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我旅行经历中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哪里?那必定是“兰州!”兰州文人张恨水曾写道:"兰州人喝的是黄河水,吃的是黄河鱼,看的是黄河浪,想的是黄河事。"这种与河流的深度认同,形成了兰州人特有的"黄河情结"——既敬畏河流的力量,又感恩河流的馈赠;既受限于河流的脾气,又受益于河流的滋养。
最早接触“黄河”是十多年前实习参加工作时认识到的兰州同事,在他们的兰州方言中“黄河"二字总是带着几分亲昵与自豪;当时我对兰州人的印象大概也如我所了解的黄河水一般——表面平静,内里汹涌;看似浑浊,实则深沉。他们既有西北汉子的豪爽耿直,又有黄河赋予的灵活变通。
初到兰州,当飞机降落到地面,走出机场迎面扑来一阵阵牛肉面的香味。于是迫不及待找到当地一家面馆吃上两口。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面,面条筋道滑爽,汤汁鲜美浓郁,再配上几片薄如蝉翼的牛肉和几片翠绿的葱花,简单却直击心灵的美味。这不仅是对味蕾的极致享受,更是对兰州这座城市独特风情的深刻体验。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第一眼见到的黄河。当浑浊的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奔腾而过,兰州便在这永不停息的流动中,塑造着自己独特的城市品格与精神气质。点上一壶“三泡台”带上一本《读者》坐在中山桥上,远眺河面。只见黄河水滔滔不绝,自西向东,带着黄土高原的浑厚与磅礴穿越峡谷,流经城市,最终汇入浩瀚的渤海。兰州三泡台,俗称“刮碗子”,又被称为“盖碗茶”,是回族传统风俗茶饮,也是甘肃的传统糖饮料。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一条流动的金带,将兰州紧紧环抱。河面上,偶尔有几艘游船缓缓驶过,留下一道道悠长的涟漪打破了水面的宁静,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如此厚重又温暖的时光让自己沉浸在了“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的城市里。
当地朋友开玩笑地说:“大口喝啊,我们这里喝茶不像你们南方那么多讲究,我们穷苦人出生!”说完便若有所思喝上一大口。接着又说:“哎呀,日子总归是好过了,哪里想能过上现在的日子。大学都能毕业了,还在城市安了家。我们相隔这么远,短短一天时间就能一起坐在黄河边喝茶,从前想都不敢想…”一瞬间的自己并不理解这位朋友的话语。因为我所见到的兰州跟“穷”好像不沾边,兰州机场的建设搭配着紫色花海让人心动不已,城市里的地铁畅通无阻,大街小巷灯火通明…片刻宁静之后,脑海中浮现出一次下班,我提着一袋零食回到宿舍跟同事们分享。一位来自兰州的员工小声问了一句:“这个多少钱呀?真好吃!我回:“四块钱。”她说:“这么贵,我没吃过。”当时我心想怎么连乐事薯片都没吃过?如今想起,那会儿也不过是2014年的样子。此时也不知道那个员工是否也像这位朋友一样过上了富足幸福的日子。我相信一定是的!我在心里默默的祝福她,也为当时无知莽撞的自己感到一丝丝的羞愧。
沿着黄河两岸漫步,兰州不仅仅是一座自然风光旖旎的城市,更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白塔山公园巍然屹立于北岸,山上古木参天,白塔耸立,登高远眺,整个兰州城与黄河美景尽收眼底。而南岸,则是水车博览园,这里展示着古代兰州人民利用黄河水灌溉的智慧结晶——水车,每一轮水车的转动,都仿佛在诉说着兰州与黄河不解之缘的历史故事。
夜晚,两岸灯光璀璨,人们或悠闲散步,或驻足欣赏夜景,河面上倒映着五彩斑斓的光影,美不胜收,展现出兰州独有的现代都市风貌与古老黄河文化的完美融合。而我,已不难理解为何兰州人对这条大河怀有如此深厚的情感。黄河不是静止的地理坐标,而是流动的城市史诗;不是冷漠的自然现象,而是温暖的文化记忆。
兰州与黄河的千年对话仍在继续,在清晨牛肉面馆蒸腾的热气中,在黄昏滨河路漫步的人流中,在夜晚中山桥璀璨的灯光中。这场对话没有脚本,却充满智慧;没有终点,却始终向前。正如黄河水永不停歇地奔流,兰州与母亲河的故事也将永远流淌下去,成为中华文明长河中一段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