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芳斌的头像

成芳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3
分享

太谷人的年

太谷人过年,有着自己的方式。这种方式代代相承,形成了太谷的独特年俗。

其实,我国的过年和春节是有区别的。过年的提法时间久远,具体时间也多有变更。早在汉朝之前,过年时间就经历了农历正月初一、十二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月初一的变更,最终落于农历正月初一,并被称之为元旦。这种提法历经两千多年,传承至今。1912年我国使用公历后,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而农历正月初一就被称之为春节。这样,过年就成了过春节。但太谷人仍把过春节称之为过年,这是太谷人对过年历史的深情延续,更是太谷人尊崇祖先、重视传统的慎重表达。

在太谷人看来,春节是一年的开启,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太谷人特别看重传统的延续,都把春节当成一种仪式来过,既饱含着浓郁的农耕稼穑之情,又凸显了太谷民间的年俗特征——慎重、传统、祈福和仪式化。

一进腊月,太谷人就打开了自己的过年准备模式。

腊月初一吃爆炒。这是太谷人吹响的第一声过年冲锋号。这一天,太谷人会尝遍自产五谷杂粮之味,庆贺当年的农业丰收,为来年的农业生产祈福。太谷是闻名远近的农业区县,有着辉煌的农业发展史。因此,太谷人与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过春节是与农业密不可分的。太谷人特别看重自产的农产品,在春节之前,都要郑重地品尝五谷杂粮之味,以纪念当年的农业稼穑劳作。在冬月的末几天里,太谷人都要精心炒制五谷杂粮,为腊月初一吃爆炒备料。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原始的一种食品制作,是对太谷古老生活的一种刻意回顾。此时的太谷城乡炒炉遍布,随着一声声“嘭嘭”的爆炒声,香味四溢的爆米花、炒豆子、炒麦子、炒高粱等五谷杂粮就纷纷出炉,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这是太谷人对过年的郑重宣告,是过年准备的正式开启。到了腊月初一,太谷人便开始品尝自己炒制和购买的五谷杂粮,并赋予“咬灾”意义,咬掉当年的自然灾害,迎接新年的到来。这是以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去品尝农产品,是对农耕稼穑的原汁原味纪念。为确保这种习惯的普遍性,太谷还流传着一个咒语式的传言——“腊月初一不吃炒,一个起来一个倒”,通过诅咒不吃炒货的人,保证腊月初一,人人都参与吃炒五谷杂粮活动,以整体咬掉当年的灾难,祈福来年的农业生产顺利。从此,太谷人就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过年准备,强制自己放弃杂七杂八的想法,让心情回归到过年准备之上。

到了腊月初八,太谷人要吃腊八粥。腊八粥由黄色软小米和大枣所制,这种粥比平时喝得粥黏稠,但又比大米饭软,黏性很大,味道很香。在腊八这天还要趁早吃,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吃完,并要剩下一些,以展现农产品的充裕。这是太谷人在过年准备模式中,第二次品尝农产品。但这次品尝改变了五谷杂粮制作方法,让品尝活动得到了升级。这是思想上对过年准备的再次强制,以又一种纪念方式让忙了一年的太谷人收回心来,去为过年做准备。

在腊月初八这天,还要腌制腊八蒜。腊八蒜的腌制,是将本地产的红皮蒜扒皮,放入广口瓶中,倒入醋来腌制。之所以用本地产的红皮蒜腌制,是因为这种蒜在腌制过程中会慢慢变绿,到正月初一蘸饺子吃时,正好变为翡翠绿,并变得香气扑鼻。这是对过年食品佐料的一种自制准备,是太谷人提升过年质量不可或缺的一招。

从腊月十几开始,太谷人要进行大扫除,全面清洁院落、居所、家具和各种物品,营造过年的美好环境,以保证过年有一个窗明几净的卫生环境。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在这一天,太谷人要放鞭炮,送灶王爷上天,并吃稀制的麻糖、糖瓜等黏性小吃,以黏住灶王爷的嘴,让其到天庭汇报时,不说人间的坏话。这虽有欺骗上天之嫌,却是为了过上一个美满之年。这是民间对火敬畏的一种古老表示,也是对过年的一次仪式演练,承载着太谷人对来年农业生产顺利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虽含有迷信成分,却让小年过出了仪式感,显得隆重而神圣。从这天起,太谷人便进入了过年准备的最后冲刺,强制着人们按程序一步步走向春节。太谷有句顺口溜是这样的: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割上对子写上字;二十五,胡萝卜饨豆腐;二十六,馍馍蒸了两笸箩;二十七,洗洗老娘的大板脚;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上篓篓打上酒;三十日,肉饺捏了三笸箩;大年上,拍拍叾子(在土话中指臀部)上了炕。从此便掰着指头为过年做准备了。这是四五十年前的做法,现在虽不那么严格,但大致还按这个“节奏”去准备。这样,就让春节前的每一天都有了单独的事去做,让过年准备变得新鲜且务实,不再有“等”的烦恼感。

