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在老屋的庭院。我打量着院子里的竹园,决定按父亲的意思对竹子进行间伐,因为竹子过于茂密,一是影响春夏出笋,二来被年前一场大雪压垮了不少,三是不少老竹子的稍已出现枯萎,四是有几根竹子的枝条太靠近邻居的房子,存在不安全因素。
竹园,那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家族的传承。虽然竹园的面积,相比较原来,减了又减,越来越小,但也是为了我们提高生活质量让路,失去的部分变成了住房的面积。但竹子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有根在,每年就会有新笋破土而出,从而生生不息。每一株竹,都似一位熟悉的朋友,静静地陪伴着我们度过无数个春夏秋冬。
每次砍竹子,我们都很慎重。因为竹子是父亲的最爱,而母亲在世时,每根竹子都是母亲眼里的宝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骨气、坚贞、虚心、正直等美好品质,不仅是“岁寒三友”的杰出代表,更有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人生追求。家庭里的每个人都继承了父母对竹子的喜爱,然而,此刻我不得不拿起手锯,在这片园子里做出抉择。一根又一根,手臂的酸痛逐渐蔓延开来,汗水浸湿了额头,湿了秋衣,可我未曾停歇。人在竹园里来来回回,累,却又无比坚定。
我们家的竹园,大概有近百年的历史。老竹根长新芽,老品种新命运,每年出的竹笋都很粗壮,长成的每根竹子都有茶杯粗细,很少有纤细的竹子出现。每年出的新笋掉落的笋叶都很肥厚宽大,都被邻居们捡回去用于端午节包粽子。也别说,用竹笋叶包出的粽子格外的香甜,是我们小时候的最爱。我们的邻居有一位是篾匠,每当家里的竹篮、竹筐、晒席啥的要更新,母亲会到竹园里挑出几根不直溜的砍了,请他帮忙编新的。作为回报,也会让他砍几根竹子拿回去加工成竹制品卖点钱。
终于,随着间伐的最后一根竹子倒下,院子亮堂了许多,隐患也随之消除。那些砍下的竹子,父亲将它们送给了邻居当作柴火烧。这些竹子在过去可是俏货,不仅是编织竹篮、竹筐、晒席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必需品,而且还是生火做饭的好材料。可现在用竹子编东西的家庭少了,甚至专业的篾匠也近乎消失,当柴火烧还嫌其麻烦,因为好多农村的家庭也用上了煤气,用电烧饭更是方便。过去我们会用砍掉的竹子做一些竹篱笆,放在菜园里。现在农村也很少有散养的鸡了,篱笆也用不上了。所以,竹子长着的时候没嫌其烦,砍下来倒成了烫手的山芋,所以决定几十根竹子全部赠予别人。
把竹子砍掉一些,虽然心中略有不舍,但也明白,取舍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这竹园,该舍去的,纵然心疼也要果断;该保留的,自会在岁月中依然坚守。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抉择与放弃中前行,有失去,也有收获。而那些珍贵的、值得坚守的,会如同这园中的竹子,深深扎根在大地,成为心里的风景。
2025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