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个看过《三国》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三国”。其实,少年时笔者心中也有一个“三国”。只是那个打来打去勾心斗角胜者为王的“三国”,那种弱肉强食的争抢生活,实在不是自己喜欢的。那时候在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心里总觉得,自己生在和平年代也没有战争可经历了,还读《三国》何用?!似乎,那些读《三国》的人就是为了打仗用的。所以,自年少读三国,就没有一次读完过。逼迫自己去读,只因它是四大名著之一,还因那时年少,心智尚不成熟,也主要还是虚荣心在作祟,总担心有一天被人笑话自己对读书的喜欢是伪喜欢,只是东施效颦而已,那不就太丢人了。再说,喜欢读书的人都没读完四大名著自己也觉得说不过去。也许因这些心思不纯,所以始终没有坚持读到底过。更别说反复去读,一直到读其精髓了。
今年年初,听刘兰芳先生的评书《契丹萧太后》。说萧太后喜欢读三国,细想她一个善用人会用兵文武全才的女军事家政治家都知道《三国》的重要性,看来自己对其打打杀杀的讨厌,也只不过是自己思想上的一点不成熟,与个人的一点喜好罢了。那一刻,忽然发现两国交兵兵不厌诈,都是各家为各主,根本不存在好人坏人之分。对于那些年少听《杨家将》时因萧太后杀死杨家将而恨透萧太后的想法更是觉得可笑的很,那些当听到杨家将杀死辽国大将时便会高兴欢呼的事更觉得惭愧至极。如今站在另一个角度看曾经的那些偏心杨家将,觉得辽国人都是“坏蛋”,就应该被杨家将全部灭掉的想法更觉得自己是那么的短视、那么的幼稚。
有了不同的想法,人过半百了又一次拾起《三国》。这一读,竟也读进去了。这才发现,喜欢《三国》的人为何会热爱之并津津乐道。因为,生活里处处是“三国”啊。看,这家与那家的相处;不同年龄的人与不同年龄的人的相处;各种职场的相处;各种形色色的人之间的相处等等吧。一经回味,才发现都是些没有硝烟的战争罢了。真的是,一时半刻也没有离开过“三国”啊。
三国时期各个战场的各种“诡计”,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权利与地位的争夺罢了。只是,三国里的战争更明确,也更让人一目了然。而如今的各个“战场”没有了“厮杀”却也是一样“血淋淋”的明争暗斗。回头看看,现如今的生活当中,无论是每个人的小家、还是职场、还是身边的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谁没有碰到过经历过甚至参与过这些“战争”呢?不管是有心还是无心的,真的是那句“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架势。
也许,不同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对《三国》的不同认识。就像笔者小女生时期的那些讨厌与不喜欢。那些,也许只是对和平的一种向往。对如何算是好如何算是坏,根本没有什么平等的主观认识。自己认为谁善良就一心向着谁,也只是一味的任凭个人的喜好罢了。那些不喜欢与喜欢还都很纯粹也很单纯。长大后,更是宁愿去反复看各种形式的《红楼梦》,却始终打心底里也不愿去读一遍完整版的《三国》。因为心里总觉得读《三国》那是一种“心累”,还是自己找的。何必“苍蝇钻进牛眼里”找那泪(累)吃呢?!而且,成年后的自己不在为那点虚荣心去买单了。而是目的明确,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当他人的想法,对自己而言并不再那么重要的时候,《三国》离自己更遥远了。虽然家里的书橱中也有一套,但由它沾满灰尘也没有再拾起来的欲望。
也许,人的想法有时是忽然就会改变的吧。如今,用反观的视角去看《三国》里所有的战争,这才发现原来都是那么精辟、那么顺理成章,哪里再有谁好谁坏之分?!那些曾经的好与坏不过是自己这个庸人眼里心里的一念而已。
原来,自古至今,“三国”都潜移默化存在世人的生活中,只是每个人体会的多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