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几天时阴时雨,空气中一股沁人的冰冷。
气象消息说,28日—30日浙江自北而南有降雪天气,其中浙中北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山区大雪暴雪。积雪深度山区一般有5—15厘米,西北山区在20厘米以上;平原地区一般1—3厘米,其中杭州、湖州、绍兴、金华、衢州北部等地部分4—6厘米。
这次,又不包括宁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浙江下雪,不关宁波什么事。当然,指的是平原地区,山区特别是四明山区倒是一说一个准。
冬奥会即将举行,国人对于冰雪运动的热情也涨到了一定高度。倘若中国股市有这般势头,不知道有多少股民俱欢颜。当然,这个股民也主要指中国股民。虽然中国股市已开设了三十年,但它的国际性看起来不怎么样。不像办冬奥会,可以预计,凭着中国人的好客热情,这又是一次全世界冰雪健儿的欢乐盛会。
所以,近段日子,四明山的一些景区如商量岗因开展冰雪运动的旅游项目,时常在朋友圈刷屏。这松杉成林,参差苍郁,群山万壑,云藏雾生之地,大概当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也未曾想到这前景,只道是避暑的好去处,却不曾想还是个滑雪场。
毕竟人工造雪还是二三十年之后的事。
但这并不是说,商量岗滑雪场的雪都是人造的。这里海拔800多米,“晴时难见太外物”“寒时茅草倒挂珠”,只要一有浙江下雪的消息,这里或多或少总会飘些雪,百试而不爽。所以一到这个时候,本地的媒体人,不管是官媒的,还是自媒的,都爱往那里跑,拍一些细雪嫩雪或者暴雪的镜头,勾一勾我们对雪的情怀。
但往往,商量岗下着雪,平原地区除了空气有点冷,雨珠有点冻,虱子一样大的雪都未见着。
显然,住在平地里的人们对雪已到了眼馋的境地。大概一个月前,还在原单位10楼的办公室,中午,刚从食堂回来,突然发现窗外大朵大朵的雪花往下掉,真是一下子看呆了眼。天,这次怎么这么眷顾,难不成,就这么不经意间来一场豪雪。
这么一想,也就是一念,不禁哑然失笑。可能么,你说可能么。不到一刻钟,像是乐曲被拦腰斩断,雪已嘎然而止。低头一看,除了地面有点湿漉漉,就没有什么。
不免遗憾。
不过,遗憾之中还是有欣喜的。
虽然这遗憾、这欣喜均是苍白的,但毕竟是如此近距离地见到了本尊。
二
所以这次仍不抱太大的希望。尽管汤加火山巨型喷发之后,不免让人有所联想。但还是不敢奢望。
气温是明显的下来了。好在新单位办公室在2楼,即使把兰花搬到楼下花园里也不费时费力,更何况,还可以搁放到窗外的空调外机上面。那盆兰花跟了我多年。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只是叶子上面有那么一些细细的“银边”。初时养的随便,有一搭没一搭地浇点水,它居然不死。便珍惜起来,查度娘,问官方的农艺师,求民间的土专家,搞得好像这兰花是绝世名品似的。知识倒是长了不少,有时还可以装模作样地去做个指导,但花还是养得不怎么样,一副不死不活的样子。不过,这几天因为时不时搬到室外,暴露在冷风细雨中,却让人感觉,这兰花,好像生机又勃发了。
这是意外的好处。但于我而言,这样做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开空调。过去几年,因为兰花,我基本不打空调,无论天热还是天冷,搞得像个节能先锋。暗中对自己也有那么几分佩服,如练就了一身耐热抗寒的身子骨。只是朋友来访,不是“桑拿房”,就是“风波亭”,耐受不了。于是换个场所,到对面的会议室或其他地方。
这几天竟有了开空调的念头。
但还是相信这里不会下雪,尽管心里暗暗祈盼着。
想想,古人言,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如今大西北那些不毛之地,雨量也在增加,为什么对浙东平原象山港畔下点雪这么没信心呢?
