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巧珠的头像

陈巧珠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2
分享

霍山“霍大”

在我还不知道蕉城有座霍山时,就听懂了母语“霍大!”,家乡人若遇到超乎意料的大,便惊呼“霍大!”。有一天,我走进霍山,见山峦相连,群峰比高,目之所及是绿波追着天上白云,空中的鹞鹰也只能在大山之间盘旋,我情不自禁,在心中呐喊着霍山“霍大”,霍山“霍大”!

我知道肉眼的视野,难以把霍山目测,只能借助书本的记载,把霍山之大收藏在自己心中。清《宁德县志》记载:“其山高二十余里,延袤五十里,起十二都而绵亘及数都,气势所开不可究竟”。这说明霍山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峰,而是绵亘的山脉,霍童、九都、虎贝等乡镇境内几十座山峰都在其地理范围内。

霍山之名是缘于这山形,是缘于母语惊呼,还是缘于周朝时的霍桐真人在霍林洞修炼而得呢?或许也是万亿年前,大自然在时光的运转中,地壳经过挤压、耸起、坍塌,重构了万物之始,水落石出,山成山,水归海,造就了山海世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象,这里便有“霍多、霍多”的万物生灵。

远古不在远方,而就当下,眼前的一切就是从远古走来,霍山的每一座山峰,山上的每一棵树木与小草,每一块石头,每一条溪流与山泉,都有着它们各自恰到好处的地盘与方位,为什么她们是在这里,而不是别处,那是因为霍山顺应自然之道从远古而来,在无常与有常的不断校正中和谐而归。万木葱茏,显青山不老;峡谷湍流,追细流归海;飞泉挂瀑,震空谷雷鸣;千姿百态的奇石,幽洞石窟无不皈依自然道法之中,虽说许多的山峰被后人命名为:狮子峰、合掌峰、香炉峰、卓笔峰、大童峰、小童峰、美女峰,双乳峰、马山等名字,哪一处不是自然所赋予的智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霍山,以其自然之道,引来了精修者循循而至。他们从北方、中原长途跋涉而来,一个朝代赶着一个朝代,在这里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草木之甘露,在象天法地中,成为思想的觉悟者,成为灵魂与肉身的自由者。

《陋室铭》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霍大、霍高、霍美”的霍山,自然成了名山。历朝历代的卷牍累累记载,霍多,霍多”!读也读不完,正如我举目莽莽霍山一样,一草一本经,一树经万叶。想到这,我只能拾取一句“未登霍山空寻仙”来佐证霍山的地位。

霍山处处有仙气,云雾生紫烟,生存在霍山中或霍山脚下的人们也都有几分仙风道气。他们把自己的村居视作仙境,每一个村名都能呼出霍山仙山的灵气。霍童、扶摇、九仙、云淡、云气、浮山……,真不愧是仙境在人间。就这样他们还不过瘾,还修建“转水宫”与村居为邻,彼此相照。

我初闻“转水宫”之名,思绪也千回百转,为何起了个“转水宫”的名字呢?身临其境,才知名为境出。那转水宫,就在霍童镇西北部的外表村,渡头村与加厚村之间的霍山脚下,转水崖之上。屏南、周宁的两条溪流在此汇合,神奇的一幕在我眼前出现,两溪交汇时,水流中间受到山石阻挡,形成一个漩涡激流,流水在此境中转个不停,确实是转水之境。我感觉眼前不仅流水在转,就连水中的石头也在转。我不知是被转晕了,还是转明白了,只感觉时光在这里也跟着水流在旋转,天光云影、过去当下以及人与神会在回旋中相遇,又在转动中分手。正如那首《山不转水在转》中民谣传唱的一样:“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也转/……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的圆/那太阳掏洞也要织它那条线/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得此山水,随便走走,感觉心旷神怡,便还有什么想不开呢!

我在转水宫周边兜兜转转了一个小时,从前转后厅,再从后厅转回前厅。看熏烟殿顶,看层层斗拱托举,体会歇山顶重檐栖下的庄重,体会斗拱如莲的圣洁。或许当地人创建它,只是出于朴素虔诚的精神寄托,寻找一种内心的安全感,或许只是人们感念于霍山之灵气的表达,或许缘于更多的或许,他们便将一瓦一木巧妙地堆砌成心中的神殿。

我来此境时,正值仲夏,喧嚣的蝉鸣声在殿外鼓着一股股热浪,而殿内则得几分清凉,“转水宫”转得好,转来了霍山的仙气,转来了霍山的清凉。离开转水宫,太阳偏西,走出山门外,回首转水宫,她安然栖息在苍茫霍山里。顿感,原来她与霍山同根同脉,是“霍大”霍山的一缕紫烟,是霍山的馥郁春兰,初夏桐花,盛夏蝉鸣,秋叶染朱,……她根接着霍山的蓄满精、气、神的大地,在四季的天地道法中转动,在天籁和鸣的仙乐里升腾,在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中传承。

霍山“霍大”,大到这里能找到远古的足迹,大到能在这里找到历史的轨迹,大到能让世界人对他敬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