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鱼乐的头像

陈鱼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17
分享

《六姊妹》:儒家文明基因的当代觉醒

2025年央视开年大戏《六姊妹》以其独特的叙事美学,在何家六姊妹的命运行歌中,完成了一场儒家伦理的现代性复魅。这部改编自伊北小说的史诗剧作,通过梅婷、陆毅等实力派演员的精湛演绎,将"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解码为流动的生活诗学,在家庭叙事中重构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伦理秩序的创造性转化

何常胜葬礼场景的仪式美学,实现了《礼记》"丧礼者,以礼敬终"的现代转译。长子何家明捧遗像时指节的青白特写,与儿媳刘美心素服上渐褪的蓝染纹理,构成儒家"孝悌"精神的物质性注脚。这种影像书写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说教,在视听语言的褶皱中埋藏着文明的密码。

何家丽的职业选择困境实则是"家国同构"的现代性悖论。当上海外企的offer遭遇卧病在床的母亲,编导没有给出非此即彼的答案,而是通过三场深夜厨房戏的镜像叙事,展现儒家"推己及人"的伦理智慧如何在具体情境中生长。这种处理恰如杜维明所言:"儒家伦理从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流动的生活艺术。"

创伤时代的和解诗学

汤何两家的世仇和解堪称当代影视中最具哲学深度的伦理场景。导演用长达七分钟的无对白镜头,通过输血时相连的血管特写、交错的眼神光影,将《论语》"忠恕之道"转化为震撼的视觉寓言。这种影像表达既承续了费穆《小城之春》的东方美学,又赋予其当代社会的人际疏离症一剂良方。

刘小玲的婚恋史被处理为一部微观的女性觉醒史。六姊妹用"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在传统贞操观与现代女权意识间开辟出第三条道路。剧中那个暴雨夜五姐妹轮流为小妹撑伞的长镜头,恰是儒家"仁者爱人"精神的当代显影,比任何女性主义宣言都更具说服力。

生活美学的礼乐重构

导演对饮食意象的运用已达哲学高度。淮南牛肉汤从大跃进年代的清汤寡水到市场经济时代的浓油赤酱,其滋味流变暗合《中庸》"致中和"的政治哲学。特别是第三十二集全家分食同一头牛的蒙太奇(牛头祭祖、牛骨熬汤、牛肉宴客),堪称"天下大同"理念的物质性表达。

何老太临终的红线仪式具有文明符号的意义。导演刻意避开现代医疗场景,将死亡现场转化为儒家生命美学的展演场域:嫁衣丝线连接六姊妹手腕的特写,与故宫倦勤斋通景画的视觉互文,让个体生命终结升华为文化基因的传递仪式。这种处理超越了普通家庭剧的格局,直抵华夏文明"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

现代性困境中的儒家方案

剧中对"微信拜年"与"手写家书"的辩证处理极具时代意义。第九集何家欢撕毁又粘贴电子邮件的特写,与第二十四集老奶奶摩挲信纸的触觉记忆形成跨时空对话,追问数字时代的情感伦理。这种叙事策略暗合查尔斯·泰勒"本真性伦理"与儒家"差序之爱"的哲学辩难。

在高铁站告别戏中,导演用纵深构图将飞驰的列车与老宅门框并置,通过何家丽反射在车窗上的多重影像,隐喻现代人身份认同的碎片化。而最终六姊妹在淮河大坝上挽臂前行的镜头,则给出了儒家式的解决方案——在流动的现代性中,唯有基于血缘的情感共同体能提供精神锚点。

文明基因的创造性再生

当终集片尾淮河号子与高铁鸣笛声完成声音蒙太奇时,我们突然领悟该剧的真正野心:它要证明儒家伦理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活态基因。正如余英时指出的"内在超越"路径,《六姊妹》展示了传统文化如何通过自我更新参与现代性建构。

那些认为儒家思想已然式微的观察者,或许该重新审视荧屏上何家厨房里那盏长明的灶火——它既是《诗经》"夙兴夜寐"的劳动伦理,也是现代中国"过日子"的生命智慧。在这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家庭史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六个女人的成长史,更是一个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创造性转化历程。

           (陈鱼乐 谭华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