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离开老家外出求学和工作。几十年来,我回老家探亲次数很少。那时候,总是感觉很忙,像随着一架机器在转动,无暇旁顾。即是回来一次,也是来去匆匆,对周边事情没有太多关注。退休后,心安定了下来,回老家看看,也就觉的从容踏实了。
去年初秋,我回到县城,住了下来,休息了两天。第三天早晨,由外甥开车,从县城送我回老家。在早高峰时候,街上车多,车子行驶较慢。我的目光透过车窗,看着两边的店铺,不停地搜寻着县城在记忆中留下的痕迹。现在,高楼多了,街道宽了,街道两旁的行道树浓荫匝地,几乎看不出当年模样了。
在繁忙街道上,车左拐右拐行驶了一阵后,道路两边高楼少了,行人少了,发现我们已到了郊区。道路两旁是一片片果园,多是果实累累的苹果树和桃树,也有葡萄。可是,很少看到长着玉米、谷子和高粱的农田,那可是我们小时候熟悉的农田景观。
驶过一段起伏的丘陵地带后,我们的车驶入一个山川。这个山川是一条由西向东的河流,我老家就在这个山川的深处。在阳面山坡,坡体较陡峭,上部是一层山崖,下部和山麓较平缓;阴面山坡则显得平缓,上面长着矮小但茂盛植物,偶尔会有一颗乔木。公路在在阴面山坡的山麓,随着坡面向前蜿蜒延伸。在道路两侧,断断续续有些不规则小块农田。
在平坦的柏油路上,车子平稳地行驶着,车窗外的村落、树木、农田不停地向后退去,我的目光也随着它们不停地移动着。
2
在公路的外侧河滩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仅有很窄的一道水流缓缓流动着,水面上闪着碎银般的光亮。河滩上,零零散散支着一些遮阳伞,伞下坐着游客,看着周边的风景,河水中有几个小孩在嬉戏。
这时,随行的人忽然喊道,“看啊,白鹭”。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河水中有一只白鹭,优雅地迈着腿,它的头时而向左右张望,时而猛然扎入河水,叼起一只小鱼,使劲咽了下去。然后,又优雅地向前迈步,就像在南方的河边一样。可能是受到河滩游玩人们的惊吓,白鹭忽地一下子飞了起来,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然后缓缓地落在了河流的另一边。
我赶紧打开手机,与县林业局局长联系,告诉他我的发现。听了我的叙述,林业局长平静地说,“当地发现白鹭已有几年时间了,多数在平原的湖泊和河流岸边,现在它已成了动物爱好者新宠,网上可以查到许多照片和视频”。通话后,他给我发了一个视频,是一只白鹭沿着山麓河边翩翩飞舞,画面既清晰又唯美。林业局长还说,这是一位动物爱好者拍摄的,我若需要其它资料,也可与他联系。
3
在我的故乡,在太行山下的河边,看到了白鹭,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知道白鹭,是小时候从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知道的。但是,那只是一个想象,它是一只白色的鸟儿,优雅漂亮,生活在遥远的江南水乡。
白鹭故乡在江南水乡,那儿细雨蒙蒙,湿润潮湿;那儿泾港纵横,稻田阡陌;那儿冬季不寒,四季绿色。在密布的河港环境中,有丰富的小鱼小虾,供它们食用,有树木和芦苇丛供他们筑巢。白鹭婀娜的形态、雪白羽毛、飞翔的姿势都是在这种生境中演化生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空中翩跹飞翔、河边捕食优雅神态才显得和谐。
在我的认知中,白鹭是细雨蒙蒙、小巧玲珑江南水乡景观的一个符号,而与粗狂、荒凉的太行山不仅没有关系,且会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可是今天,竟然在北方,在粗狂的太行山下,看到了这个白色的精灵。
4
在历史上,太行山曾被茂密森林覆盖,也是狼、狐狸、野猪等大型动物天堂。可是,随着砍伐、垦田、放牧、战争等人为活动,森林被破坏殆尽,只是偏远高山深处还残存一些天然林木,大型野生动物也很难被人见到踪影了。
小时候,从我记事儿起,在村前村后的山坡上,多是长着茅草、荆条、酸枣等矮小的植物,在山沟的坝坪上,长着杨树、椿树等乔木树种,或者是柿子树、枣树等干果树种。山坡上岩石嶙峋,土壤裸露。每到夏天,一下大雨,山坡上雨水携带泥沙一泻而下,汇到河道,变成浑浊的洪水。而在其它季节,河水便会干涸,露出大片鹅卵石和沙滩。
由于缺乏森林植被,小时候,在山坡上见到的动物是野兔、圪羚、野鸡等,也有狼和狐狸,只是很少被人遇到过。在老家房前屋后树上,有喜鹊、斑鸠、鸣鸡的窝,在墙洞中麻雀会住,它们一年四季都待在这儿。在梁间垒窝的燕子,则是秋后飞走,春天再飞回来。在小时候,从来没见过白色羽毛的鸟儿。因此,小时候,家乡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荒山秃岭,一派荒凉景象。
自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村民不再上山打柴,多数人家都在县城购买了楼房,搬到市区居住了。因而,山坡不再遭受干扰,各种植物长了起来,形成一层绿色植被,把坡面覆盖了起来。整个山坡,春天会开满山花,夏天一片浓绿,秋天则呈现一派斑斓色彩。同时,山坡表面也形成了一层厚厚腐殖质,可以把雨水储蓄起来,然后再慢慢释放,变成小溪流到河中。有了河水,就有了小鱼和小虾,也为水鸟们提供了食物。
近几十年,随着全球变暖,家乡气候也明显变了,春秋温度提高了,冬天也不再那么寒冷,适合亚热带一些生物了;同时,生态环境变好,也为不同生物提供了可选择食物。就是在如此背景下,白鹭应对气候变化,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探寻可生活的新天地。
5
初到一个地方时,对周围环境总是感到陌生的,有时会令人无所适从。然而,适应环境是生物的本性,时间一久,陌生就变成了熟悉。
太行山下的白鹭,可能是直接从江南水乡来到这里,也可能是辗转了许多地方,才来到这里;或者是它们先辈已来这里多年,它们已是二代或三代了,这儿已是它的故乡了。也许像人类一样,它们从父辈口中知道了自己籍贯,还思念着着江南水乡。
这种家乡和他乡的错位,家乡的变迁,又有何惊奇呢?我们人类社会历史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变迁过程呢;作为一个人类社会个体,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谁都可能面临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往一个陌生的远方。
实际上,没有去过的地方是陌生的,是他乡;去了就熟悉了,也就成为故乡了。正如苏轼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
(后记:网络搜索表明,在故乡的平原地区,早在2013年即有人拍摄到了白鹭。近几年,各地白鹭种群数量增大,看到的地点也在增多,其已成为当地最知名的观赏鸟类之一。)
(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