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绪保的头像

陈绪保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12/11
分享

唯有爱撑起一片蓝天

秋天的樟树下钟湾是安静祥和的。绿树掩映的村庄,洒满金色阳光;水泥路像树叶的经脉,伸向户户庭院的门前;路边的菊花,精神抖擞地开着,红红的花瓣,像陪同采访女子热情的笑脸,仿佛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安静祥和的樟树下钟湾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玉米粒与莲子晒在房前屋后,它们一个比着金灿灿的颜色,好不耀眼;一个比着珠圆玉润,多情自得。村庄的上空,闪烁着梁子湖明亮的光芒。樟树下钟湾的子民在光芒里勤劳耕耘,在光芒里感恩、繁衍、生息。

去樟树下钟湾,不领略一下古樟树的风采,你就白去了这个梁子湖边的半岛村庄。古樟树已有300多年历史。钟氏族谱记载,明朝末年,钟氏先祖来此落户,以种植和捕鱼为生。有一次,先祖去捕鱼,遭遇一条蟒蛇。蟒蛇追赶先祖来到樟树下,先祖正准备爬上樟树,突然发现蟒蛇停止了追赶,并悻悻离去。惊魂初定,先祖惊异于樟树的神奇,口中念念有词,感谢樟树救命之恩。为了让子孙后代铭记樟树的恩典,先祖将樟树移栽到村子里,并将湖边钟的湾名改为樟树下钟,从此,樟树成为这个湾子的守护神而受到村民的顶礼膜拜。出乎意料的是,移栽后的樟树逐渐枯萎,传说是因为樟树救人伤了元气。村民精心护理,樟树枯而不倒,30多年后,枯木逢春,老树发新枝,且一年比一年枝繁叶茂。

古樟树的蓬径十米左右,藏青色的树干,裂纹斑斑,很粗壮。试了一下,估计要两三个成人才能合抱。它像一位赤身裸体的女性,伸出双臂,撑起巨大的树冠。树下有供祭拜的香炉,香炉上残留着一截一截的香杆。祭拜的背后,钟氏一脉,与其说是感谢树的救命之恩,不如说是祈求神灵的庇护,祈求养育他们的脚下这片母亲般土地的庇护。某种意义上,这是先民图腾崇拜的演绎。古樟树形同女性,在我看来,它还播撒着爱的绵绵春雨,滋养着樟树下钟湾的村民,热爱生命,传递爱的火炬。下面,我要讲述的故事,主人公徐旺胜,就是传递火炬、洒下甘露的人。

时间回溯到1988年。十月有个小阳春,对于22岁的徐旺胜而言,她的“小阳春”是迎来了自己举案齐眉的日子,完成了人生重大的转折。这一年的农历十月,带着亲人的不舍和祝福,带着父母的淳淳教诲,带着对崭新人生的渴求和希望,徐旺胜出嫁樟树下钟湾,成为钟和生的新娘。

钟和生为人忠厚老实,兄弟姊妹6人,他是老大。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失去顶梁柱的家庭,母亲独自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把六个孩子抚养成人。十多年艰辛岁月,十多年坎坎坷坷,一地鸡毛,一把心酸泪,深埋心间。这个家太需要温暖的阳光和甜蜜的笑声了。钟和生的成家,无疑给这个家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希望。

新婚燕尔,徐旺胜沉浸在初为人妻的幸福之中。幸福之余,她没有忘记父母的叮嘱:孝敬老人,慈爱晚辈,善待兄弟姊妹和邻里,不好吃懒做,做一个人上人,给娘家人脸上增光。责任田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双出对入;田头地角,蔬菜瓜果,披红挂绿,常年不断:庭院灶台,养鸡做饭,井井有条,其乐融融。婆婆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村里人当着婆婆的面夸赞,“娶回这样一个贤惠能干又很孝道的儿媳妇,是您老前世修来的福。”婆婆乐得合不拢嘴,放心地把当家的钥匙交到徐旺胜的手中。接过钥匙的刹那,徐旺胜感觉接过了一个烟火缭绕的家,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和责任。在徐旺胜的眼里,婆婆命苦,但性格要强。公公去世那么多年,她一个人苦苦撑持家庭,人前人后,从不喊难叫苦,硬是把六个儿女养大,这是多么不简单的事情。她吃过的苦,受过的难,都写在青筋凸起的手背和斑白的发丝上。现在,婆婆老了,也该享享福了,长哥长嫂当爷娘,就这样,徐旺胜成了这个家庭的当家人。将心比心,徐旺胜的心柔软得如一滩清亮的湖水,照出她的善良,也照出她对家庭的担当。

