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写杭州,但心中的顾虑实在太多,唯恐自己的笔尖笨拙,勾勒不出载满心中灵动的杭州,也怕触犯了对杭州的眷恋和敬仰。而此刻,心中那股强烈和期盼,再也没办法躲开和逃避。
那里的春,柳绿花红,映入眼帘的是那桃红柳绿,仿佛是宋人笔下的《寒食帖》,让人恍若置身于画中。夏来时,荷花盛开,莲叶何田田,小舟荡漾在曲桥水湄,宛若梦中游历江南。秋风起,波光粼粼,西湖水波不兴,一叶扁舟载不动千帆过尽的孤独与宁静。到了冬日,湖面偶尔结冰,白雪覆盖,似江南少有的北国风光,梦回吴越。
第一次游览杭州,暮色浓郁时分。夜色空蒙,浮光拨动,桂花飘香,灯影迷离,一切恍惚的不似真实。我也迷失在这仙境般的天地里,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在长堤上流连。不知走了多久,亦不知走在哪里,只是机械,迈动着脚步,转动眼珠,抽动着鼻翼。那夜,回到自己十来平方的出租屋里,我问自己,我这算来过杭州,来过西湖了吗?竟无法回答,刚刚走过的西湖,再一次变得空幻迷离。
时隔多年,清晨的杭州,阳光透过云层,温柔地洒在大地上,仿佛为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面纱。熟悉的南山路,黑白相间的砖墙、矮而典雅的小楼,慵懒的气质多少会从路边茂密的法国梧桐渗透出来。北山路庭院很多,地理位置甚佳,可以远眺白堤桃柳,近观湖光山色。独自走在街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宛如一条绿色的长廊。行人在树荫下悠然自得地漫步,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微风轻拂,带来了阵阵花香。那是一种淡雅而清新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街角的花店里,各色鲜花竞相斗艳,生意盎然。店主精心打理着花朵,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机。
念杭州,不提茶,那便是罪过。初春的龙坞,千亩茶园连绵起伏,对于以西湖龙井茶为生的村民而言,这是金子般的五天。苏沧桑的《月上龙坞》以茶农黄建春的炒茶坊为基点展开了一个充满茶香的故事。皓月当空,人在草木间,细细分辨,空气中有三种茶香,明前茶茶汤的润香,茶树呼出的气息,炒茶的干香……真是暗香浮动月半春。可若无那群采茶女,何来盏盏茶入口。她们戴着半截棉纱手套,左右手交替,升上拔起,只轻捻,不紧捏,不用指甲掐,这份细致到也存了一份温柔。人如此,城更是。
这座城,也离不开水。运河文化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当时开凿的上塘河是江南运河的早期形态。经过历代整治和扩建,大运河逐渐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隋唐时期,大运河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利用,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主要通道。宋代以后,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重要节点,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而水和桥总是难分难舍,小桥流水,长巷短弄,入水的那一刻仿佛便一头扎进了历史之中。
小河直街桥边细柳和桥下流水仿佛已经默契得如西湖边流传千古的三生三世的情侣。运河沿岸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众多传统民居建筑,不仅展示了古代的智慧和匠心,还成为了现代人体验和了解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繁华的商业街,静谧的小巷。这些景象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过往的故事。让人心中不禁想起了那首《江南好》。
跨越了千年的杭州,这个由生态和建设者共同努力完成的宏篇巨作,正在这颗蔚蓝的星球上熠熠生辉。好像一句梦呓,好像一处砖瓦上的痕迹,好像一个柳絮飘飞的春天,好像是无意间的一个回眸经过无数个黑夜与清晨。时间的巨轮依旧在转动,历史的车辙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痕迹,杭州也会一直续写属于它自己的篇章。游西湖、走苏堤、赏曲院、望断桥。西湖十景给人的美不言而喻,发生在西湖畔边的些许故事也是让人着迷。
到过的城市很多,是山是水,至景至物,论城论人,大多数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淡忘和消散,唯独这座城市,任凭光阴的逝去,岁月的刻缓,在我脑海中刻骨铭心。我始终相信,不单单是江南的,也是中国的、士人知识分子的、民间大众的、英雄隐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