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军的头像

陈建军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10
分享

故 乡 的 夏 夜

故 乡 的 夏 夜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 气候四季分明。春天,乍暖还寒,春夜依旧寒冷, 还时常下起绵绵细雨, 户外,遍地泥泞;秋天, 白天燥热,夜晚凉爽,秋夜寂静,村民们在享受着经过漫长的夏季的炎热而难得的清凉; 冬天,天寒地冻,日短夜长,冬夜更是寒冷。于是,在春夜、秋夜、冬夜村民们都呆在屋里,这些季节里的夜晚,村庄显得寂静。 但是夏夜则不同了。 在夏夜,村民总喜欢到户外乘凉, 夜晚不再寂静, 常常被孩子们搅得热闹甚至喧嚣。 因而,故乡的夏夜为我的童年及少年时代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纳 凉

在我儿童时代和少年时代,在夏天里,当日落西山,晚霞尚满天时,大人才从田地收工回家,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将自家的竹床,竹椅早早地搬到村子最空旷最有风的地方,抢占着纳凉最佳位置。那时,全村八九十户人家,纳凉最佳位置只有两处,一处是村南的“门口塘”的塘岸上,另一处是村北“新塘”的塘岸上。这两处位置总共只能摆下三十来张竹床,显然,这是不能满足全部村民的需求。常常只能是谁家小孩子先搬了竹床或椅子的,谁家的人才可享受当晚颇值得庆幸的纳凉位置。其他的人,只能期待第二天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和八十年代初期,故乡尚未通电。夜晚照明还是用煤油灯,而最基本的家用电器如电风扇、电视机则只是在电影里看到的东西。自然,在炎热的夏夜,村民纳凉只有靠摇着蒲扇和吹吹自然的夜风了。村南和村北的那两口池塘的塘岸上,正是村中最凉爽的地方。

村南的“门口塘”,历史最为优久.据说是现在故乡陈姓的祖辈最初来到村庄后修建的第一个池塘。因为早期村舍都坐北朝南,那口池塘刚好就在村舍前稻场的南边,也就相当于家门口,于是起名为“门口塘”。

“门口塘”面积不大,呈1/4圆弧状扇形,最长的塘岸为南北向,约长30米,宽1.5米,这便是池塘的西岸。西岸下边是一大片稻田,很空旷。池塘的东南边则是挨着村南边的小山延伸下来的旱地。池塘的西岸及北岸上都栽有枣树,夏日里,茂密的树叶抵挡着烈日,将斑驳的树荫洒在岸上。到了夜晚,岸上凉爽异常。同时,南面吹来的山风掠过池塘,夹杂着清凉的水气,沐浴着这样的晚风,沁人心脾。这自然的风,时缓时疾,吹在身上,像儿时母亲的手轻抚在脸上,舒适安祥。

那村北的池塘,因为是后来新建的,村民们称之为“新塘”,面积是门口塘的两三倍。它的最长的岸与村庄东北方向不远处的一山坳遥相呼应。也许是这两口池塘位置很当风,夏夜里最常见的讨厌的蚊虫在这岸上很少,并且清凉的风不时吹来,村民们习惯性带上的蒲扇在此很少派上用场。这两处塘岸被村民们爱称为纳凉的“宝地”。

正因为如此,夏夜傍晚时分,提前搬竹床或凳子占好位置成了村里儿童们最能主动去做而不用大人们催促的事情,这积极性远比做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高得多。于是,晴朗的夏日傍晚,儿童们便忙碌起来:搬的搬,抬的抬,叫的叫,嚷的嚷,像下雨前蚂蚁搬家。很快,竹床或竹椅,凳子被儿童们见缝插针地摆到这两处的塘岸上。然后,兴冲冲而自豪地向自家大人报告。此时,自家的大人少不了夸奖几句,乐得孩子们像在学校考试得了奖或是被老师表杨了,心里甜蜜蜜的,稚嫩的脸上绽开出得意的笑容,那笑容灿烂得像村外西边天上的晚霞。