古人把成家和立业连在一起是有道理的。一个人成家了,就意味着你承担起了家族延续根脉的使命,就意味着步入了立业的起点。而根脉的延续,需要立业来加以保证,成家和立业相辅相成。结婚十余年,徐旺胜和丈夫任劳任怨操持着家庭的一切事务。一对儿女,先后出生,添丁进口,喜气盈门。两个小叔子相继成家,两个小姑子,各各“之子于归”,有了归属。一桩桩,一件件,在她的操持下,有条不紊地了结着婆婆的心愿。更让这个家庭喜上加喜的是,凭着勤劳务实,肯为大家办实事的群众口碑,徐旺胜于1998年2月当选为村委委员,并于当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家庭有如一扫阴霾的星星,有了自己的光亮。邻里乡亲,无不为她家的苦尽甘来而感到高兴。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1年的一天,在武汉某工地打工的三弟,因病一夜睡去。噩耗传来,不啻晴天霹雳。三弟结婚不到半年,不要说婆婆饱经风霜也会受不住这个沉重的打击,就是三弟媳也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毕竟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安排好村里和家里的事务,徐旺胜和丈夫强忍悲痛,瞒着婆婆去武汉处理三弟的后事。纸终究包不住火。一个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如坠深渊;一个是幸福的花朵刚刚开放就被掐断,厄运突袭。三弟骨灰回村那天,婆婆和弟媳,一老一少,哭得死去活来。出殡之后,由于悲伤过度,婆婆一病不起。从村委会拖着沉重步子回家的徐旺胜,白天为她们端茶送饭,晚上轮流陪伴,劝慰两颗被炸雷击碎了的心。那段日子,徐旺胜又黑又瘦,体重下降了十多斤,丈夫钟和生用商量的口吻心疼说:“不如辞去村委会的工作?”徐旺胜坚定地说:“我是群众选举的干部,不能有了打击就撂挑子。”钟和生叹着气,说:“都是我连累了你。”徐旺胜说:“谁都不愿出这样痛心的事,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没有过不去的坎。”钟和生哽咽着说不出话,他把对妻子的爱表现在行动上。自家田地的活,两人干的事,他一人默默承担,几乎不让她插手。

时间是治疗伤痛最好的良药。逝者已逝,生者还要过日子。半年之后,婆婆和弟媳渐渐从悲痛中抬起头来,阴云笼罩的家庭又开始有了生气。徐旺胜,这个婆婆十分倚重的一家之主,抓住时机,开始撮合弟媳和四弟组合新的家庭。此举既解决了三弟媳的去向和四弟的终身大事,也让婆婆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可谓一举两得。为此,徐旺胜征求婆婆和弟媳的意见,婆婆自然是求之不得,弟媳也同意,但表示要过完年后,才能行大礼。难得弟媳有这份情意,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

