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森平的头像

周森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2
分享

贵州村文化:乡土根脉里的时代新章

在城市化浪潮奔涌不息的当下,贵州黔东南“村BA”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村超”“村歌”“村T”“春车”等一系列“村”文化现象接踵而至,如璀璨星辰照亮了网络空间,成为全民瞩目的焦点。这股源自乡土深处的文化热潮,绝非偶然,它是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出的绚丽火花,蕴含着无尽的魅力与深刻的价值。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村BA”的赛场上却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简陋的篮球架下,是一群怀揣着热爱与梦想的乡村小伙,他们在球场上尽情奔跑、跳跃、投篮,每一次进球都伴随着观众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赛场边,没有豪华的看台,乡亲们或站或坐,有的甚至爬上了附近的大树,只为能更清楚地看到比赛。小吃摊前,香气四溢,孩子们拿着糖葫芦嬉笑玩耍,老人们则摇着蒲扇,谈论着比赛的精彩瞬间。这是属于乡村的狂欢,是“村BA”带来的独特景象。

而在“村超”的赛场上,同样不缺激情与热血。球员们身着简单的队服,在绿茵草地上肆意驰骋。足球在他们脚下灵动穿梭,巧妙的传球、精彩的射门,一次次点燃观众的热情。在这里,没有职业球员的光环,只有对足球最纯粹的热爱。比赛间隙,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轮番上演,五彩斑斓的服饰、欢快的节奏,让整个赛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村歌”的舞台虽没有华丽的灯光和音响,但质朴的歌声却最能打动人心。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是村民们歌唱的舞台。他们用歌声讲述着乡村的故事,描绘着四季的更迭,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歌曲是对古老传说的传唱,有的则是对当下乡村新貌的赞美。那或高亢嘹亮、或婉转悠扬的歌声,在山水间回荡,传递着乡村独有的韵味。

“村”文化现象的走红,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历史角度看,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从古老的农耕习俗到精美的民间手工艺,从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到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文化也在不断演变与创新。“村BA”“村超”等活动,巧妙地将现代体育赛事与传统乡村生活相结合。一方面,它们保留了乡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传统美德。在比赛筹备过程中,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的负责场地清理,有的帮忙联系球队,大家齐心协力,只为办好一场比赛。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网络直播技术,这些原本只在乡村内部开展的活动,得以跨越地域限制,呈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面前。

“村歌”同样如此,在保留传统民歌旋律和歌词韵味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和流行文化元素。一些村歌创作者运用现代音乐制作软件,为歌曲增添了丰富的和声与节奏,使其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村歌的歌词内容也紧跟时代步伐,歌颂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新成就,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村”文化现象对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过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乡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邻里关系逐渐疏远,乡村凝聚力有所下降。然而,“村BA”“村超”等活动的兴起,让村民们重新找到了共同的兴趣点和归属感。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为了家乡的荣誉而呐喊助威。这种共同的参与感和荣誉感,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村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了乡村内部的凝聚力。

“村”文化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村BA”“村超”等赛事的火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赛。这些游客的到来,带动了乡村旅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些原本闲置的农家小院被改造成了民宿,特色农产品也成为了游客们抢购的热门商品。以贵州榕江为例,“村超”举办后,当地旅游收入大幅增长,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村歌”文化也能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比如举办村歌演唱会、制作村歌专辑等,都能为乡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村”文化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乡村文化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无论是“村BA”“村超”的组织策划,还是“村歌”的创作演唱,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与支持。然而,目前乡村地区文化人才匮乏,许多活动只能依靠村民自发组织,在活动规模和质量上受到一定限制。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乡村缺乏标准的体育场地、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影响了“村”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此外,“村”文化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若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可能会导致“村”文化失去原本的质朴与纯粹。

展望未来,“村”文化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讲座等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修建更多的体育场地、文化广场、图书馆等设施,为“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村”文化现象的走红,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的无限潜力与魅力。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倍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让“村”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成为连接城乡、传承历史、走向未来的文化桥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