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楚建锋的头像

楚建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21
分享

以水论道

管仲在《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老子在汉江边成就了学术“道行”,在其《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鲁迅先生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之宗室”、“几于道”、“全在道”,就是说,中国的哲学,就是水的哲学。一切智慧、观点、方法、学识等,都能从“水里”找到答案。其根,是“以水为师”。就像当年在汉江边的一间简陋的小屋,老子的老师常枞告诉弟子“舌头和牙齿,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回答不上时,常枞让老子观察了自己已掉光的牙齿和依然柔软的舌头后,告诉老子“以水为师”!“语毕而逝”!

此时,长跪不起、泪流满面的老子,终于悟出了水的无穷奥秘,知道了水的无坚不摧——上善若水!

因而,当年,孔子五十有一而未闻道,南至老子故里沛,向老子问学。孔子感到,自己用五年求仁义之礼、12年从阴阳变化中求“天道”。结果,一无所获获。“一直未闻道”。“复南之沛,往见老子”道:“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说焉!”

老子告诉孔子:“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高,地之厚,日月之明,夫何修焉?”就是说,“上善若水!圣人视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自然之道。如天之自高,如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不自为而物。何用修?”

孔子一生曾四见老子,这是第三次。也是最重要一次。见后,孔子三天不语,事后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就是说,孔子见老子,恍惚中,见到传说中的“龙”了。三天,还没缓过神。事后孔子感慨到,自己是与人为徒!而老子是与天为徒!与水为师!因而,老子有了如水般“清虚谦退自守,柔弱卑下自恃,恬淡寂静自适,归真返朴自”的超立独世、人神合一!

纵观老子学说之精髓,就是水的哲学。这与老子一生的修行分不开。

道家文化的奠基者、鼻祖彭祖,是帝颛顼玄孙终陵氏第三子,为尧帝大臣,封于淮河流域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为彭氏部落首领。彭祖守静形气、服食养生,传说活了800岁,体现出道家文化之高深。把道家文化在淮河流域传播。

“江淮河汉”,孟子将中国的四大河流长江、黄河、淮河、汉江并列。同时也可以看出淮河、汉江对中国自然和文化地理分界的作用。就是说,淮河、汉江介于南北之间,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汇点。商末周初,道家学术的先驱、荆楚部落首领鬻子,在汉水最大支流的丹水发展壮大。在这片泽国里,开创出以柔克刚水性之美的道家水文化。而后,鬻子的后裔“积柔必刚,积弱必强”,建立起强大的战国七雄的楚国。

春秋末期,老子出生在淮河北岸、涡河之滨的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饮着淮河水长大,浸润着彭祖的道家学说。后,到发源于秦岭北端的洛河、东周的首都洛阳,任守藏室史,又饱饮汉江流域传来的鬻子道家的“水文化”。而后在函谷关受尹喜之托,写下五千言《道德经》便归隐于洛阳景室山了。由此,老子渐成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并与庄子并称“老庄”,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

汉初,刘邦崛起于淮河,成长于汉江。这一江清水,不但让在黄老学把刘邦养育成大汉开国皇帝,而且其在秦岭北端长安的都城,与南端的汉中遥相呼应,使道家学说成为西汉的国学。东汉末年,在淮河边成长的今江苏丰县人张陵,不但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而且从淮河来到汉江边的四川大邑县,创立了中国道教早期第一个教派——五斗米教,使黄老学说最终发展为道教。之后,其孙张鲁就在汉水上游的汉中盆地,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户出十万,财富土沃”的吃饭不要钱的“五斗米王国”。

最终,道教在汉水流域发展,长江流域传播,形成了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齐云山的全国四大道教名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