自己也明白,这里面不科学,更多是种情绪,是多次失望之后的失望。
三
人们对一种事物念念不忘,是回忆中的不舍,这往往是生命历程中的某种多余的欢欣,如溢出的时间之花。只有这样的时间之花多了,才能支撑起一个有趣的灵魂。
对我而言,雪花便是。
但果不其然,过1月30日,城市里还是没掉下一片雪。
31日,除夕。于是决定和儿子一起往山里跑一趟,去看雪。
早上9时20分,过亭下水库,汽车在蜿蜒的网红公路浒溪线盘旋而上。一路上,汽车没有平日里多,多数是回山里老家过年的城里人。“岁末今又至,游子返乡归。”但当下,这些游子,称漂泊者大概更合适。因于交通通信的便捷,地理空间与心理空间有了几何级的倍数映射。过去可能是几年几个月才能到达的路程,现在飞机高铁一下,几小时就到了;几年几个月才能寄达的家书,现在手机一触,瞬时即收,而且图像视频文字表情,内容场景丰富又生动。
但漂泊是实在的。吾心深处是故乡,但大家都浮燥得很,心如何静得下来。更何况近些年看起来内卷越显严重,底层工作者的艰难可想而知,且有蔓延扩展的趋势,人们身上那种漂泊感就越来越强烈了。不论你身在何处,除非你愿意且有条件实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即便这样又能怎样?疫情久拖不去,隔离成为常态,你要出个小区买个菜,可能也要费尽周折。这种情境下,即使处在家里,漂泊感也是久久不能挥散的。
说到底,漂泊感因于无法自由的流浪。没有了自由,这世界便不是你的世界。
所以大年三十回家就变成了一件形而上的幸福。
而比起他们,我们还有到山里看雪的那份童心和自由,便莫名的有一种喜悦。
看雪成为一种行为,至于是否能看到雪,那倒是其次了。
这么说,多少也有点自我安慰吧。因为在头半个小时的行程里,虽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我们没见到一片雪。
四
及至过董村大桥,转过几个弯后,眼前不觉一亮。前面,远处的山岗上那是什么,苍山细雪、苍山嫩雪,苍山残雪,苍山什么雪……竟一时词穷,便转而验证起自己此行不虚——老夫的虚荣心啊,又爆棚了。
而儿子脸上的惊喜却是真切的,他没有欢呼,但能听得到他的欢呼,他内心的欢呼。而他的视线也真正开始从手机屏幕上移出来,投向窗外。
这或许也是此行我带他出来的一个原因。人可喜物,但不能为物所累,这也是一种自由吧。
便开始慢悠悠地向上行驶。
过四明山大桥。这桥,我私下里称它为樱花大桥。原因自然很明,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赏樱的网红地。
我们谈起2018年12月31日到大桥附近的棲霞坑村看雪的事。也是气象预报说有雪将临,也是这个时辰,我们来到这个地处四明山腹地,原名叫桃花坑的村庄。我们沿筠溪而上,不问路,不记建筑铭牌,看山清骨,水清澈,空屋静寂,古物隐立;看几只鸭子水中嬉游。走是慢悠悠地走,看是随心所欲地看,一个不大的村,一段百米左右的溪,我们走走停停,竟也消磨了大半天时间,居然不饿,也忘了来这里看雪的初衷。
但雪还是没让人失望,下午四点多,我们离开的时候,路过一片竹林,发现了雪的痕迹,那小小的碎碎的雪花,正一片一片地飘下来。记得当时有写过一首题为《棲霞坑看雪》的小诗,录下这次漫不经心的探访:
我们到的时候,雪还没有下
我们没有失望
事物在剥离,正如这看雪的念头
眼前这个叫棲霞坑的地方
我们的到来,并不能
泛起一丝涟漪
鸭子三五成群
在清澈的溪水中凫游
不时传出轻快的叫声
老楼寂静,老人的目光
剥离了快乐和悲伤,显露出
瘦山瘦水的风骨
我们不是归人
在时间之外游走
偶尔的停顿,或许,只有雪
才能懂得
我们离开时,雪
开始下了起来
棲霞坑依旧宁静,如它最初的样子
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仿佛车内时间在不断慢下来。窗外,不时有车辆超车驶过。
五
几年前,有几次,因雪窦山自驾游客爆棚,正门不得入,想带朋友走这条在四明山上蛇一般游走的新浒溪线(因溪口经雪窦山景区至徐凫岩景区的公路也叫浒溪线,根据建造时间的早迟,这条后造的公路常被称为新浒溪线)迂回,不想因塌方而堵半路,无功而返。
但这条路有这个本事,让我们不沮丧。所谓看春花、避夏暑、拍秋影、藏冬雪,自是常见的视角。当然,老浒溪线也丝毫不逊色,相反,更像是一个大小姐的存在。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环,捧起了“浙东最美盘山公路”的美誉,自然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大概这路一网红,也就开始爱惜起自己的名声。以前,尤其是雨季,五六月梅雨季或七八月台风季,哗啦啦一阵雨,胀饱了的山体轻轻“拍拍”肚子便可能抖下一块“肉”来,碎石和泥土摊满了路面,接下来便是几个月的修复过程。近些年,倒是平安的,没见大面积塌方的消息。当然偶尔的小落石还是有的。
这一点,它就比人强。至少,不为了流量而不择手段,胡编瞎说。但也不敢打保票,毕竟大自然有其自己的语言和脾气,非常人能预料。所以,沿着蜿蜒的公路向上,心里也还是戚戚然。看着边上的车辆来回,出于安全考虑,放慢了爬坡的速度,虽不是顾前瞻后,但十二分的小心还是有的。