日子像燕子不紧不慢地飞来飞去。转眼间,四弟成家已有三年,虽然暂无儿女,日子倒也平静。然而,花开花落处,总有沉重的叹息猝不及防地砸在人们柔软的心灵,让人唏嘘,让人畏惧,让人如履薄冰。三年后的一天,厄运再一次盯住了这个只能吃补药不能吃泻药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已然结痂的伤口重新被无常的命运之魔撕开,并被恶毒地撒了一把盐。远在广东打工的四弟,像当年的三弟一样,一觉告别人世。欲哭无泪,欲哭无泪啊!婆婆声嘶力竭地悲鸣:“老天啊,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老天啊,你为什么不把我这条贱命烂命收走啊。”世界上的痛,千种白样,能有什么痛比眼看着身强力壮的儿子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更为撕心裂肺呢?一夜之间,婆婆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她的嗓子嘶哑了,她的眼泪流干了,看着婆婆双眼无光,一步一步走向鬼门关,徐旺胜和丈夫悲痛之余,忧心如焚。她请假日夜守护在婆婆身边。熬汤送药,梳洗喂饭,一刻也不敢疏忽。有几次,深更半夜,她被婆婆寻短见的举动惊醒。醒来,她总是泪流满面地跪求婆婆不要轻生,要挺住。她哭着劝婆婆,“娘吔,您是我的亲娘!您老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细雨般亲情呼唤的话语,就是一块石头也会软化。爱的电流,终于把婆婆拉回人间。婆婆抱着徐胜利痛哭,“儿啊,难为你了,这么多年,为这个家庭日夜操劳,钟家拖累了你啊。”痛过,哭过,日子还得朝前走。

2010年6月,梁子湖地区连降暴雨。处于半岛的茅圻村良田被淹,一片水乡泽国。眼看快要到手的稻谷被洪魔吞噬,樟树下钟湾村民无不心情沉重。徐旺胜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起早贪黑,忙于排灌积水。成熟的谷子等不起啊,哪怕多浸一个小时,谷子也会霉烂发芽。趁雨歇的间隙,村民纷纷撑船“捞水把”(把浸在水里的稻谷,一把一把割上来,放在船上运回家处理,称之为“捞水把”)。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二弟在“捞水把”时不慎失水而亡。正在忙着检查排灌泵站的徐旺胜,闻讯瘫坐泥水中,顷刻昏厥……

接二连三的打击,厄运的恶魔竟如此冷酷无情,即使局外人,也都洒下同情悲痛的泪水。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徐旺胜的婆婆没有眼泪,也没有悲声。此时的二弟媳,即将分娩,望着慈父见背的孙女钟思童,肝肠寸断的婆婆,千言万语,无从表达;千疼万爱,难以割舍。出此变故,二弟媳能不能呆在钟家是一个不确定因素,一旦她再嫁,她的女儿和即将出世的孩子就会无依无靠。徐旺胜深知婆婆的牵挂,说:“妈,放心吧,二弟的孩子,有我们呢。”婆婆悲咽,“你也有两个孩子啊。”“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就饿不死他们。”

二弟走了一个多月后,弟媳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钟一帆。婆婆年老力衰,很多事情无法胜任,利用空闲时间,徐旺胜主动担负起伺候月子里的弟媳的任务。担心什么来什么,二弟媳生产八个月后,离家出走,与别人组合了家庭。从此,徐旺胜责无旁贷挑起抚养二弟两个孩子的重担。钟思童大一点还好说,可怜钟一帆只有八个月,贴钱吃奶粉是小事,一有头痛发烧,夫妻俩就提心吊胆,医院、家里两头跑,忙得脚不沾地。一次,钟一帆高烧不退,徐旺胜抱着他在医院熬了一个通宵,直到天亮后退烧才踉踉跄跄赶到村委会上班。

女儿出嫁后,徐旺胜的儿子钟耀于2011年结婚。几年之内,儿子儿媳为徐旺胜家添了两个孙女,一个孙儿。这个家,十口人,名副其实的家大口阔。为了减轻压力和负担。也为了照顾好二弟的两个孩子,徐旺胜做儿子儿媳的工作,分家,让他们另立门户。徐旺胜说:“树大别丫,家大分灶。我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希望你们理解。”儿媳黄雪梅,多多少少了解一点这个家庭的情况。婆婆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她也看在眼里。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黄雪梅二话没说,带着孩子,第二天就和丈夫过起小家小灶的生活。如今,钟思童读初二,钟一帆读六年级,在对待孩子问题上,徐旺胜天平的砝码,从来都是滑向侄女侄儿一边的。有什么好吃的,先满足侄女侄儿。这两个孩子从小领教了不幸可以压垮一个家庭的现实,因此,很懂事,很乖巧,从不惹麻烦,学习也用心,让徐旺胜省了不少心。村里有人故意开姐弟俩的玩笑“你妈回来了。”钟一帆对妈妈没有印象,因此很干脆地回答:“我没有妈妈。”而一旁的钟思童则回答:“回来了,我们也不要她。我们有大娘。”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留下的阴影,是难以磨灭的,有徐旺胜视同己出的的抚养,是两个孩子莫大的幸运。

