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森平的头像

周森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3
分享

三十夜的火

大年三十,那是一幅镌刻在记忆深处的绚丽画卷,是岁月长河里最温暖的港湾。当冬日的斜阳恋恋不舍地收起最后一抹余晖,夜幕如轻柔的丝绒般缓缓垂下,我们的村庄便被一种独特而浓郁的氛围所紧紧包裹,那是年的味道,是家的召唤,更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触动。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火坑是大年三十夜无可替代的核心,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散发着无尽的光芒与温暖,承载着数不清的温馨回忆与古老习俗。

当家中的长辈们毕恭毕敬地完成了接灶神这一庄重的仪式后,整个屋子仿佛都被一种神圣的气息所笼罩。大人们忙碌了一整天的身影,虽略显疲惫,但眉眼间却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与欣慰。接下来,一项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即将拉开帷幕——将亲架从火坑里请起来。

亲架,这个平日里看似普通的物件,此刻却仿佛被赋予了神秘而庄重的使命。它是用坚实的木材精心打造而成,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纹理,每一道纹理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大人们的双手粗糙却不失温柔,他们小心翼翼地握住亲架的两端,眼神中满是敬重与虔诚,仿佛在迎接一位久别重逢的挚友,又似在护送一位即将远行的亲人。那抬起的动作缓慢而坚定,伴随着轻微的摩擦声,亲架被稳稳地从火坑中抬起,放置在一旁,仿佛在宣告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又预示着新的开始。

随后,一家人便开始了寻找那大大的木萖的旅程。木萖,在我们的方言里,是一种极为特别的木材,它承载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大家纷纷走进柴房,眼神中满是专注与认真。柴房里弥漫着淡淡的木香,昏暗的光线透过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斑驳的光影。孩子们在木柴堆里穿梭,像一群欢快的小鹿,好奇地翻找着。大人们则在一旁仔细挑选,用手轻轻敲击着木材,倾听着那沉闷而有力的声响,仿佛在与木材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终于,经过一番精心的挑选,一根粗壮而笔直的木萖被选中,它被众人如获至宝般地抬出柴房,走向那温暖的火坑。

当木萖被稳稳地架在火坑中,只待那星星之火点燃,整个屋子仿佛都在瞬间屏住了呼吸,充满了期待。父亲拿起一根细长的干草,缓缓靠近那闪烁的火石。“嚓”的一声,火星四溅,干草瞬间被点燃,那跳跃的火苗如灵动的精灵,迅速蔓延开来,舔舐着木萖的边缘。起初,木萖只是微微泛红,而后渐渐有了一丝青烟袅袅升起,仿佛是它在沉睡中缓缓苏醒。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苗越来越旺,开始欢快地跳跃着、欢腾着,将温暖毫不吝啬地播撒到屋子的每一个角落。

火光照亮了整个屋子,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孩子们围坐在火坑边,眼睛亮晶晶的,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他们紧紧地挨在一起,手中握着烤得微微发烫的红薯,那香甜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听着长辈们讲述那些古老而神奇的故事,孩子们的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憧憬。故事里,有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身影,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更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火坑的热意,与故事的温情交融在一起,化作了孩子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希望与梦想的种子。

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拉着家常。一年的时光,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他们的交谈中缓缓展开。有春播时的辛勤劳作,有夏日里的汗水与辛劳,有秋收时的喜悦与满足,也有冬日里的休憩与思考。他们讲述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那些曾经的困难与挫折,在这温暖的火光下,都化作了云淡风轻的笑谈。他们的眼神里,满是对过去的感恩,对未来的憧憬。老人们轻轻捋着胡须,回忆着往昔的岁月,感慨着时光的飞逝;年轻人则目光坚定,谈论着新的计划与梦想,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火坑中的火,越烧越旺,木萖在火焰的拥抱下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是在演奏一首欢快的新年赞歌。那跳动的火苗,时而高,时而低,变幻莫测,仿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独特舞蹈。火花四溅,如流星般划过夜空,又瞬间消失在黑暗中,留下一道道美丽的痕迹。

在这温暖的火光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着这难得的团圆时光。亲情在这一刻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爱与温暖在屋子里流淌,如潺潺的溪流,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孩子们的笑声,大人们的交谈声,与火坑中火焰的燃烧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好的画面。

那熊熊燃烧的火,一直烧到新年的第一天。它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不知疲倦地守护着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守护着一家人的团圆与安宁。在火光的映照下,旧岁的烦恼与忧愁被一点点燃尽,化作了虚无;新年的希望与梦想在心中悄然升腾,如破土而出的新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照在那渐渐熄灭的火坑上,我们知道,新的一年已经来临。虽然三十夜的火已经熄灭,但它所带来的温暖与感动,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它是家的象征,是习俗的传承,更是亲情的凝聚。它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温情与爱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