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瑜何许人也?其乃九江瑞昌高丰西北一隅,小源大屋边周姓人也。
很多人以为我和升瑜相识已久,其实不然。直至今日,除了借助微信QQ或瑞昌论坛偶有隔空联系外,均无实质走动。大约在2017年5月中旬,村里一同姓侄女(陈洪珍)介绍我进瑞昌论坛,并给了我作家佐王(王小丰)的微信号后,在佐王的引见下,进入了作家为群主的瑞昌人闯天下QQ群,渐渐地认识了许多乡土文人,象小瑞(瑞昌生活主持人)、浪子心赤子情、伐域(独行者)、莲姐、隐士、阿秋哥精装修、栗领山人等等,其中就有周老升瑜。
最早我知道他的时候,应该还是三十多年前。他姐嫁给我村就在我家后面,和我是邻居。唠家长理短的时候,他姐会经常讲到他,留在我记忆中最深的是,那时他赖以生存的技艺是做油漆。
他人很聪慧,加上好学,逢事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寻个来龙出脉。同样的事到了他手里,先不急着做,总是琢磨着应该怎样下手才最合理,所以往往他的活又快且最飘亮。
生意渐超级好,方圆几十里都是他的势力范围,以至别的漆工都埋怨他抢了自己的饭碗。听到这些,他只能呵呵,自己尽最大的能力帮人干活,拿本份钱,何愧之有?天下之大,只要你本份做人,何处无养身之事?碰到这样的人,他只是更勤奋,更努力,用行动做给哪些朝三暮四而又不认真干活的人看。
再后来,又听到他姐说他结婚了,成了家,两口子行影不离恩爱有加。之后渐渐地很少听到她讲升瑜的事了,直到过了5、6年之后,又听她说他跟妻子离了婚,又娶了一妻。原因是他跟前妻没有生小孩,才割痛离婚再婚。当时听到这事,我不苟同他的做法,觉得太过绝情。
那知后来我也是因这个原因,走了他的路子。才懂得了人活在世上,不只是活自己的命,有时候真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必竟生在农村,千百年来的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家训,总能磨灭人世间仅存的一点真爱。我和前妻离婚,想当时我是痛不欲生,用刀片割断手腕,鲜血直流夜不能寐,何等的痛苦。如今,回头在眸,竟有点后怕,庆兴当时能做个了断,长痛不如短痛,有时候还真的应了如今流行的话:这世上有一种爱,叫放手。也许放手了,对当事的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解脱,一摆百了,再无牵挂。往后的日子,只有相互祝愿: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后来我认识了現在的妻子,六年内生了二女一儿,这同升瑜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前俩个大的刚好一崽一女,我们又有了第三个小孩(女孩),这在别人的眼里是想不通的事。命运偏偏喜欢作弄人,头一胎没有办结婚证准生证不符合生育政策,被罚款;第二胎又不满四年生育间隔期,又被罚;因节肓不成功又有了第三胎,超生,再次被罚,苦不堪言。
如是就有人问我俩,一男一女刚好,还生第三胎干吗?我便苦笑着说,为了报仇,报前几年没有生的仇。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想周老升瑜为了生个儿子,跑到湖北去躲避,其实也无可非议,在他的脑海里那是在向家祖行孝道,这是千百年家族得以传承的最基本义务,没有商量之余地。