2016年7月,长江中下游遭受强大暴雨袭击。江河湖泊,水位暴涨。围垸堤坝告急。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武警部队进驻梁子湖!各级干部、群众纷纷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徐旺胜日夜值守在大堤上。就在这个节骨眼,婆婆中风,躺在床上。一边是群众的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的责任,汛情就是命令;一边是躺在床上的亲人,生年有日,需要护理,需要亲情。面临取舍,徐旺胜心里很纠结。作为党员,作为村干部,断无逃避抗洪抢险的道理。再难也要挺过去,绝不能影响工作,徐旺胜只能挤时间,风尘仆仆赶回家中料理老人,为老人喂药,替老人擦洗身体,做完这一切,又风风火火赶赴值守点。再健壮的人也顶不住超负荷的运转,一个月下地,徐旺胜感觉头重脚轻,飘飘欲倒。

婆婆一躺就是半年。临走前,婆婆把徐旺胜叫到面前,说:“人家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半年来,不说熬汤煎药,擦洗身体,单说浆洗衣被,有时一日两三次,你从来没有嫌弃。你比儿子亲,比孝子还孝啊。嫁给我儿子,你没过一天舒坦日子,孩子,委屈你了,我们钟家亏欠你的,只有来世还了。”

徐旺胜眼里噙着泪水,说:“妈,您别这样说,这是做儿媳的应尽的本分。”

生命已经走到尽头的老人,没有力气说更多的话,不一会儿,一生厄运连连的婆婆,安详地靠在徐旺胜的身上走了。

一个人,做一两次孝老爱亲的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持之以恒这样做。婆婆走了,但徐旺胜孝老爱亲的故事还在延续。

公公兄弟三人,由于家庭贫困,他的两个弟弟,也就是钟和生的二爷和三爷都没有成家。年轻时,日子好过,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老了,难免三病两痛,床前需要有人嘘寒问暖。婆婆活着的时候,两位孤寡老人浆衣洗裳的事都是徐旺胜承手,遇到生灾害病更是忙前忙后。逢年过节,徐旺胜都会让孙子去接两位老人来家里吃顿丰盛的家宴:平时,家里煨汤什么的,只要有好吃的,少不了给他们端去。两位老人逢人便夸,“我有一个孝顺的女儿。”

婆婆去世的第二年,二爷因病也走了。料理完二爷的后事,三爷偶感身体不适,去医院一查,结果查出癌症晚期。有病就得医,可是三爷没有什么积蓄。治病要紧,徐旺胜只好跟丈夫和儿子儿媳商量,最后儿子拿出5000元钱逼三爷住院,三爷坚决不同意治病,说:“要死的人了,不花那个冤枉钱。”徐旺胜劝说三爷:“钱去了有来的,病不能拖。”医院建议放疗与吃药相结合,这一治一护理就是三年。三年后,三爷驾鹤西归。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有的人,为求衣食无忧,损人利己;有的人,遭遇坎坷磨难,却不丢做人的良知和底线。我们无法干预他人,但我们可以做好自己,无论贫穷富贵。就比如徐旺胜,虽屡遭挫折,而本心不改。是什么让她如此坚韧执着地走下去呢?答案就在古樟树。经年累月,风雨洗礼,愈显繁茂,古樟树已成村民精神的地标。它死而复活的经历,彰显了人们坚韧的生存意志;它好生为善的故事,寄托着人们美好的道德追求。徐旺胜的爱心和善举,契合了古樟树所隐喻的精神内核,与中华民族慈善为本、孝悌传家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与今天以德治国的思想密切呼应。舍此,到哪里去寻求答案呢!不可否认,传统美德在有些人身上已经沉睡。它需要徐旺胜去唤醒,需要徐旺胜们去唤醒。徐旺胜用爱撑起了一片蓝天,愿更多的人手挽手,心连心撑起整个蓝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