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坐在客厅看电视,无意间朝着阳台看了一眼,而这一眼却发现了一个重大事件:几只小鸟又在啄食我挂在阳台上的腊肉。我没有惊动它们,而是静静地观察这可爱有趣的现象。阳台的钢筋护网阻隔了我与外面的世界,却没能阻挡小鸟越界享受阳台大餐。这几只小鸟,从外形上看,它们羽毛都还没丰满,但它们能飞到我家阳台来吃东西,那说明它们的“家”应该就在附近。只见它们翻上跳下,扑棱着翅膀,或对着肉俯冲,或靠近肉悬停,或站立肉上,时有翅尖扫过护栏的簌簌声,偶尔还有小鸟急切的“唧啾”声,它们啄食的都是脂肪较多、颜色较白、质地软嫩的部分,啄过的地方都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像极了它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可爱归可爱,可我不能任由它们破坏腊肉的品相,便靠近窗户敲击玻璃,这几只小鸟便一哄而散,留下我站在窗前发愣。
此时,窗外的阳光正浓,十条腊肉在阳光的照射下油光锃亮,十分通透,渗出的不少油脂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我知道那是经受阳光和寒风双重考验的五花肉的脂肪发生了质变,是时间和匠心的加持,将腊肉变得有滋有味,变得未来可期。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腊肉晾晒到这个程度可以收起来了,因为春回大地,气温越来越高,再晒,腊肉吃起来会有些齁人,从而失去了最佳风味。
在收取腊肉的过程中,我突然想起了同仁堂那幅著名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我制作这些腊肉何尝不是如此呢?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而腌肉必须在进九以后。选肉是腌制的第一步,这是决定腊肉品质的关键。每年我会在菜市采购五花三层的农家土猪肉,这种土猪肉层次分明,色泽鲜亮,质地紧致,肥瘦相间,富有弹性,并让肉案师傅将肉切成四指宽的条状,方才开启一段腌制的神秘之旅。
腌制分三个步骤。一是酒腌杀菌去腥。酒以纯净与烈性著称,先将猪肉的外表擦拭干净,将高度白酒均匀地涂抹在肉的表面,这个过程主要是杀菌去腥,可以预防猪肉腐败变质。经过白酒沐浴,酒香渗透肌理,不仅能增加一些独特的香气,也为肉块穿上了一件防护服;一般腌个一天或半天都可以,没有硬性要求,全凭自己的兴趣和懒散程度;二是糖腌增味提鲜。这个过程主要是糖与肉相拥,糖粒与肉紧密结合,锁住水分,激发内在的鲜美,改善肉的口感,腊肉腌制后吃起来口有回甘,不会有咸肉的苦味,味道更独特。这个过程需要一至两天;三是料腌锁香入味。这个过程需要将八角、桂皮、香叶、辣椒、花椒等大料与盐同炒,碾碎后均匀地涂抹在肉的表面。这是料香与肉的融合,是时间与耐心的等待,肉质在悄无声息中发生蜕变。腌制一个星期,只需要每天翻动一次,让大料的香味彻彻底底地浸入肉体,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让肉质更加紧实,风味更加醇厚。最后一步是定型晾晒。将腌制后的五花肉沥掉水分,理顺按压平整就可以晾晒了。晾晒的地方既要能见阳光还要通风,这也是腊肉好吃的关键所在。阳光可以蒸发水分,加速腊肉的干燥过程,赋予其温暖的色泽。同时,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通风能加速干燥并防止霉变。这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腊肉的味道在白天与黑夜的更迭中慢慢沉淀,最终由青铜成为王者。这三腌一晒,为腊肉量身定制,是腊肉好吃的终极秘密。 一块上好的五花肉仿佛人生五味,而三次腌制,如同人生中的三次磨砺,每一次都让人更加坚韧,更加深邃,处理得恰到好处,方能回味无穷。
腊肉晒好后,肉皮会变得非常硬,像穿了一层盔甲一样,必须用火烧,一是去掉那些肉眼难以看见的猪毛,二是煮熟后的肉皮质地柔软。烧肉的过程是烟熏火燎的过程,肉皮会有一些碳化,还会渗出大量油脂,这些油渍是非常难处理的。最后还要泡洗,刮掉黑黢黢的碳化层,恢复肉皮的本来面目。当肉丢进锅里水煮的那一刻,随着水的翻滚,肉香四溢,让人馋涎欲滴。煮熟后拿刀切开,可见肉片晶莹剔透,瘦肉红亮肥肉透亮,嚼一片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在房县腊肉的吃法很多。可以切片后蘸味碟直接吃,这是简单粗暴。可以炒臭豆吃,这是经典传承。可以焖蒜苗吃,这是地道农家。可以与青椒搭配,这是平常百姓。还可以做腊肉条子肉,这是推陈出新。总之,腊肉是百搭,烹饪出来是百味,呈现的是百姓滋润的生活。若与黄酒搭配,绝对是好吃的不知来路,沉醉的不知归处。
腊肉的制作过程,借用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这句话,可能有些小题大做。但也意味着腊肉在制作过程中,尽管工序繁琐,但我绝不省略任何步骤,也绝不会降低原料的用量和质量,以确保腊肉的品质。
最终,当那一片片腊肉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独特的香气时,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道食物,更是一种饮食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每一口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在这个过程中,人与食物,与自然,与时间,也共同描写出了关于岁月、关于味道、关于生活的美好故事。
2025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