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背剑书生的头像

背剑书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8
分享

武当金仙洞游记

乙巳春月,中旬既望,春和景明,武当翠微。余素慕武当山金仙洞之名,然每登武当,皆与之擦肩,心有戚戚焉。金仙洞于余,若隐于深山之灵境,神秘莫测,可遇而不可求。一则,洞有空中悬绳售药之传奇;二则,其地势险峻,攀爬维艰。余登顶武当二十余次,皆未能一窥其貌,憾恨久矣。然志向未泯,此次决心探之。

攀爬之始,自乌鸦岭古神道行之。古道旁,“武当山古神道大修记”碑刻之后,金仙洞之路隐匿其中。拨开碑后杂草,见一石阶,依山就势,宽窄不一,似天工开物。沿阶而上,约十五步,巨石横亘,左右皆绝壁,似绝境矣。余细察之,见巨石边缘有凸棱,遂脚蹬巨石,手攀小树,手脚并用,勉力攀上。巨石之上,石山陡峭,石阶笔直向上,皆人工开凿,几近垂直,约八十五度。攀爬十数米,至顶,路稍平坦然路仅容一人,下有游客往来,若失足落石,必伤及无辜,故倍加小心。又行五十步,见一洞窟,碗口大小,透出光线,想必此即金仙洞也。心中大喜,攀爬之艰险,皆付笑谈。

入洞观之,洞高各六迟,深刀砍斧凿之痕,历历在目。穿洞而过,豁然开朗,一岩洞现于眼前。岩洞面朝武当天柱峰,下临古神道,洞深丈,阔丈,高三丈,洞口向外,无遮无拦,令人望而生畏。前后两岩洞之间,仅有腐梯联接。俯瞰之下,游客如蚁,其声可闻。相传,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尝于武当采药,居于此洞。其为山民施医舍药,不计报酬,山民感其恩德,以为太白金星下凡,遂称其为“金仙”,洞亦因之得名。李时珍之后,有道人于洞中炮制眼药,以竹篮绳索,经营“云中市集”。自洞垂下竹篮,求药者银于篮,拽绳而上,片刻,黄裱纸裹之眼药即至。竹篮升降之间,交易往来,别具一格。

方卸背囊,忽见红白影动,乃武当飞鼠展翼而过。飞鼠于洞顶划弧,尾扫岩面,起尘土,如枫叶飘零。另有一鼠踞于洞深,琉璃目澄澈,与余对视良久,竟无惧色。岩洞之内,颗粒状粪便堆积如山,为飞鼠所产,素称“五灵脂”,乃行血止血圣药。武当飞鼠,又名鼯鼠,形似松鼠、类似家猫,毛色红白相间,蓬松美丽。其尝居山巅岩洞、尤以武当居多。其虽无翼,却能飞翔。展胸臂,前后肢间皮褶展开,翼膜毕现,可从高处滑翔数十丈,乃至百丈。此灵物之奇,为金仙洞添一抹灵动。吾遇鼯鼠,凡三。初在玉虚岩,其奔走于殿宇屋梁之上,灵动若仙;次于九室山,振翅滑翔于悬崖峭壁之间,翩若惊鸿;复于金仙洞,安静蛰伏于幽深岩洞深处,静若处子。

立于山巅,微风拂面,心旷神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油然而生。不知何时,余之身影被游客发现。彼等驻足仰望,惊呼“大哥,你是如何上的?”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余思及一诗:“你在山颠看风景,看风景的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金仙洞,因其地势之险,传说之奇,令人神往。然古往今来,知此洞、登此洞者,能有几人?余遂发朋友圈以记之。而余立于金仙洞之照,又将现于谁之朋友圈哉?

武当金仙洞之旅,虽险阻重重,然收获颇丰。既览自然之奇,又感历史之重,文化之韵。此洞于余,已成心中圣地。愿未来之人,亦能来此探秘,领略其美。而余,亦将携此行之忆,继续寻觅武当之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