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王安石
我在少年时代,就非常敬佩王安石。关于王安石的才能,我在《北宋奇才王安石》一文中,已经从他好学不倦的精神、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经世治国的政治才能、卓越非凡的文学贡献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现在来说说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他身上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王安石是一个博学多闻的人。《警世通言》里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一文,虽然是民间野语,但这几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篇文章通过讲述苏轼续题王安石的《咏菊》诗、以瞿塘峡下峡之水充当中峡之水、王苏二人相互考较诗书等三个故事,印证了王安石“学问渊博,有包罗天地之抱负”的博学。
王安石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虽然苏轼因为反对变法,经常上书谏阻或作诗讽刺王安石,但王安石对此并不以为意,往往一笑了之。后来,王安石罢相后,东坡陷入乌台诗案,许多人要置他于死地,处境十分危险。举棋不定的神宗皇帝派人去征求已经赋闲在家的王安石的意见,王安石只说了一句话“岂有盛世而杀士呼?”,使仁宗皇帝最后赦免了他。
王安石是一个崇尚俭朴的人。虽然他贵为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生活却极为俭朴。正如变法反对派苏老泉(苏洵,苏轼的父亲)在《辨奸论》中所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虽然是极尽丑化和讽刺之言,但足可看出王安石生活节俭的一面。《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里也说他“为人至俭,肴不过四器,酒不过三杯,饭不过一箸”,与一些穷奢极欲的官僚截然不同。王安石罢相后,将自己的一些积蓄布施给寺院。他既不接受朝中百官的饯行,也不惊扰地方,只带了一名府中的亲吏与僮仆家眷一起悄然去了金陵。
王安石是一个唯才是举的人。为了整顿吏治,在选举和用人方面,他不问家世和资历,不讲上下关系,而是着重看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他提出了识别和使用人才的标准,即“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他所提拔的年轻人才,都先加试用,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和鉴别人才,为推行新法准备了干部队伍。
当然,王安石也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一点错误。在用人上,他过于相信了吕惠卿。吕惠卿应该是一个像王莽、蒋介石、李登辉一样的投机之徒,在未得志时显得忠心耿耿,一旦得志,就露出了虚伪的本来面目。王安石也犯了孙中山误信蒋介石、蒋经国误信李登辉这样的错误,至使新法在推行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成为反对派的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