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小平的头像

程小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3/24
分享

父亲的教师情怀

父亲的教师情怀

相见欢·前度梅郎今又来

今晚又睡学校,灯儿照。

万种情怀、哀愁喜怒笑。

耐不得,斩不断,扔不掉!

梅唯贞傲,始洁始香俏。

这是父亲1972年5月写的一首词。若从字面看,当晚的父亲正睡在学校里。那么究竟是何原由使得他万种情怀、耐不得,斩不断,扔不掉呢?我想,要回答这些问题,还的先回到当年。

事实,此时的父亲根本就不在学校里。早在十五年前的1957年12月,他已经离开了学校。现实中的他正躺在老家东观的土炕上。(1968年在文革的批斗中惨遭毒打致残而瘫痪)或许是梦中睹物思情,也或是什么事情引起了他的回忆,便有了这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诗句。

父亲的教师生涯,在一生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算多,仅仅十三年。1957年突发的变故,使他当初投身教育时的理想就此画上了句号。

提起父亲当年的求学从教之路,可谓曲折而坎坷。

1919年3月,父亲生于祁县东观。幼年的他聪颖好学,很小就深得家族长辈的偏爱。六岁读小学时,村里的学校已无法满足他求知的需要。爷爷为给他创造更好的条件,便外出四处寻访。父亲是家中独子,且三辈单传,我的太奶奶视其为掌上明珠,听到父亲小小年纪就想外出读书,坚决不允。后经不住父亲的软磨硬泡,再加上爷爷多次说情,才勉强同意将父亲送到距离东观不算太远的太谷铭贤学校。(该校是由美国欧柏林大学出资孔祥熙创办的私立学校)

也就是说,从七岁起,父亲就离开家,开始了独立的住校生活。在哪个年代的农村,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不得不说,爷爷能有这种眼光是很了不起的。

小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父亲顺利考入祁县中学。因骑车回家途中不慎摔断胳膊,我太奶奶说啥也不允许父亲再外出读书了。不得已,15岁的父亲便偷偷逃出家门,只身跑到太原考入《新民中学》继续读书。

1937年7月抗战爆发,11月9日太原沦陷。父亲和众多爱国学生一道宣传抗日救国而被日本宪兵通缉。无奈只能中断学业,于1938年9月逃到东北热河赤峰,在爷爷经营的店铺里暂避。

1941年8月,回到东观后的父亲因在村里继续宣传抗日救国,在与同学聚会返回的途中突然被驻扎在东观的日本宪兵抓走 ,后经老村长与乡邻的多方努力才获保释。为防意外,经本村程继德推荐,连夜出走逃到了当年山西抗战的大后方临汾吉县克难坡。

父亲本是抱着参加抗日的理想跑到那里的。到了那里后,恰逢《民族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院》招生,父亲又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了该院,希望边深造,边参加政府的抗日活动。

但是 ,从父亲回顾那段时期的诗词中可见,他对在晋西的经历是非常失望的。从他的《西窗烛·忆旧游》中不难看出,他对阎锡山政府在抗战中的作为很是不满。

剪罢烛花,拭干烛泪,旧游枕想天涯。

胸怀射虎暂栖身,对灯恨弹剑,空负韶华。

叹山河、半壁沦陷,登峰眺望烟霞。

晋阳家。

倭寇肆虐,汉奸顺受,“三光”妄绝根芽。

裂胸不酬离乡志,愤阎狐蒋豺,明抗暗拉。

忍把诗笔对鸡窗,怎奈风月摇纱。

在克难坡4年的学习与工作中,父亲也曾多次到乡下考察。当看到阎锡山政府的“兵农合一”政策使本已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农民更加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而地方官员又以种种借口随意摊派搜刮民财时,他愤怒的写下了“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乡野苦无张翼德,县令督邮人人肥。”的诗句。

1945年7月,已修完学业的父亲被安排到本院报刊担任编辑。厌恶了官场的他实在不愿意继续这样的生活,毅然辞职,辗转400余里,跑到灵石县沟二里村的《山西省立第一联合中学》应聘。也就是从那时起,26岁的父亲正式成为了一名教师。