太谷人在过年前都要贴春联,以吉祥之语展示对过年的庆贺之意。院门上、家门上、汽车上,甚至在猪圈、鸡窝上都要贴上红对联,即便是新近在家中死了人,也要贴对联,只是这对联的颜色要用黄色或蓝色的纸,此时的整个城乡,就成了对联的海洋,弥足了过年的年味和祥和气氛。在临近春节时,太谷的家家户户,还要在院门口、阳台上挂彩灯或灯笼,以庆贺春天的来临。这几年,挂彩灯习俗得到扩大,一临近春节,在太谷城大街上、树上就挂满了彩灯,到了晚上,整个城市就成了彩灯的世界,彰显着梦幻般的场景。这是太谷人对过年的精美装饰,更是太谷人对来年的美好祈福。

此外,太谷人还要准备春节期间的各种吃食,要炸好丸子,蒸好卷卷(太谷人创造的一种熟食,将猪肉、土豆、葱等食材和在一起,整为条形,再以鸡蛋包了皮,蒸熟晾凉即成。食用时,切成片,蘸醋食用)、馒头,做好油糕等肉素熟食。这是太谷人最务实的过年食物准备,这不单单是为了吃,而是为以这种隆重方式去体现年味。在临近春节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年货贩子,他们都声嘶力竭地兜售着蔬菜、熟食、糖果、年画等年货,菜的种类要比平常丰富得多,有新鲜蔬菜,也有存放或晾晒干的食材,还有各种自制的各种吃食,如做羊汤、羊杂割的熟羊肉,丸子,蒸馍,油糕等等。商人兜售的商品也都成了清一色的年货。逛街买年货的人就像是赶集,纷纷向销售地拥来,就像是参加一项特别隆重的政治活动。逛街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到了除夕上午,人数就达到了高峰,菜价也提到了极限,比平常要高出好几倍。

太谷人不仅准备过年的食物、年货、环境,还在精神上刻意去准备。春节期间,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要做到语言文明,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坏话。即便是小孩调皮捣蛋,大人也不能骂,要寻找一种文明方式去制止。若不小心打碎了盘子、碗碟等物品,就要来一句与“碎”字谐音的“岁岁平安”,与不吉利的事相抵。这样就有遮盖事实之嫌,但却是为了过年的祥和与完美。

到了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家捏饺子,还有人捏一些特制的饺子,都有着特定之意。有包硬币的,有包辣椒的。若是哪个家庭成员在过年时吃到这种饺子,就成了家中最有福之人,得到全家人的恭维。到了晚上的七八点钟,家人就要围在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边看边聊天,沉浸在过年的幸福中。这天晚上,全家人要熬年、吃年夜饭。到了晚上临近十二点钟时,还要到户外去放鞭炮、花炮。尽管城内禁止放炮,也会有个别人,耐不住欲望,到户外去偷偷放炮。

春节这天一到,太谷人就要摆上丰盛的酒席去庆祝,好好享受春节的节日之乐。这一天,大人们只有享受,没有劳动,人人都是宅在家里闲谈、看电视、玩扑克、麻将,什么活儿也不用干。孩子们则忙着给长辈们拜年,去挣压岁钱。长辈们则要开门迎客,接受晚辈们的尊崇。

正月初二是太谷人祭拜先人的日子。这一习俗与邻近的县市、与全国都不同。据说在古代,太谷曾在过年的时候遭到外族的侵略,正月初二才赶走了敌人。因此,把这一天定为了太谷人的祭祀日。不像别处,把这一天定为拜丈母娘的日子。太谷初二的祭祀,与汉族人的祭祀习俗也有区别。太谷人必须到各自的坟地里去上坟,并不用把先人请回家中祭拜。这是太谷人过年对先人的尊敬和崇拜。

从正月初三起,太谷人就进入了出门拜年的日子,提上精美的礼品到长辈家中拜年,表达思念之情和对长辈的敬意。初三是第一天拜年,未成家的人,都选最重要、最亲近的长辈去拜,而已成家的人则是去拜丈母娘和老丈人。

正月初五,太谷人叫“五窘日”,这一天是放鞭炮爆窘气的日子,只有放炮才能爆赶走窘气,让之后的日子不再窘迫。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太谷人放的炮比春节还要多。今年正月初五的炮声就超过了春节,我深有体会。这天还是太谷人的吃饺子日,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吃饺子。这是太谷人对过年的流连,是想天天都过上春节一样的美好生活,是太谷人想把年留住。直到过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才算是真正过了年。元宵节就像是春节的“伴星”,成为过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太谷人在这天要大闹红火。在正月十五之前的过年,太谷人的过年激情似乎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似乎是被这种古老的过年仪式所束缚,因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要尽情地来一次过年激情的最后展示。于是,就带着这种期待来一次闹元宵活动。这天,各地的红火绝活都要来城里表演。为这种表演,在县城主街道上,太谷人要搭上两三个观赏台,让县领导们去观赏、评比。届时,各地的红火绝活都按照县里的统一安排,鱼贯前往观赏台前表演。彩车、背铁棍、威风锣鼓、大头人等非遗文化的表演,都会在观赏台前尽情展示其精华。在街道的两旁,都站满了围观群众,当红火绝活演到精彩之处时,便会赢得观众们暴风雨般的掌声和尖锐的喝彩声。过了正月十五,年味才渐渐消退,一般在正月十六、十七就算是过完年了,大人们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也在此时画上了句号。有的人家在正月十七这天,还要吃上一顿油糕,作为过年的完结餐。

这就是我的家乡——太谷的年,氤氲着古老的农耕传统,充满了祭祀仪式感,凸显着祈福和庆贺的民间特点。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接地气的年味,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家乡人的务实、善良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2025年2月8日成稿,2月13日修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