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志向和抱负的载体。作者有什么样生活经历、情怀和思想境界就会写出什么样的诗歌、歌词和歌曲。歌唱者遵循歌词和旋律,声情并茂地演唱,更加富有感染力。所以诗歌,歌词和声乐对社会健康意识形态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著名歌词泰斗乔羽,有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期的经历。幼时家庭贫穷拮据,靠哥哥养家糊口。高中期间他当过小学教员。1946年初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开始写诗歌、小说和秧歌剧。1948年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后,调入华大三部创作室,开始专业创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创作出了《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难忘今宵》等家户喻晓、脍炙人口、令人回味的歌词。在乔羽的65首歌词中,饱含爱国爱民的思想、积极向上、热爱和平自然,博爱仁慈等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爱国精神
“中华的民族精神表现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各民族都热爱自己的国家……共同开发,建造和保卫,形成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臧一冰《中国音乐史》)。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从古至今华夏儿女传承的民族精神,也是今天中国公民必备的道德伦理思想素养。
古代岳飞、文天祥等英雄豪杰,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是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哨工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祖国的大地是如此“辽阔”,“美丽”;“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歌词表达出了中国人民为了推翻三座大山,求得民族的独立,不容帝国主义反动派侵略的豪情壮志和英雄壮举:“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保卫祖国河山,决不允许外敌侵犯。
新中国成立,一切百废待兴。必须努力建设祖国,改变过去一穷二白的贫穷落后面貌。“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男儿不怕千班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了腰杆也像那十七八”。朴实勤劳的中华儿女,像花一样的姑娘,心胸开阔的小伙子,“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祖国要昌盛,人民要富裕,只有团结,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和美好,《爱我中华》:“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健儿奋起步伐”,“建设我们的国家”,才能使祖国“雄姿英发”,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热爱和平
孙中山曾说:“中国更有一种极好的道德,是爱和平”(王敏烈《伦理学概论》),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力量”。只有在没有战火硝烟的大江河中:才能“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才有“红领巾迎着朝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的悠闲,孩子们“悄悄地听”鱼儿“愉快歌唱”的幸福和谐图景。
英国18世纪诗人蒲伯人为:“诗(词)人的使命就是说出大家都感受到了却没有人能很好表现出来的东西。诗(词)人表达的情感必然是能够普遍引起共鸣的社会性的情感,而决不是原封不动,仅仅限于个人的恩恩怨怨。歌词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不仅要表达出自己的情怀,还要表达出大众的心声”(刘传《民歌老歌大家唱》。乔羽的歌词传达出了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爱国主义伦理思想,它不断地激发着人们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国人的广泛传唱。
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是人们对世界客观事物做出善或恶、是与非、美与丑的综合判断。每人都有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价值观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人生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具有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以饱满的热情去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是中国古今伦理思想倡导个人必须的修养和道德情操。乔羽的歌词恰如其分地对此做了诠释。
叶芝认为:“感性象征”只唤起人“感情”;“理性的象征”是唤起“理性的的观念。单纯的情感不生动,也十分短暂。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象征的无穷魅力”。《说聊斋》:“喜怒哀乐那个一起来”、“笑中也有乐,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感慨”。《牡丹之歌》运用“牡丹”这一意像,赞美牡丹”在冰封大地的时候”,坚韧地与数九寒天抗衡,默默地“孕育着生机”;“在春风吹来的时候”,便毫无保留地“把美丽带给人间”。也象征中国被三座大山压迫时,中国人民默默地抗争,积蓄着革命的力量,经过艰苦卓绝的苦战,终于取得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歌词给人以启迪:人生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然要经过严寒酷暑的考验,只有勇敢坚毅,持之以恒、不懈奋斗,才能像牡丹花那样盛开出绚丽的花朵,得到众人的欣赏和尊重。
四、完美和谐观
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交错、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平衡稳定、协调有序的状态”,“人生自身发展的和谐是宇宙和谐的中心,由此中心向外扩展递增,在向社会、自然界扩充的过程中,牵涉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刘传《民歌老歌大家唱》)。乔羽的歌词创作生动地展示出了这种“和谐观”,推动了词坛健康发展。
(一)人与人的和谐
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离娄上》11章)。将尊老爱幼、天伦之乐推及他人和天下的情愫,不仅促进家庭的安宁和地区的稳定,而且,在客观上推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从而形成了我国多民族共处的‘大一统’政治格局、‘政通人和’的社会气象”(施修华,罗国振《道德概论》)。
互相关爱,互帮互谅,这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石。要用歌词来阐明这样的伦理思想,必须用恰当的、形象生动的词语来表达。要使人人都能领悟,必须”用合适的自然事物精确地象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能形成好的诗歌意象”(庞德)。
《牡丹之歌》、《心中的玫瑰》和《思念》等,用“牡丹”、“蝴蝶”和“玫瑰”这些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对朋友的眷恋,对爱人的坚贞之情。朱光潜在《诗论》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情趣是感受来的,起源于自我的,可经历是不可描述的;意象是关照得来的,起源于外物,有形象可描绘的。情趣是基层生活经验,意象则源于对基层经验的反省”(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诗歌的意境和所要表的伦理思想都是作者对人类社会生活、人与人相互情感的渴求和感悟、反省的结果。
《思念》用蝴蝶作为象征媒介,来比喻朋友间的相聚,像蝴蝶那样匆匆忙忙飞来飞去,体现出了现代社会,人们工作节奏加快,不能久聚的现实。每次都“不知能作几日停留”,各自忙于自己的生活事业,总使“我们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一去,便无消息”。最终,只能“把思念挤压在我的心头”。这种深深眷恋的醇厚友情,是伦理学中极为倡导的个人修养。
玫瑰是男女坚贞爱情的象征,“在我心灵的深处,开着一朵玫瑰”,无论是“欢乐”或“忧伤”,“我”都要用“生命的泉水,把神圣的爱情“溉灌栽培”,在“我忧伤的时候”,“给我安慰”;在“我欢乐的时候”,“使我充满光辉”。“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庞德)。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朱光潜《诗论》)。“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青山在,人未老”(《难忘今宵》)。
勤劳的中国人民投入到山川秀美的大自然怀抱中,欢快劳动,为建设美丽家园,生长在那“地肥水美五谷香”的吕梁山上的青年小伙,在“哗啦啦流过小村”的“那汾河”旁,辛勤地劳动,杏花村清纯美丽的姑娘们,坐在门前绣着“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了腰杆也像那十七八”。这些歌词描绘出了一幅幅人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感人画面。
《礼记·乐记》曰:“乐者,通伦理也”。乔羽歌词准确地把音乐和伦理思想有机融合起来,充分体现出了中国音乐伦理审美,这是乔羽歌词感人至深,经久不衰的重要奥秘。
2022年8月4日星期四修改2008年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