《山西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是一所在抗战中成立的学校。其建校宗旨是“为了收容在战争中失学流亡的学生。”据校史记载:学校成立之后多次搬迁,“经过了三省十县,黄河两岸。在抗战期间,或随军转进,或与敌周旋于前线。或助军捍卫于后方。背粮,打柴,种地,作工,愈挫愈勇┄┄”

父亲在世时,也曾谈起他初到学校的状况:

学校迁到灵石县沟二里村,已是1940年2月建校后五年中的第七次搬迁。该村距县城150多里,偏僻且贫穷。学校的三百多学生分别安排在村头的大庙和百姓院里上课。教师和学生一样都住在老乡家里。由于交通不便,各种所需物资极度匮乏。学校根本没有固定的教学设施,一切因地制宜。教材有的需教师自己编写,粮食除政府筹集一部分,其余也需师生劳动获得……。

显然,父亲当年放弃安稳的编辑生活,选择到条件异常艰苦的学校任教,和许多有志知识分子一样,希望通过教育救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几年,为了了解父亲,我一直查找有关《山西省立第一联合中学》的相关资料。幸运的是不但查到了该校写于1948年7月的校史,还查到了抗战胜利后他们学校创作的校歌:

山西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校校歌

立国大计首在树人,春风化雨辅相栽成。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礼义廉耻、化电光声;人理巩固,物理昌明。教、学、作、用合一,德、智、体、群并重。这里是陶冶青年的摇篮地,这里是作育人才的大本营。过去是抗战的后盾,将来是建国的先锋;今日是新中国的少年,明日是新中国的主人。未来责任莫看轻,复兴大业待完成。要自强不息,毋故步自封。人人立志改进事物,宇宙线、原子能迎头赶上,臻中国於富强文明。努力努力、迈进迈进,前程远大前路光明。努力努力、迈进迈进,前途是一幅美丽的远景。

时过境迁,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完全体会七十六年前抗战胜利时他们的心境。可以肯定的是,经历过山河沦陷被日本铁蹄蹂躏八年之苦的父辈对打胜这场战争是何等的渴望!尽管当年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但从上述歌词中看到,那时的他们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充满了希望,对为国家民族复兴培养人才充满了信心。

此后的两年中,父亲所在的学校又经过四次搬迁,终于在1947年的6月迁到太谷后安定下来。1948年7月太谷解放,该校先更名为《晋中第三中学》,1949年4月10日又与《太谷中学》合并而成为《山西省太谷师范》。

父亲是太谷师范的第一任语文教研组长,除代语文课外还兼代历史、政治课。据母亲说,为了使学校的语文教学尽快适应师范院校的要求,以及新中国培养人才的需要,父亲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尽管学校与家的距离只有几百米,但父亲只在周日才回家与家人团聚。父亲的宿舍在白塔院的西厢房,每晚,他都在那里看书或工作到很晚很晚。父亲的这种敬业精神在他的学生李珍祥写的《我和程剑萍老师》一文中也得到证实:“程老师与我们同住一个院里,不论春夏秋冬,他屋里的灯光总是亮到午夜以后,┄┄”

对父亲的课堂教学,我并未亲眼所见。(1957年我才4岁)多年来,我接触过不少他的学生。令我惊奇的是这些学生无一不对他的讲课佩服的五体投地。

父亲去世后,不少学生撰文纪念他,刘思奇、赵汝勇、任静之、白恩溥等同学这样写道:“程老师讲课声音不高,但字正腔圆,铿锵有力。遣词造句,字字珠玑,十分动听┄┄ 他的讲课有别于“死教书”、“教死书”,总是以教材为蓝本,针对学生实际,旁征博引,拓展开来。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等信手拈来、融合天成,体现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他的教学渗透着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之精华,而潜移默化于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启迪着学生的思维发展,裨益了学生思想境界的提高与升华。”