如果说这些都是我对升瑜的一种妄加揣测的话,那么他的自述《敬祖身心,必享遐龄》却是他自述的泪和血。我读了好几次,每次都是泪水盈盈,他的自述,其实就是一篇向逆境宣战的战斗檄文,这里有他为人之夫的对妻的欠意;有他为人之父对儿女的深深内疚之情;更有对儿女进取的无限自豪,无不情意款款,毫无做作之嫌。
当他因中毒,医生告诫他不能再中毒了,二次中毒谁也救不了他。断了赖以生存的治金洗银的活后,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承包了大片的大让水库的荒地种植苎麻,可是行情又不好,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迟却遇打头风。
他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再次寻找出路。以他的说法叫着:形势逼迫,背井离乡,从此北飘到共和国长子辽宁沈阳,不顾屎臭尿骚干起社会最低层的工种疏通。
写到妻子的勤劳和对她的欠意,他是这样写的: 妻一人将十亩麻地二划麻剥打抽完,起五更剥麻,半夜在养猪场内抽麻,不顾蚊叮虫咬,可怜双手十指都已麻木,乡亲们都伸舌,说她是人精……
这是何等的真实,只要你曾在农村呆过,那种草跺柴堆满处放,牛叫羊哞狗儿犬,以及农村人艰辛治家的情景,读到这就总能让她不知觉的映入你的眼帘。作者的内心是细腻的,他对妻子的赞美和欠意,尽在其中,其意浓浓。
他写到初到沈阳人生地不熟的,南北气温落差巨大,极难适应,通过一则干活的事例,形象而又真实的道出了一代疏通人,为家奔波极为无奈和艰苦的呛境。
那年冬天特冷.零下30多度.他接到离住地五里远的下水井堵大机子活。夫妻二人高兴而去,通到天黑通不开没赚到钱.可老天作弄人,头天下雨气温猛下降-35度,地上结冰光滑无比,现在又下毛毛小雪复盖,随风吹动;我两推车三步一滑,四步一倒,小心往回挨,北风呼呼刮,手脚冻得痛心像针扎,随之身后顺风传来妻子低声哭泣,他回头见状,就大男子主义口气,开口骂她哭死吧?非但没止住她哭,反而由低声变大,直至嚎啕。
他心一酸;回想:她自嫁我这二锅头,没享一天福,只有辛苦勤劳伴身,今天要她陪我遭此寒苦,是我无能.愧对岳母亏待妻.禁不住热泪夺眶,悲从中来,失声痛哭.时已入夜,人们都忙碌一天进入温暖屋内,路人稀少,我也尽情释放,高声嚎啕,世上只听夫妻二重唱,少见夫妻二重哭,一路跌倒一路泣;天哪!我想做一称职的父母就这么难吗?好不易回到住地,是夜写信诉给儿女听,南北温差不适,初来北国,冰雪路滑,母哭父嚎,一一告之.
读到这,此情此景,怎不让人动容。
当他把初到北国的艰难告之儿女们,儿女的反应是这样的:儿女见信珠泪下吊,触及灵魂,纷纷回信,深知父母远在北方,冰风雪地赚钱,供他们念书苦;儿子并说:他在校经常花钱买零食吃,有愧于心。
2003年5月收到大女来信,说他校开家长会,老师叫她发言,她演讲成功,在场师生家长都流泪,有的情不自禁而失声,会后老师说我家贫给我发助学金,我没要.我回信叫她把发言稿寄来我看下.数日后寄来发言稿,我急阅数遍,见文章开排有礼有节,文中诉父母供儿女上学含辛茹苦,说之以理动之以情催人泪下,文结尾令人反省深思,忆味深长.我拍案高叫妻名;王雪金啊,你看看大女儿,写出如此锦绣文章,染缸不出白布书不白念,咱俩辛苦汗水不会白流。八月收到二女喜讯,说她以优异成绩考进瑞昌一中,编入特快班,2004年8月儿子来信说他成绩可佳,考取一中被编入重点班。我以儿女优秀,大街小巷千门万户忙财路,职业低下,但内心看到未来希望而骄傲引以为荣。
这样的叙述真的很让人感动,自然没有半点故意雕刻的矫情,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为了养家糊口,有家难归,他在想回家却选择了不回家之中,道出了普天下不回家父母的心声。
