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清亮的歌声随着初夏的朝阳缓缓飘来。然而,景德镇里泥土与火焰的故事永远讲不完,就像昌江的水源远流长。
御窑厂的遗址上游荡着几个老人。他们用枯枝般的手指抚过残存的窑砖,砖上还留着明代的指痕。有个戴老花镜的大爷蹲在碎瓷堆里,突然"啊呀"一声,举起一片青花瓷片对着阳光端详。那瓷片上的缠枝莲纹已经残缺,但钴蓝依然明艳,仿佛五百年的光阴从未在上面停留。“看这色!"老人激动得胡子直颤,"正德”年的苏麻离青,现在哪还烧得出这样的蓝!"周围的闲汉们凑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仿佛这片碎瓷是张中了头奖的彩票。随着老人们的声线走过旧城区的巷子窄而曲折。墙根处常堆着碎瓷片,阳光好的时候,这些碎片会反射出细碎的光,像是撒了一地的星星。孩子们捡起来玩"抓子儿"游戏,哗啦哗啦的碰撞声是触碰过的瓷器特有的童谣。
只见一个收碎瓷的老汉,背个竹篓在巷子里转悠。他说这些碎片可以回炉,"瓷器啊,死过一回,就更经烧了。"陶窑里跳跃的炉火照亮老师傅的脸。泥坯在转盘上旋出优美的弧线,纤细的毛笔蘸着钴料绘出缠枝莲纹。原来青花瓷要历经七十二道工序:制胎、修坯、上釉、绘画、入窑......烧窑时昼夜不能断火,匠人需时刻观察火候,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
博物馆展厅里的灯光如月光般柔和,瓷器们静静躺在玻璃展柜里。青花碗盏透出莹润的珠光,霁红梅瓶晕染着朝霞的绯红,甜白釉盏映着珍珠般的柔光。每件瓷器都有泛黄的标签,像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掌,悄悄讲述着它们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烟雨朦胧。
雨天的景德最是温柔。雨水将空中的瓷粉洗净,屋檐下的滴水击打着青石板,叮叮咚咚,像在敲击一套无形的编钟。夜幕将雨帘染成靛青色时,茶山飘来幽幽的草木香。街角的制胚坊还亮着灯,旋转的陶轮在暮色中搅动光影。这时候的窑火也不那么旺了,工人们三三两两蹲在檐下抽烟,烟雾混着水汽模糊了他们的脸。
珍珠雨点落满红尘客栈的飞檐,远山笼在雾纱里若隐若现。鹿角椅茶摊边,蓝布围裙的阿婆递来浮梁茶,青瓷茶盏里盛着初夏的气息。夜色渐深,古窑遗址的灯光亮起来。映得游客们的脸忽明忽暗。讲解员说,景德镇的窑火千年不熄。确实,那些陈列在博物馆的宋影青、元青花、明五彩、清粉彩,哪一件不是带着火的记忆?就连路边小摊上的瑕疵品,也曾在千度高温中涅槃。我轻轻抚过刚买的瓷杯,杯壁尚存太阳的余温。
回旅馆的路上,踩到一块碎瓷,拾起来对着路灯看,是片普通的白瓷,断面闪着贝壳般的光泽。我在天青色烟雨里挥手作别,瓷镇却把茶香、窑火、雨声,连同匠人们掌心的温度都封存在我的青花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