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墨的头像

陈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12
分享

碧血千秋

岁月的幽深处,历史的洪钟訇然长鸣,仿若上苍悲怆的怒吼,穿破岁月的重重帷幕,直直撞入灵魂深处 —— 抗日战争,那是一部以血与火镌刻的厚重典籍,一阕中华民族用不屈脊梁奏响的激昂壮歌,其华彩篇章,千秋熠熠,万古昭昭,每每思及,心中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卢沟桥畔,石狮静默无言,却亲见了那个血雨腥风的七月。宛平城的上空,破晓的晨曦被骤响的枪声撕裂,那声音,恰似恶魔狰狞的狂笑,无情地划开了往昔的宁静,也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醒了沉睡在华夏大地深处的民族魂灵。自此,中华儿女如汹涌的潮水,义无反顾地汇入抗日的浩渺汪洋,以血肉之躯,凝铸起护卫家园的巍峨长城。那是怎样的一种悲壮与豪迈,愤怒与决绝,每念及此,眼眶不禁湿润,为同胞们的英勇无畏,亦为那侵略者的残暴不仁。

烽火连天的战场,英雄的身影似繁星璀璨。淞沪会战的焦土之上,每一寸山河都饱浸热血,每一声呐喊都饱含决绝。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困守四行仓库,那孤立于战火中的身姿,仿若江畔不倒的苍松,在枪林弹雨中彰显着中国军人的钢铁意志与不朽尊严。他们的每一次射击,每一回拼杀,都似汹涌的怒涛,裹挟着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澎湃着守护民族尊严的磅礴力量。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坚毅的面容,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心中涌起无尽的敬意与自豪,自豪于我们民族有如此英勇的儿郎。

白山黑水间,东北抗日联军于冰天雪地中苦斗日寇,那是一场绝境中的浴血坚持。杨靖宇将军,在弹尽援绝的孤寂里,孤身奋战数昼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敌人残忍地剖开他的胸膛,那胃中的草根、树皮与棉絮,宛如无声的诉说,如同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个后来者的心上,痛得无法呼吸,唯余满腔的悲愤与崇敬。他用热血浇灌了这片白山黑水,用生命铸就了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赵一曼烈士,在酷刑折磨下坚贞不屈,她的英勇事迹似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穿透黑暗,为无数中华儿女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我为她遭受的苦难而悲痛,更为她的坚贞不屈而折服,那是一种怎样强大的信念,能支撑她在无尽的折磨中坚守。

平型关大捷,恰似破晓的曙光,打破了日军 “不可战胜” 的虚妄神话,点燃了全国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火。八路军战士如出山猛虎,以简陋的武器与无畏的勇气,给予日寇沉重一击。百团大战,则如雷霆万钧,炸碎了日寇妄图封锁侵略的迷梦。彭德怀元帅坐镇指挥,八路军健儿纵横驰骋于华北大地,令敌寇闻风丧胆。这一场场胜利,是无数中华儿女以生命为笔、鲜血为墨书写的壮丽史诗,其功绩将永铭于历史的浩瀚长卷,与天地同寿,共日月齐辉。每一次回顾这些胜利,喜悦与骄傲便在心中油然而生,那是我们民族在黑暗中奋勇前行的脚步,坚实而有力。

在腾冲那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故事。战火纷飞,家园破碎,百姓们在饥饿与困苦中挣扎求生。军粮,此时成为了生与死之间的抉择。有这样一位老母亲,家中已是无米下锅,孩子们饿得奄奄一息,哭声在破败的屋子里回荡。而墙角那一小袋军粮,却似有千钧之重。她浑浊的目光落在那袋军粮上,双手不停地颤抖,那是生存的诱惑,也是良心的煎熬。最终,她抱紧了饿得面黄肌瘦的孩子,转身走向荒芜的田野,去寻觅哪怕一丝生机。在那片田野里,她瘦弱的身影在风中摇摇欲坠,像一片随时可能飘落的枯叶。她用干枯的手在地里刨挖着,指甲断裂,鲜血渗出,每一下都似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周围是同样饥饿的乡亲,大家眼神交汇,彼此都看到了坚定与决绝 —— 饿死,也不吃军粮。那军粮,承载着前线将士的希望,是整个民族抗战的力量源泉。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为百姓们的苦难,更为他们那伟大的牺牲精神。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在凝视着老母亲那佝偻的背影,见证着这份无声却伟大的坚守,那是对胜利的笃定信念,是对祖国最质朴深沉的热爱。

南京城,那座曾经繁华的古都,在战争的蹂躏下化为人间炼狱。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浸染了每一寸土地,那斑驳的城墙,似在无声地哭泣,哭诉着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丑恶的暴行,愤怒在心中燃烧,如熊熊烈火,永不熄灭。然而,中华民族并未在悲痛中沉沦,而是于血泊中奋起,将这无尽的悲痛化作复仇的怒火,化作对和平的炽热向往,砥砺前行,向着胜利的曙光奋勇迈进。这其中蕴含的坚韧与顽强,让我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动。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然抗战的回响,长鸣心灵。立此沧桑大地,仰望五星红旗飘扬,情潮翻涌。那鲜艳的红色,是先烈热血所染;那闪耀的五星,是民族奋进的征程。凝眸历史身影与遗迹,碧血千秋之精神自现,如灯破雾,似泉润心,若灯塔引航,助推民族复兴之舟破浪不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