我夫唱妇随,自2002年出门至2009年.八年没回去与儿女团圆过个年。我来沈阳第一个春节,真是度日如年,年关老乡们都像候鸟南飞,思乡心切与亲人团聚,我只好拜托人带信给儿女言明,晓之以理说:周旋,你已十五岁的人,升高二了,父母不回去与你们团年心情十分难过,一:父母离家数千里,二人火车票往返上千元;二:过年老乡同行回去,这里生意看好,工价比平时高,多赚点也好让你们手上经费宽用些;三:你买几斤猪肉,大年三十日,给弟妹炒几个菜加个餐,映下传统大时节,中饭后,带领弟妹操办供果烧纸上祖坟山,供祖作揖,代父行孝,大年初一免烦烧火煮饭,领弟妹上外婆家拜年,岳母从孩儿口中得知我二人未回;可怜儿女无主。2003年关,内弟王义豪见我两又不回与儿女团年,就来大屋边我家接他姐弟去过年,只有二女未去,一人在家二楼餐餐泡方便面看书学习背英语单词,书声朗朗凑春光,我两身在曹营心在汉,大年三十沈城烟花冲天炮,响声震耳欲聋不夜天,本是繁华乐景,可我夫妇阴沉着脸,牵挂儿女情长,听炮声如五雷轰顶,见烟花似万箭穿心,新年强忍泣,泪水肚内流。
父母的艰辛,终于得到了回报,儿女激发 录取频传,写得同样让读者身临其境,泪腺涌涌。
大女年幼,提前操了大人心,年年春节带弟妹过着淡泊年,家中人情礼送,弟妹生活事务全靠她支配,可她大学录取,我未回去办升学喜宴,而自备箱包无声无息的走出乡村,步入大学之门,在此向大女说声对不起,是为父无能,迫于压力而从省,事后众亲友都说:升学是人生一大喜事,你不能太注重金钱而冷冷清清待之。
二女周哲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心如雀跃,妻留守疏通滩位,让我一人回去,请恩师接三亲六党,庆祝升学喜宴摆在祖厅内,并拟写几副对联,上厅祖堂柱上写:
上联:大闺秀上大学大人称心大屋边人才辈出
下联:小千金自小优小子抱志小源山凝瑞呈祥
横批:以微笑面对祖先。
儿子被西南财经大学录取,成绩在全终省考生中排在40名,在全市排在前10名,我高兴从市民政局领到了奖励金三千元。升学喜宴在瑞昌市酒店举行,近就市高中老师。
喜悦之心跃入笔端,让人读罢叫绝。
写他病重时,没有更多的唠叨用一首诗表达了感情,却充满了细腻的恋生的感情,
“忧多乐少闷病房,唯恐开颅手术刀。阴阳两地悠关境,潸然泪下眼汪汪。心中有了敬祖之心,虔诚必感动太祖。”
在高烧昏晕中进入梦境;梦到营盘周大堂,各庄门香客宗亲聚此,为尚书祝寿,我端坐轮椅,头绷纱带,自动来到大堂中央,就听营盘周主持宣讲:下面由大屋边周升瑜上香,就听鞭炮轰隆,气氛十分庄严,我心在想:我头包纱布,不体面,我怎能代表村上,又怎第一个上香呢?我坐椅自动移到圣像前,左手平端一柱大香,我手术后不能下跪作揖,只好等村上人来代之,等了十多分钟就醒了。我惊喜对妻说:我死不了,有尚书太祖保佑,就把刚才梦境讲一遍。她就打电话叫我姐到营盘周去供太祖,下半夜体温下降正常,周身的红斑点也消失了,脸色转好,日复一日,渐渐远离病床痛苦,下地走动活下四肢,十多天拆完刀囗线,7月4号出院。18号回瑞昌,27号嫁大女,30号去营盘周,尚书案谢香。8月1号随妻返沈阳,家中太热,北方气温宜休养,闲下想了一副贺联为感恩,祝营盘周十月初三,宗亲聚会庆寿诞圆满成功,我班门弄斧拟唱寿戏戏台口柱上写联如下:
上联;营盘周营造十月初三宗亲团聚庆寿诞喜炮隆隆,下联;瑞昌市瑞佑千年万载名门望族腾蓝图歌舞翩翩。
横幅;太平盛世 人神同乐。
把“敬祖身心,必享遐龄”始终揣在心中,没有半点尘埃的必生虔诚,这就是周老升谕其人。
愿周老在文学路上,再攀高峰,也愿周老:走过半白,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