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2
分享

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说来惭愧,我发表的第一篇文字,既不是文艺类的,也不是新闻类,而是一篇兽医方面的小论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还要从我的经历说起。

我生长在贫穷落后的乡村,从小就立志要科技兴农、发家致富,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因此,从十四岁开始,我就痴迷上了农业实用技术,想通过学习这些东西,成为发家致富带头人,以至于最后荒废了学业。

1988年春季开学时,我将父母好不容易筹集来的学费寄到了中国科协举办的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参加了该校兽医专业的函授学习。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我觉得,无论是学种植还是学养殖类的,以后要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都需要本钱,而我家那时一贫如洗,根本没有用来搞种植(当然是指那些比较赚钱的经济作物)或养殖的本钱,那样即使学了也没什么用处。只有兽医这个专业比较适合。学到这门实用技术后,既可以为乡邻们发展畜牧业提供服务,借以养家糊口,又可以为今后自己有条件了发展养殖业致富提供保障。

中国农函大属于成人实用技术培训机构,每届学习时间为一年。农函大的教学、辅导、考试、考核都很松散,就是发几本教材,每月寄一期校刊《教学辅导与技术服务》,每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期几分钟的讲座。兽医专业有七门课程(七本书),分别是:畜禽疾病诊断技术、兽医药械使用知识、实用猪病防治技术、实用鸡病防治技术、中兽医诊疗、遗传育种技术、养殖实用技术300项。对于那几本教材,我倒是看过两三遍,那个讲座则基本没听过,因为它播出时间太早了,好像安排在早上五六点钟,讲授内容也很零碎,只是介绍一下每个学科的一些新知识、新信息,并不像中央农广校那样,讲授的是教材的内容。

有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兽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老师传授,没有实验实习,根本不可能学到什么真东西,掌握不了真技术。我那时一无老师指导,二无地方实习,除了知道一点纸上谈兵的书本知识,根本没有学到什么实践技能。

农函大的辅导资料、校刊《教学辅导与技术服务》,主要刊发的是学校动态、学员学习体会与经验交流之类的文章,像个杂志一样,我还比较喜欢。在看了一些学员的文章之后,我也萌生了向校刊投稿的念头。

每年冬春时节是鸡瘟高发季节。1988年末1989年初,我们这一带农村家庭养鸡业也遭到了鸡瘟的袭击,农户损失惨重。有感于这一现实,我觉得可以以这个为内容,写一篇文章寄出去。于是,我结合所学的兽医知识,写成了一篇《爆发鸡瘟的调查报告》,寄到农函大教材部,没想到竟然在1989年四月份的校刊上刊登了出来,后面还加了编者注,说是此文经中国农科院兽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某某某审阅,他对此文给予了较高评价。随样刊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张农函大稿酬通知单。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发表文章,第一次接到稿酬通知单,那种喜不自禁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只有区区20元钱,但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极大地鼓舞了我的热情,令我包括我的伙伴们很是兴奋了一阵子。当时,还在上初中的小伙伴友军还把我的这份样刊拿到学校,向他的同学们炫耀。

河南叶县跟我同届同专业的学员谷合亭看了这篇文章后,来信同我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由此,我们经常书信往来,成为我的第一个笔友。现在,我们又成了微信好友。

受到这篇文章的鼓舞,我又乘胜追击,根据写作这篇文章的体会,写出了《怎样撰写畜禽疫病的调查报告》这篇论文,在1990年3月份的《教学辅导与技术服务》上刊登。这期间和之后,还陆续在校刊发表过一些兽医小知识的短文。

虽然农函大校刊不是正规期刊杂志,但是它的发行量还是很大的。因为农函大是面向全国招生,每届招生数量在百万人以上,也就是说,校刊的期发行量在百万份以上,超过了很多正规的期刊杂志,能在那上面发表作品还是很荣幸的。

尽管这篇文字既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新闻作品,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它是我业余写作的源头和滥觞。它寄托了一个农村青年科技兴农、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理想,映现了青年时期的我穷则思变、不安现状、奋力挣扎的身影,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特征。现在回想起当时蜗居在那间只有几个平米的简易宿舍,每晚不知疲倦地趴在那张窄小的桌子上看书、做笔记、写论文的情景,都要为自己当年的理想、激情和孜孜以求地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热情、写作农业科技论文的那种劲头所感动。

可惜的是,这些样刊在1993年被我当做应聘材料送到某单位后,因搁置太久,保管不善,被该单位人员弄丢了。如今,当我想重温这些文字时,只能徒唤奈何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