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雨的头像

陈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2/24
分享

故乡的烤火堆

故乡的烤火堆

文/陈雨

冬至过后,回老家,吃过晚饭到街上散步,在一些邻居门口,还烘着一堆一堆的柴禾火堆,这不仅是我又想起了小时候故乡的烤火堆。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隆冬时节,岁月记忆中的烤火在我心里忽明忽暗的闪耀着,不由的让我想起老家那些围着火堆谈笑风生的美好岁月。

故乡是北方的一座小镇,名字叫小店,说他小其实不小,在七、八十年代就有四、五千人,自古就是北上燕京,南下十省九郡的交通中心要道,南来北往的客商走到这里,便在这里歇歇脚,寻一小客店住下,遇到冬天就会在院子里燃起一堆木材火,大家围着火堆,天南地北的说着不同的方言,但彼此还听得懂,后来围火唠嗑便成了故乡的一种习惯,一种符号,一种记忆。

那些年月生活条件差,家家户户买来的煤都用于温水做饭,也没有什么空调、电暖器之类的。冬天一来,家家户户就会用缝好的草布袋装满夏季石磙碾麦籽留下的麦秸铺在床上,家里通用的取暖工具就是自制的火盆。

我家的火盆是父亲用一个废旧铁桶做成的。将铁通下面的底拙几个圆孔,周围用麦秸泥糊上,下面垫上三块砖,便可以放木材拢火了。

火盆是那个时代一种美好的记忆,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便点亮洋油灯,燃起火盆,一家人围在一起,爷爷奶奶轮流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父亲、母亲唠叨着如何做事做人的道理,还有通古博今的故事。

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全家围着火盆。爷爷是个有文化的人,父亲也读过许多书籍,所以冬天的晚上就是与历史相遇的时光。受过岳飞精忠报国思想的熏陶,了解孙悟空西天取经的艰难,心中有包公公正廉洁的清官形象,听过《西厢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主人公对爱的执着。更多的是爱国情怀的滋养,暖冰扑鱼救母的孝悌文化的记忆,给我以后人生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仰。

母亲在一旁搅着纺车,吱扭吱扭的放着棉花,姐姐们在一针一线缝着鞋梆,纳着鞋底,时不时捅一下火盆里的木柴,冒着火花、炸着火星,劈里啪啦响着,释放着温暖。红红的火光照耀全家人的脸庞,映红了我听书时津津有味的神情,屋外雪花飞舞,火盆周围暖意融融。

除了自家的烤火盆,更多的时候还是去胡同口周大爷家门口的烤火堆。几乎每天晚上都集聚十几个人,多时会二十多人,大人们围着火堆,传播着新闻,讲解着小道消息,东家长,西家短。当然,有时候一些农业科技知识是最受欢迎的。“夏至不插秧,插秧一把糠”,“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等许多农事谚语就是在岁月里的那些烤火堆听来的。

在烤火堆会有人放进几把生花生,几块小地瓜。在高一声低一声的说笑中,火堆里烤熟了的花生和地瓜,香气弥漫了整个空间。孩子们吃着香喷喷的烤地瓜,焦黄的花生,来往在大人们身前背后,蹦跳、玩耍着。

邻居们说笑了一会,身上暖和了,带着自己的孩子开始陆续回家了。那时候去外边烤火堆的时间多,可以给自家省下柴禾,同时比在家里的人多,场面也热闹。

烤火的柴禾(木材)是农闲时人们到田间地头捡拾的,枯死的树木,腐朽的树根,深挖刨根,家家户户都会积攒许多烤火的柴禾,堆在院里墙边,待到数九寒天就派上了用场。

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岁月轮回,我家的火盆,故乡的火堆围拢着欢声笑语,亲情依旧,邻里和睦,飘着故乡特有的甜蜜和浓浓的乡愁。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美化,故乡的火堆、火盆已成为历史,空调、暖气走进寻常百姓家。

然而,故乡的火堆,家家户户的火盆里的温度,至今想起还是那样温暖如初;那火堆边落满的欢声笑语还是那样令人欣喜,那飘着焦香的花生、地瓜烤味,让我神情专注、流连忘返。 (1436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