星 星

乡村的夏夜,当夕阳西沉以后,若不是月朗星稀的日子,那整个村庄便沉浸在苍茫的暮色里。

苍茫暮色中常常繁星满天。躺在竹床上纳凉的时候,村民们仰望着遥远的星辰,思索着各种美丽的传说。

在儿时,我最早认识的星星是“牛郎织女”星。

那是在纳凉时大人们教我认识的。还记得那句“牛郎隔在河东岸,织女隔在河西坡”的俗语。那河便是传说中的天河了。于是,有关牛郎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儿时的脑海里充满好奇而神秘的色彩。诸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地上的喜鹊将会全部飞到天河上方,聚结成跨越天河的一座鹊桥,好让分隔在天河两岸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甚至还传说,当晚你若来到葡萄树下,就会听到天上牛郎与织女的窃窃私语。儿童时代的我常常会忘记这一天,却在每次错过了农历七月初七后便暗下决心,来年的这一天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偷偷地钻到村子里金牛叔家门口的葡萄架下去听听。但不能被他家的奶奶发现,否则准会当作是偷葡萄的被揪着耳朵拎出来。儿时的伙伴们常常在偷吃酸葡萄时被抓住,也领教过揪耳朵的滋味,我也不例外。

除了牛郎织女星外,北斗星也是我较早认识的星星。大人们说北斗星像勺子,总是位于北方。此外,还有不知学名的星星,只知是村民们约定俗成地叫出的名字,如“磨菇星”、“扁担星”、“牛角星”等等。后来我发现,这些都是以在夜空中排列成的形状而约定俗成的名字,村民们一代代地传下来了.夜空中,在肉眼看来,大多数的星星是不会移动的,但也常常能见到一两颗流星划过夜空。村民俗称这现象为 “星屙屎”。这说法不大文雅,但很形象逼真。村言野语,通俗易懂,村民们都习惯了。

在夏夜,当你独自仰望广袤无垠的夜空时,常常会想起儿时的纯真与梦想,感叹时光的流逝。其实,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也许人们在这世间的普遍意义莫过于怎样扮演好这个过客的角色。

 

 

萤 火 虫

故乡的夏夜里,白天忙碌飞行在田野间的燕子都归巢了,双双停歇在农舍里的巢中。树上的鸣蝉也在夜色中销声匿迹了。只有偶尔一声刺耳的尖叫,由近及远地划破夜空,那或许是枝头上的螳螂在偷袭它了。树枝上也会停歇着不知名的山鸟,那从树上传下来的轻细的啁啾声,或许是鸟儿们在说着悄悄话。

此时,惯于夜间活动的最常见的则是蝙蝠和萤火虫。蝙蝠活动时间似乎比萤火虫早些,一到傍晚,蝙蝠便在屋檐周围不停地上下翻飞,蝙蝠的模样难看,形状像老鼠,据大人们说晚上还爱偷吃灶房里的食盐,故乡的方言称之为“盐老鼠”。蝙蝠是否真的吃盐,我在童年时没有见过,现在也没考究过。总之,儿时的伙伴们都讨厌蝙蝠,对其避而远之。

然而,伙伴们与同样是昼伏夜出的萤火虫则过从甚密了。

夏夜里,萤火虫忽明忽暗地在屋前屋后提着灯笼遨游。在皓月当空的时候,不很显眼,而在漆黑的夜晚,那点点荧光很是明亮。这点点亮光,不仅仅是亮在眼里,而且亮在儿童们的心里。

