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和为学之道的文章。这篇仅千余字的短小文献,不仅阐述了办学兴教的意义,同时也指出教学的原则、方法及教学中的问题、教师的意义等,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严谨而又极有价值的一篇,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现代教育教学的许多理念、原则、方法就滥觞于这里。因此,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著作中,《学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指出了兴教办学的重要性
《学记》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是培养国民、形成良好社会风俗的基础。从个人层面来看,教育是提升自我、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
从国家治理的宏观层面来说,文中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意思是,君子(国君)想要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通过教育。又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思是,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都要将兴教办学放在首位。从个人成长、修为的微观层面来说,提出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指不懂得做人的道理)”的著名观点。接着进一步提出“学然后知不足”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才能孜孜不倦地去发愤图强,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这些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强调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二、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思想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和文化的传承者。尊师重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影响了后世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传统,就来源于《学记》。《学记》中的尊师重道思想,体现了对教师角色的高度重视。关于尊师重道,《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思是,凡学习之道,最难的便是尊敬师长。“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说,老师受到尊敬,然后道才能受到重视。道受到重视,人们才会认真学习。接着,文章中说,即使是君王面对老师时,也不能把老师当做臣子:“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意思是,君王在两种情况下,不能把臣子当臣子看待,一种是臣子在祭祀中担任尸(扮演逝去的先人)时,另一种就是臣子是自己的老师时。这说明了老师地位的尊崇。
三、提供了一系列的学习方法
一是学习要趁早。俗话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学习就要趁年轻时,否则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学习起来事倍功半。对此,《学记》中说:“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意思是,坏事发生之后再加以禁止,人们对措施抵触而难以凑效。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期,事后补救,尽管勤奋刻苦也难以有所成就。这是很有道理的。
二是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对于学习,要先打基础,从简单的学起,先易后难。为此,文章中打比方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思是说,即使是技艺高超的冶金匠的儿子,也必定要先学习缝补皮袍;即使是技艺高超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习编簸箕。以人们常见的冶铁匠人、制弓匠人教子学艺的过程为喻,说明了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的道理。
三是注重交流、讨论。《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说一个人独自学习而没有与朋友间交流学习,就会使自己变得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学习中,只有与他人交流、切磋,才能提升自我。
《学记》提出的这些学习方法,都是基于对学习过程的深刻理解。这些方法强调了学习的时机、顺序和互动性,对于现代教育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四、提出了系列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在教育理念上,提出了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的道理。这个理念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在教学原则、方法上,一是提出教学要有规律、规则,不能杂乱无章。文中说“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如果教学杂乱无章,不能按照规律进行,就会搞乱教学秩序而无法整饬。这就强调了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和有序性。这种观点对于现代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以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
二是强调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对学生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强拽着学生走,加以鼓励而不压抑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把话说得过于透彻,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这些都是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与原则的。
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等理念,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启发性。这些理念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这种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知识建构。
由此可见,《学记》中的教育教学之道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具有深远的启示和影响。其提出的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经过时间的检验,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