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8/26
分享

几篇“无心插柳”之作

几篇“无心插柳”之作

做学问可以埋首书斋足不出户目不窥园,但是搞新闻写作或文学创作则不然。人们常说,当记者必须要有一双“铁脚板”。不光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即使是基层业余新闻通讯员,也需要走出机关,走出书斋,深入群众、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鲜活材料,抓到“活鱼”。走出机关,有时即使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任务,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我早年发表的新闻报道中,有一些就是这样的“无心插柳”之作。至今记忆犹新的,有这么四次。

第一次是1994年3月。那时,我刚从村小学去乡政府工作个把月时间。一个星期天,在乡里搞统计工作的同事陈汉华约我跟他一起下村去。当时我们都是单身汉,休息时经常一起玩。他那天想利用休息时间去田铺村夏田铺湾王新民家。王新民是村会计,兼任住户调查点农户日常收支账目记账的辅导员。因为田铺村是县农调队确定的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点,农户所记的账目是用来核算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依据的。

在王新民家搞完工作后,在步行回乡政府的路上,我们碰到了该村长丰林湾年过六旬的王资元老汉,他也正好去舒安街上办事。陈汉华跟他认识,他们就边走边聊了起来。从闲聊中得知,他承包了一个百来亩的湖汊,每年可以出产几千斤鱼,收入两万多元。他前两天刚刚买了鱼苗投放进了承包的水面里。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新闻素材,回到乡政府后,就把他承包湖面养鱼的事迹写成一篇报道《六旬老汉承包荒湖年收入过二万》,分别投给了《武昌报》和《湖北农民报》,结果都被采用了。其中,《武昌报》刊发的标题是《王老汉承包荒湖成瘾》(1994年3月26日);《湖北农民报》用的是我的原标题《六旬老汉承包荒湖年收入过二万》(1994年4月2日)。虽然是一则很短的简讯,但同时被两家报纸采用,还是不错的。

第二次是1994年7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陈汉华又约我去田铺村长丰林湾记账户王资汉家,看看他家日常收支账目记得如何。在同王资汉聊到他们湾子发展多种经营的典型时,王资汉说到了村民王先家搞庭院搞循环养殖年收入两万元的事情。我觉得这个素材不错,回到乡政府后,写了《王先家庭院循环养殖年收入两万元》这篇报道,也投给了《武昌报》和《湖北农民报》,均被采用。这次,《武昌报》(1994年7月23日)用的是我的原标题,《湖北农民报》(1994年8月1日)刊发时,把标题改成了《庭院循环养殖效益高》。

我于1994年2月份到乡政府后,名义上是党办秘书,实际上主要受政府办公室主任调遣,天天在机关里打杂跑腿。除了领导偶尔安排,平时很少有机会外出,心里很憋闷。

1994年7月8日上午,我找了一个理由,跟驻村干部王升志一起,到他挂点的塘口村去。王升志那时估计是去催夏征任务的,我当时没什么事,就是在机关里呆久了,心里淤不过,想出去散下心。

塘口村地处梁子湖边,田地经常受淹,是一个穷村。王升志在同村书记易学明谈夏征工作时,易学明说起完成夏征任务的难处,并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着他这几年为了村集体的事情垫付了2万多元钱的账目,另外还有以他个人名义向别人借的十几笔债,有的是修变压器借的,有的是为开发村里荒山借的等等。

看到这个欠账单,我觉得这是个好素材。回到乡政府后,我就写了《一个村支书的欠账单》这篇报道,表现了易学明一心为公、舍小家为大家的可贵品质。后来,这篇文章发在1994年8月3日的《武昌报》上。报道出来后,王升志说,看来你那趟塘口之行没有白跑。

1995年6月12日,乡里分管大农业的党委副书记黄祥胜同志让我跟他一起到他所挂点的分水村了解水稻“旱抛再”生产情况。中午在村书记徐天安家里吃饭时,大家拿徐天安和他老婆开玩笑。徐天安那时40岁左右,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他34岁才结婚,他老婆比他小不少。婚后,他们生育了一个女儿,已经五岁了。按照当时的政策,农村人第一胎是女孩的,间隔五年后还可以生一个。从大家的打趣里,我得知徐天安老婆前不久因意外怀孕,刚去作了人流手术。我觉得这是宣传计划生育的好题材,回到乡政府后就写了一篇《徐天安只要一个伢》的小报道。后来,发在6月24日的《武昌报》上。

以上四篇报道,前三篇的素材都是在漫无目的的情况下碰到的,最后一篇是因为了解其它情况时碰巧得到的,都属于事前无心、机缘巧合的结果,也都是走出机关的意外收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