在夏夜的时候,当有萤火虫从身边飞过,伙伴们便顺手用掌拍过去,想能捕捉到它。但这徒手一般很难抓到。一时兴起,便从屋里找出一把蒲扇,再带上一只透明的小玻璃瓶,追逐着飞行的萤火虫。当有萤火虫飞过来,便举起蒲扇,选好角度,抓住时机将萤火虫拍击落地。接着迅速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放进玻璃瓶中。当然,拍击时还是有讲究的。用力过轻,萤火虫会飞走的;用力过重,萤火虫会摔死在地上。受伤了或摔死的萤火虫尾部仍有荧光,但这些都不会被放进玻璃瓶中,放进瓶中的是那些能爬动的,它们在瓶里忽明忽暗地发着光。小玻璃瓶中装了十几只萤火虫后便较为明亮了,此时,我便想起学校老师讲古人囊萤映雪夜读书的故事。于是就提着玻璃瓶跑回家翻出语文书来,学起古人来,遗憾的是那微弱的亮光难以看清文字。也许是玻璃瓶太浑浊的原因。当时,便对老师讲的故事将信将疑起来。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捕捉萤火虫的兴趣。因为,还可用来玩赏,满足好奇心。所以,那时的伙伴们常常乐此不疲。

因此,我们也发现村里哪儿的萤火虫密集。最密集的地方是村旁稻田田埂上的青草上和秧苗上。这个秘密只有我和几个胆大贪玩的伙伴们知道。我们常常追逐着飞到村庄的萤火虫,追着追着不知不觉被它们引到村边的田埂上。原来,田埂上的青草和田里秧苗上停歇着无数的萤火虫,伸手可及,大可不必像在村子里捕捉那样费劲。那些胆小不敢跑远到田埂边的伙伴只得围在大人的周围,以另一种方式来捕捉萤火虫。他们看到远处飞着的萤火虫便急切地踮着脚跟,念着这样的口诀:萤火虫儿,低脚!萤火虫儿,低脚…… 以期待它们真能朝自己这边低飞过来。这口决是从祖辈、父辈们那里传下来的,有时也庆幸真的有朝自己飞过来的,偶尔应验着那口决,但大多数的时候是不能奏效的。对于这口决的作用,儿时的伙伴们还多半是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直到上了小学高一些年级明白了一些道理,才发现这口决可能是大人用来宽慰淘气的小孩而编造出的。

在月朗星稀的夜晚,月光照在屋前屋后的树叶上,特别是照在枣树叶上,那树叶上因为有角质层原本就光滑,在月光下发出亮晶晶光点,像无数萤火虫栖息在上面,当萤火虫飞近枣树旁,你就难以辨别那点是萤火虫那点是树叶返的光。当你在屏气凝神探头寻找萤火虫的时候,还可能会从树枝上掉下一颗大枣子,冷不丁地落在头顶上,让你吓得一跳。

故乡屋前屋后树木葱笼,尤以枣树最多,在季夏时节,枣子开始成熟,那些贪吃的鸟儿常常会在夜间飞到枝头趁着月光啄食枣子。最爱啄食枣子的是八角,那尖尖的嘴巴,啄一下枣子上面就会有一个洞。枣子连在枝上的柄不粗,稍有些力度便会掉下来,村民们早晨起来常常能看见枣树下面散落着一些被八角啄下的枣子。这些枣子一般又大又甜,鸟儿专选这些好的啄,目睹此状,村民们觉得可惜,但也只能口头上骂骂这些贪吃的家伙。

由于生计原因,我已多年未回故乡了,也不曾在工业区这种到处是水泥路,很少见到泥土的地方的夏夜里见到那熟悉的萤火虫。但儿时传唱的那首耳熟能详的歌谣依然时常萦萦绕在耳际:

萤火虫儿夜夜飞

到我门口吃乌龟

乌龟冇长毛

到我门口吃毛桃

毛桃冇开花

到我门口吃菜粑

菜粑冇起汽

到我门口来唱戏

戏冇开台

到我门口斫茅柴

……

如今的故乡,在夏夜里,不知道现在留守在村庄的孩童们还会不会像我的童年、少年时代一样去纳凉?去仰望星空?去追逐萤火虫?

 

 


   作者:陈建军  湖北黄梅人,现居东莞。电话:13825781569,0769—89338588

E-MAILchanlidong@163.com

联系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霄边第三工业区幸福里花园C30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