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星光大道上,城市的喧嚣与海港的静谧交织在一起。熙熙攘攘的游人们在岸边漫步,时而拍照,时而静静观望,仿佛被这片无边无际的夜色所包容。只是这份包容也给人一种矛盾的美感,白天的中环高楼耸立,节奏紧凑,人们步伐匆忙,但在那些狭窄巷弄中,依然能看到闲聊的街坊,也能看到在小摊前挑选蔬果的居民,市井气与现代感并存。
第一次到香港还是2017年的暑假,那是香港的第一次旅行。7年过后,璀璨的维港、惬意的太平山、热闹的铜锣湾,表面上看,香港的一切对于自己而言都没有变化。只是七年前的自己走在尖沙咀的大街上时,感觉彼时的自己比几年后前往艺术展馆参观学习还要紧张。“不敢跟人说话,一张嘴怕人家瞧不起,不敢问路,去餐厅不敢点菜,没带现金、八达通基本寸步难行。当时的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繁华依旧,但内地游客与本地居民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放大了我们的局促感。尤其是在尖沙咀和铜锣湾这些商业区,感受到的不是热情好客,而是一种淡淡的冷漠:餐厅的服务员不愿意,也不会用普通话交流;街头指示大多是繁体字,支付手段则主要是现金……而今日的香港,从内心感到亲切。看到街头巷尾飘扬的国旗和区旗,让人不由得想起“歌唱祖国”的旋律。
“羡慕住在深圳的人,每天都可以来香港逛逛。”这样的话音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见。只是,在当时的印象里,香港既熟悉又陌生,既繁华又疏离。因此,在那一次旅行后,原本并没有计划再次前往香港,哪怕是从此生活在深圳。相反,更愿意去澳门。在自己眼中,同为特区及湾区城市,澳门在心中的感觉更好。“去澳门很方便,吃饭、坐车、逛街大家都很友善,到了氹仔附近的威尼斯人甚至所有的指示都是简体字,而且澳门拍照很容易出片。
之后,昔日老家好友告诉自己她也可以坐高铁过港了,在那一瞬间改变了我的想法。香港西九龙站,是广深港高速铁路的终点站,自2018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至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从深圳福田上高铁,直达香港西九龙,费用不到70块钱,时间只需15分钟稍多一点儿。“15分钟,班次又多,去维港拍拍照片,当天就可以回来。”
于是,做了新的规划。时隔七年,这座亚洲国际都会与内地的融合程度已超出了我的想象。当准备从柯士甸上地铁前往尖东时,方才发现八达通卡已经失效,但此时,柯士甸地铁闸机前,一张支持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码坐地铁的大幅海报,让人不禁有一丝意外:“扫码坐地铁,这还是香港吗?”令人感到意外的还有很多类似的“小事”:大街上越来越多的普通话交谈声;滴滴可以打到出租车了;在地铁上看到了淘宝支持香港包邮的广告;街边随处可见的蜜雪冰城和顺丰小哥;叫外卖的APP-KeeTa就是美团的海外版;从便利店到热门景区,基本可以用支付宝和微信进行移动支付……以至于惬意的自己在香港的小米之家逛了好久的挂烫机。在一家小店吃完饭时,发现收银台贴着的告示从以前的“只支持现金、八达通,不支持微信、支付宝”,换成了“只支持现金、微信、支付宝,不支持八达通”。
这样的香港让自己不再感觉像个“外人”,但多少还是有着难免的担忧:“我怕有一天香港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所有内地城市一样了。”
尖沙咀闲逛路过富途证券的一间营业部时,门店里有着许多从内地赶来专程咨询开户的投资者。“我一直不太能理解炒股这件事,感觉很复杂,我是真不知道这些人大老远跑来香港搞这个是为了什么。”但他们显然是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这些人总是很积极分享自己的投资心得:随着香港和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资金南下的趋势还将持续:“特别是科技股,像最近的半导体板块表现亮眼,这轮机会不要错过。”
从中信证券的门店出来,穿过川流不息的人群,沿着弥敦道一直向南走,便能抵达星光大道。这时正值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维多利亚港的海面上,映出一片金色的光影。极目远眺,对岸中环的高楼鳞次栉比,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天空与城市建筑交汇处的橙色渐渐变得深邃……
“金钱永不眠。”我突然有些理解徐先生所从事的金融服务业和那些奔波过港的投资者们,他们也许并不是仅仅为了追逐短期的利益,而是在寻找一个更加广阔的投资空间。
微风吹拂,灯火通明,水面上倒映着璀璨的霓虹,繁忙的渡海小轮缓缓驶过,激起层层波纹,打破了海面的宁静,将闪烁的光影揉进涟漪之中。远处的摩天大楼亮起灯火,其中透出的忙碌,又与港湾的平和相映成趣。维港也不仅仅是海港,更是香港的缩影,是一段祖国历史与现代交汇的故事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