《大欢乐的日子》一文中,巴金用他那热情洋溢的笔触,抒写了自己内心的真挚感情。特别是在《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一文中,对那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巴金倾注了自己内心的满腔热情,表达了自己内心对英雄们自然纯真的爱和崇敬之情。在散文中,他把自己内心无限的欢乐分享给了别人,与人共享。

在这个时期,巴金在散文创作中,他用真心、用热情在尽情讴歌新时代、新生活,表露了他内心的喜悦和兴奋之情,这是他这时期散文创作情感的主基调,在情感真诚中又给人一种单纯自然的审美愉悦。

巴金在经过十年的屈辱、迫害和沉默之后,这时期(1978年-1988年),他的思想更趋于成熟,他重新再拿起笔的时候,情感中更多地浸透着理性,渗透着冷峻的思索,情感中更多地充满着历史的凝重感和责任感。他在五部《随想录》中,怀着一种庄严的情感,对今人和后人发出了谆谆的告诫;同时在《随想录》中,也流露出了一种生命的悲剧意识。纵观巴金一生的风雨和坎坷,让他那颗善良纯真的心忍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他的情感笼罩着极度的悲哀和伤感。但不管时势如何?巴金的心灵深处依然保持着那么一种更为执着的寄托和追求。在《真话集》中,巴金对自己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自省,在自谴中,偿还了自己心灵上的债。巴金心里始终怀着对民族、对人类、对子孙后代的挚爱,他经过灵魂的冲突、挣扎和苦痛,在自我批判和自我谴责中,让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自我更新的境界,同时,也实现了自己人格的升华。比如,在《纪念雪峰》《怀念老舍同志》等一系列文章中,都表现出一种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情感;特别是在《怀念萧珊》一文中,表达了他对萧珊无尽的哀思和遗恨,流露出对萧珊的一片真情。

在这一时期,巴金散文的情感基调沉浸在无限的哀思和冷峻的思索之中,让人从中感同身受,体验了一种凄美的审美体验。

巴金是一位情感型的作家,他喜欢在自己的创作中,倾注自己的爱憎情感。同时,他的这种情感又是和时代紧紧连在一起,个人的情感命运和时代紧密相关。在他早期的散文创作中,更多是浸透着一股悲哀、忧郁的情感色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散文创作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热情奔放的情感基调;经过十年的灵魂洗礼后,他的情感转向冷峻,更多是内心的沉思和自我批判,这是他散文创作的情感基调,这样就形成了巴金散文的情感风格。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