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人的故事宛如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梦想与奋斗的旋律,彭清华便是其中之一。他从大冶市茗山乡彭晚村彭晚湾的宁静一隅出发,一路逐梦前行,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部充满温情与梦想的奋斗史。
茗山之巅,梦的起点
1957年春日的清晨,一声清脆的啼哭打破了彭晚湾的宁静,彭清华来到了这个世界,他是彭春海与黄双凤爱情的结晶。由于父母生活忙碌,襁褓中的他被托付给了勤劳慈爱的奶奶柯喜桂。
每天,晨曦微露时,纺纱机的吱嘎声便是彭清华童年的独特旋律。柯喜桂老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纱线与晨光中编织着生活的希望。彭清华醒来,迎接他的总是一碗温热的米糊,那是奶奶无声却深厚的爱。随后,祖孙俩便相伴在纺纱架旁,一老一小,画面温馨而美好。
时光匆匆,彭清华渐渐长大,开始蹒跚学步,步入孩童的嬉戏天地。面对炎炎烈日,他本能地想要退缩,这时奶奶的教诲在他耳边响起:“真正的男子汉,不畏寒暑,勇往直前。”这句简单的话语,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求学之路,坚定的脚步
1964年,彭清华踏上了漫漫求学之路。从启蒙的古塘小学,到知识深耕的白石祠中学(今茗山中学),再到大冶一中,他凭借勤奋和智慧,书写着自己的青春篇章。他的文章才华横溢,深受师长们的喜爱与赞赏。柯伟英老师,一位已至耄耋之年的长者,回忆起彭清华时,仍满是赞叹:“清华这孩子,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情与品性,学习刻苦,品行端正,文思敏捷,构思巧妙,让人惊叹。”
1970年,彭清华来到大冶一中。面对城市的繁华和部分同学的偏见,他没有丝毫退缩,反而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里绽放自己的光芒。为了求学,他每天徒步二十余里,穿梭在尘土飞扬的省道上,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这段漫长的路途,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让他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每分每秒。
有一次,他因为担心奶奶的安危,不顾路途遥远和疲惫,借车骑行回家。夜幕降临,星光伴他一路前行,四十多里的砂石路,见证了他对家人的深厚情感。当看到奶奶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被温暖和安心所取代,祖孙间简短而真挚的对话,满是浓浓的亲情。
太婆之尖,青春的磨炼
1974年夏天,大冶一中毕业的彭清华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彼时,上山下乡的浪潮正席卷全国,他毅然向大冶县知青办主任陈振家请缨:“到最艰苦的太婆尖茶场,以知青之名,铸就青春的不朽篇章。”太婆尖,这座海拔七百多米、矗立在云海之巅的茶场,以其险峻和荒凉,成为了知青们的“试炼场”。
在太婆尖的日子里,彭清华与星辰作伴,与风霜共舞。每天,他迎着日出开始劳作,一直忙碌到日落。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却从未浇灭他心中的热情。烈日下,他辛勤地栽种茶树苗,仿佛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寒夜中,他裹着单薄的棉被,蜷缩在简陋的草棚里,即使高烧不退,心里仍惦记着茶园。他用顽强的意志,书写着青春的坚韧。
1975年,彭清华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他作为大冶县唯一代表,参加了湖北省知青代表大会。远方的叔叔寄来饱含深情的诗歌,他也以诗回应,字里行间满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忙忙碌碌笑大雁,秋往春来避寒年;空如其高不如矮,只求踏地哪求尖?壮志一心邀风雨,热汗干滴凝章篇,虚耗黄金夜半泪,焕发青春再向前。”
1976年,彭清华被调至大冶县知青办,用手中的笔记录着知青们的生活点滴,书写着时代的变迁。之后,他又前往还地桥公社党办担任秘书。在那里,他独具创意地将一面墙壁改造成知识的传播平台,用油漆涂成黑板,用粉笔写下公社的发展规划和生产大队的新貌,让信息在乡间田野中传递,照亮了乡亲们的生活。
离乡逐梦,不变的乡愁
1979年春天,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彭清华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凭借扎实的知识,尤其是在黄石地区名列前茅的语文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从此,他踏上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但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却从未停歇。
198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彭清华被分配到中央组织部,后来又任职于中国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四川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重要岗位。无论身处何处,他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关注民生,推动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和项目,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然而,无论他的职位如何变迁,彭清华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每年岁末年初,他总会不远万里回到彭晚村,与乡亲们一起吃年夜饭。走在乡间小路上,他被乡亲们亲切称呼“清华”。他用地道的茗山话和大家热情地打招呼,那份质朴和纯真从未改变。
彭清华对家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让闭塞的山村与外界紧密相连;他慷慨解囊,为母校古塘小学筹集资金,将其重建为福特希望小学,为家乡的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条件。
彭清华的故事,是一个从乡村走向世界的奋斗故事,也是一个游子心系家乡的温情故事。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梦想、奋斗与感恩的意义,成为了乡亲们心中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