对他的班主任工作,他的学生们更是赞赏有加。1998年8月31日登载于《山西教育报》的《似潮往事忆良师》一文中曾这样描述父亲:“程老师不仅讲课十分生动,而且能把品德教育引入“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妙境。一次程老师的学生从新疆回来,抱了一个哈蜜瓜来看他,那时哈密瓜是及其珍贵的(1952年),程老师自己舍不得吃,照全班人数切成46块,让每个同学第一次品尝到了新疆哈蜜瓜甜蜜的味道。他饶有风趣地说:“你们吃了这哈密瓜,可就成了采蜜的蜜蜂了,这可是要为人类奉献一辈子哩,后悔不后悔呀?”同学们听了都笑了,并热烈鼓起掌来┄┄”。类似这些事例在他学生的文章中举不胜举。

除去所带的课程和班主任工作外,学校的许多社团也留下了父亲的身影。他是学校《巨轮壁报社》主编,还是学校剧团的编剧兼导演, 1952年,由他编写并执导的话剧《刘巧儿》在学校和社会演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不是体育老师,却兼任学校篮球队的教练┄┄

1957年夏,他的不少学生和同事已知父亲在假期后将调往山西大学中文系任古典文学教师,不幸的是等来的不是调令,而是以“历史反革命”罪被投进了监狱。当年被一同打成“历史反革命”的还有贾香亭、申一山、郭大年、崔邵平、郭亮如等老师,其中就有省一联中校歌的词作者姜圣如老师。

父亲虽被迫离开了教师队伍,但之后的三十年里,却仍时时关注着教育的发展变化。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有小学、中学的老师和领导,也有大学教授。学生们来家看望他,他问询最多的是学校的教学状况与学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1978年我也当了教师,父亲让我借回学校的中学语文教材,他仔细阅读后写了几万字的文章中寄给教育部,陈述了他对中学教材改革的意见与设想。谁能想到,这些竟然是父亲躺在炕上,仰面朝天,一手拿笔一手持纸,艰难地写出来的。1984年,父亲的冤案平反。65岁的父亲在文革中被毒打致残瘫痪在炕已整整十六年,病痛的折磨,使他的双腿骨骼全部变形,不规律的抽搐时时可见 。尽管这样,他仍想的是:“眼前百事须人作,身束病床户不出。唯望康复入社会,少添建设一臂力。”

他渴望有朝一日能重登讲台,但残酷的现实未能如他愿。1986年12月冬至,他带着许多未完成的遗憾与世长辞,把他对学校的眷恋以及未实现的遗愿永远留在了他的一首首诗词中:

怀南寺①

离寺十六年,未曾忘一天。

每见树上月,即想塔下圆。

风雨五洲潮,会落四海前。

世界家国事,夜夜动心弦。

鹧鸪天·意游太师

久远陈迹渐无形,魂飞师范赏园亭。

伫立池桥观鱼跃,登坐假山听树莺。

入南寺,眼花明,一上白塔展怀情。

满城楼台伏脚下,凤山苍苍草木馨。

梦境五首

1、万里长征

乘风破浪起长征,何惧茫茫云水程。

纵令洋海深千尺,填以万山可履平。

2、新生路上

柳枝漫舞百鸟吟,一路迎风带笑行。

彩旗花树兴街浪,万人丛里进谷城。

3、重返师范

万死一生摧鬓斑,踏破青山到此间。

未进校门先一笑,忍看当年树与园。

4、见新思旧

仰对流云心悠悠,故校不见故人留。

宛似离群南来雁,孑然一生独自游。

5、三谢东风

问食问病问苦衷,笑脸蔟蔟围锦云。

人面桃花春一室,谢天谢地谢东风。

【注】①、南寺即位于太谷区南寺街的无边寺,寺内建有白塔,故又称为白塔寺或南寺。太谷师范建校时,该寺以及孔祥熙宅院都归属太谷师范学校,父亲当年就住在该寺的西厢房里。现已划归为太谷区政府,为太谷区的一游览地。父亲的教师情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