十二分的小心有十二分小心的命,这不,汽车慢慢地爬。打开车窗,便也少了冷风漫灌进来。倒是不时有细小的雪花进来车厢,落在鼻子上,是一种十分轻的冷,却让人在感到清醒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馨,正如爱人的眼睛隔着一条街远远地投射过来的视线,有三分的渴望三分的爱抚四分的娇嗔。此时车已至徐凫岩景区附近,路旁的山林间,积雪也开始由零星的点状到块状到整片整片地覆盖。
徐凫岩景区内,房车基地,雪薄薄地覆盖。只不过我们只想做个路人,没有进去。景区内有一景,叫“徐凫溅雪”,可以说与雪有关,也可说无关。说的是冬季,被称为“华东第一瀑”的徐凫岩瀑布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景观,倾泻而下的瀑布上段呈现飞流直下的景象,中段却是寒水飘散,凝化成细雪,下段却见冰凌倒挂。这景致见过多次,见得多了,也就成了概念,竟少了想去再瞧一眼的冲动。
六
从徐凫岩顺着老浒溪线下,一路花木一路雪。行至一里远,见路旁有一平缓的裸露山坡。我们停下车,欣欣然爬了上去。这一带本是著名的花木基地,各个角落都被利用。因为花木带走大量的泥球,破坏生态。十数年之前,地方政府就开始了生态保护工作,对花木产业做了转移。观念引导是必须的,适当的赔付也不可少。这倒使得大量的花木留在了山中,感觉上尤以红枫为多,林相也变得艳丽起来。
所以要找这么块几亩大的裸露地也很难。实际上我们也没有找的心思。只不过它就在那里,就在路边,就像一次不期而遇。
雪很薄,但铺得均匀,足够留下我们的脚印。我像一只野兔一样,窜到东,窜到西,用手机疯狂地拍,远景、近景、微距,忙得不亦乐乎。直到旷地的边缘,微风从树上吹下来细碎的雪花,落在头颈上。一种熟悉的感觉醒过来。那种冰清玉洁的冷,就像一只冰冷的小手快速地伸进又离开,足够击穿时间的屏障,让你想起许多有意思的过往。但这一刻儿子的无声,让我回过头,见到他正将一个捏好的巴掌大的小雪人放在一棵树下,对着它一脸的傻笑。并旋即拿出手机,各种角度拍摄。看起来他像是找到了自己的隐秘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有他自己的魔法、自己的乐趣、自己的念想和呼吸。我不知道在他未来成长的路上,这个小小的雪人将会承担怎样的角色,将为他打开怎样的门。正像我冷不丁地想起那场下了二天三夜的雪,我一个人的雪中跋涉即是肉体的,又是心灵的,如同对一个人的念想。一个确实存在的人,或许也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人,因为这样那样的际遇,一眼万年,一别千里。
七
车过东岙,我们没有停下来,也没有拐弯。因为去商量岗的路限流。看交警在路口忙碌,后面等待的车足有一里,就选择了继续下山。心想,这种场景,给别人一个机会,给自己一份从容,也是不错的。
之前,朋友圈已有不少人晒出商量岗的图片。所谓千山一雪,玉树琼花,宛如仙境,这样的描述尤如小学生作文,太过笼统,并不能得其一之精华。或许没有亲临现场,便只能无能地感慨。雪有形态,有温度,有感情,有光泽,你不能拿一句话去概括。就像2005年四五月间,我曾和友好一起自驾西藏,一路上就见识了哲多山青涩的雪、贡嘎山圣洁的雪、雀儿山垭口面冷心暖的雪、然乌湖慵懒的雪、波蜜清冽的雪、米拉雪山温润的雪以及唐古拉山口守候的雪。
记得车过雀儿山垭口,已是晚上十点,但太阳依旧高挂头顶,那些雪就在我们的面前,有那么三分拒绝,七分包容,这让出现在这里的我们,人和车,一点都不显得突兀,好像我们本来就在这里,来路,归宿,都在这里。多年后,根据回忆,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题目就叫《过雀儿山垭口》,算是记录:
车行至雀儿山垭口,时针
指向晚上10点,2005年5月3日
太阳高挂西天,仿佛仍在升起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雪山
站在海拔五六千米的一片白中
一点黑,像裸露的岩石
或歇脚的兀鹰
风不时吹过来,掀起头发
一些雪,像沙子在滚动
更多的雪静寂,勾勒出山的雄奇
泛红的余晖撒在上面,让人感到神圣
包括我们用手触摸过的地方
经幡猎猎作响
我们沉默
像一个摄像机镜头,快速捕捉眼前
每一个宏大与细节
去往德格的路上,我们穿越双倍的黑暗
听不到身后
雪崩的声音
八
过雪窦寺,雪迹已渐稀。弥勒大佛依然微笑地看着人间。或许对他来说,人间有没有一场雪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里是否有一场雪。
车厢里单曲循环着中岛美嘉的《雪の华》。中岛美嘉或许是我最喜欢的歌者,她的声音里有不加修饰的淡淡忧伤,不刻意为之的娇嗔,却又透着一股清凉的坚强力量,歌唱着细微入心的美和光的前景。她就用这声音唱着:
今年最初的雪花 我们两人紧紧依靠
眺望着雪花的这一瞬间 充满了幸福的喜悦
不是撒娇和软弱
只是爱着你 从心底里深深爱你
我一次又一次的听,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甚至流泪。
有人说,有一颗善良的心,万物皆美。只不过有些事物不需要这个前置条件,譬如初见,譬如雪。
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