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所呈现的样貌并不止一个,从不同角度看去,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会大相径庭。
三月二十六日,我到城北的孟母广场去看“中华母亲节全国推动系列活动走进‘太谷’首站——母亲颂”活动,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大相径庭”。
这天,孟母广场热闹非凡。在巨幅孟母塑像下,中华母亲节促进会等机构正在举办“中华母亲节全国推动系列活动走进‘太谷’首站——母亲颂”的仪式,向我们晋中市太谷区推送母亲颂活动的节目。朗诵、领读、合唱、独唱等节目在演台上穿插展开。演台下,方方正正地坐了一大片观众,有晋中市太谷区作家协会、太谷孟母文化研究会等社团成员、有太谷星光学校的小学生,还有一些零散的居民,他们正兴致勃勃地等待母亲颂节目的表演。会场的周围分散着几拔媒体工作者,他们个个激情四射,忙忙碌碌地跑来跑去,选择适当的视角进行报道。会场之上也盘旋着许多嗡嗡作响的无人机式摄像机,它们都在飞上飞下、左突右拐,像蜜蜂采蜜一样穿梭着,卖力地拍摄场景。随着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全国妇联原副主席汪纪戎的一声郑重宣布,中华母亲节全国推动系列活动便拉开了序幕,丰富多彩的母亲颂节目便在这里次第呈现。
我被一个故事领读节目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主持人讲述。讲述者是北京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季燕,她的声音就像银铃般清纯,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牵引着观众的思维,让所有在场的人(包括工作人员)都痴迷其中;她的讲述角度新颖别致,把孟母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我从未听过、见过以这种角度去讲述孟母育人故事,对这种全新的育人理念佩服得五体投地。季燕在讲述《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买肉示信》等故事时,都结合育人实际,从思维特点、兴趣需求上去开导孩子们学习。在其循循善诱下,台上跟读的小学生们如醍醐灌顶,对孟母育人故事有了全新的理解,学习兴趣得以成功的激发。我顿感季燕对讲述孟母育人故事角度的精准拿捏,体会到了讲述角度的惊人力量。特别是在讲述《孟母三迁》故事时,季燕对两次搬家的环境作了细致分析,并以提醒的方式强调学到了哪些知识,把当今社会上流行的埋怨环境理念,一下就拉到了取得明显学习成效上,赋予了“孟母三迁”故事全新的意义和育人理念。我被这种全新的理解所震慑,不得不被其高超的讲述水平所折服,更充分领略到了国家级讲述的水平。同时也在内心上匡正了对孟母育人故事的宣教方向。讲述中,季燕领读一句,台上表演的小学生们就跟读一句。节奏不紧不慢,气氛和谐严谨,把孟母育人的故事解读得逻辑清晰、情理交融、意义深远。
在以往对孟母三迁故事的宣教中,却以埋怨的口吻来说事。虽以育人环境不适合为由突出了孟母三迁的无奈,却否定了两次搬迁前的学习环境,将学习进步局限于书本之上,把学与用割裂开来:孟子在墓地旁边居住时,玩起办丧事的游戏。错误地把“办丧事”当成了育人的“天敌”,会阻碍孟子的学习进步。孟子搬迁到集市旁边居住时,玩起“做买卖”游戏。也错误地把“做买卖”当成低级之事,认为其中没有知识可言,是学习进步的障碍。而且在当今的“孟母三迁”故事宣教中,还将学习凌驾于环境之上,错误地把育人局限于唯一的“书呆子”模式,让环境去适应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环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孟母育人的宣教不仅否定了育人途径的多样化,还向不学习的孩子错误地暗示不学的“理由”——“不是我不学习,而是我家的学习环境不好”,让其不学习变得理所当然。这样,还会让孩子拒绝体力劳动,使育人事业彻底荒废。季燕的讲述完全摆脱了这种讲述角度的束缚,把在坟地旁居住的环境归结为:孟子学到了祭拜、礼仪等知识,理解了人生的意义;把在集市旁居住的环境归结为:孟子学到了交易知识,懂得了社会交往的意义。这样就对孟母三迁故事赋予了全新的解读,彻底扭转了以往育人宣教上的埋怨被动,让孟母三迁有了积极意义。而以往以埋怨口吻讲述孟母育人故事,都充斥着封建落后的育人理念,限制着育人的方式,局限着知识的范围和广度,错误地贬低了体力劳动,对当今的育人事业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勇敢地摈弃这些育人糟粕。
季燕在讲述这些孟母故事时,精准地拿捏了育人角度,强调了学习要坚持、做事要诚信等育人传统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育人精神,让“孟母三迁”故事变得正能量十足。
季燕对讲述角度的精准拿捏,还启示我们对孟母的育人经验,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而要持“扬弃”的态度。孟母的育人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事,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当今大相径庭,其历史局限性显而易见。因此,要端正宣教方向和态度,勇敢摈弃封建落后的育人观念。决不能因孟母的历史名人身份,而将其育人做法当作完美无缺的经验去推广。要厘清育人理念上的脉络,选对孟母故事的育人讲述角度,才能让中华民族的育人传统得到真正弘扬,才不至于在思想上误导当今的育人理念,才不会把一代新人培养成思想扭曲的社会怪物,才不会让育人事业误入歧途。
在母亲颂活动中,山东邹城老年大学的“孟之声”志愿者合唱团创作表演了《天下孟母》,演唱了自创歌曲《孟子》,以历史视角和不从众的表演风格颂扬了孟母育人之道,还原了其育人之道上的历史性,表达了继承孟母育人精华的思想,理性地宣传和弘扬孟母的育人之道。
在中华母亲节推动仪式上,高斌朗诵了《母亲是一种岁月》、毛国臣演唱了《母亲》,著名歌手张爱、杨冲与孟之声合唱团表演了《灯火里的中国》等节目,以高超的艺术颂扬了孟母育人,对当今育人方向起到了匡正作用,使母爱精神升华到了家国情怀之上。
但是,让我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在演唱者中,有位男歌手长得五大三粗,却留了一根小辫子。这一形象怪模怪样,让我感到极不舒服,也引来了许多观众的白眼。男人的辫子,早在民国时期就剪掉了。然而,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这种不稚形象居然死灰复燃,且展示于育人宣教的大庭广众之下。不知这位歌手是出于本人的特殊爱好,还是从何种角度考虑的,居然选择了这种早被中国人抛弃的角度形象来打扮自己,且在育人宣教的公众场合上出现。这样选择表演的形象角度,实在是太愚昧无知了。我相信,这是那位歌手在表演形象角度选择上的一个巨大错误。
由此看来,人做事决不能任性。要在做事前把功夫下在操作角度的选择上,待理顺逻辑顺序、厘清事物本质之后,再去认真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最佳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2025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