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理中的头像

陈理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8
分享

走过“右玉县宝宁寺”

一、宝宁寺的两座大殿

从朔州市区开车奔赴右玉县,一路高山。汽车行驶在山与山的夹缝中,时而直行路,上坡或下坡,逆境和顺境交替;时而盘山路,峰回路转 ,山花忽隐忽现。

出发前,在电话上向一位右玉县的朋友了解路况,他反复叮咛我,开车慢些、注意安全。在路上,我看到多处缓冲路和避险路,都是为车辆遇到紧急情况设置,体现了重视人性、人文的理念。曲径通幽处,我将要看到怎样的人间胜景?

对于这次出行,前几天,我尽可能多地做了准备,在网上熟悉它的有关资料。

右卫镇是右玉县旧县城,地处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历来是兵家争战之地,是中国古代的北方边陲军事重镇,始建于战国时期。明洪武二十五年右玉设定边卫,后定边卫迁走,有大同右卫迁来。走过漫长的历史,如今,宝宁寺是右卫镇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明清寺院,也是右卫镇内仅存的一大景观。

据史料记载,古时此地有定边城。定边城内有“毕在寺”,后毁于战火。中华民族自古多民族共存,古代封建王朝、部落,各派势力争强,战乱频仍。“毕在寺”寺院早毁,却有僧人坚守茅屋,传法布道。常常在此举行佛事,信徒攒聚。条件简陋,只能拜墙上画的佛像祈福。时有一位朝廷派来大同监军的太监,因公务来到右卫镇,见悉状况,深为感动。于是,他发动众人,重修庙宇。明朝景泰乙亥秋动工,第二年冬天寺院落成,认为再称“毕在寺” ,欠妥。于是上报请示朝廷,皇上敕赐寺名“宝宁寺”。意在为民众和将士祈福,保佑朝廷疆土永固,保佑边关和平安宁。宝宁寺的寺名为皇上所赐,是皇家对寺院恩赐的一种荣耀。所以,当时的宝宁寺,佛事迭起,香火缭绕。

古时右玉县的制所设在右卫镇。那时,右卫镇有五十余座寺庙,宝宁寺规模最大,座落在城内大东街路北,砖木结构,建筑宏伟。寺院坐北朝南,东西宽约一百五十米,南北长约二百米,中轴线上原有四进院落、五座殿宇。五座殿宇,由牌楼、山门、前殿、天王殿(即过殿)和大雄宝殿(即后殿)组成。左、右建有钟楼、鼓楼,山门两侧建有精致小巧的两座牌楼。明弘治元年,宝宁寺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弥补了初建时留下的不足,使寺院的设施更加齐备、建筑更加壮观。清康熙四十八年,官府对宝宁寺再次修缮。明、清时期,宝宁寺一直是一座兴盛的寺院。

进入民国,特别是日寇入侵右玉县后,宝宁寺历经战火、地震、风雨侵蚀,年久失修。现存过殿、后殿两座,后殿为宝宁寺之主殿,是晋北现存明代大殿间数最多的一座殿宇。

眼前所能看到的,就是经历劫难、硕果仅存的“过殿”和“后殿”。现在,这两座坚强的大殿 ,头顶着“宝宁寺”的匾额,代表宝宁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对这两座仅存的、濒临倒塌的大殿,进行了抢修。给它们立柱补瓦,涂墙铺地,使它们像两位从古代走来的巨人,再次挺立苍穹。

没有住寺僧人,稀有观光游客,天宇下,高高的两座大殿矗立。中午的太阳照着寺院,反射出道道金光。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宝宁寺,不久,将会枝叶繁茂,再现丰腴。在空阔的天宇下,回看这仅存的修复后的两座大殿,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它们,不畏风霜、不羡喧闹,寂寞地固守在这里。直面起伏兴衰,笑看潮起潮落。历经磨难,信仰依然,傲然挺立。经受住了人祸天灾的考验,向我们昭示着一种固守、一种坚持。

二、皇帝和水陆画的传说

在一个封建皇权统治了几千年的国度,但凡和朝廷、皇帝沾边的事物,往往会让黎民百姓,引以为荣,夸张渲染 ,世代相传。

往昔的人和事,经历时间洗礼,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后人杜撰和演绎的成分,形成了传说。经过后人再加工,内容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反映真、善、美正能量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宝宁寺是皇上敕赐寺名的寺院,有关它的传说中,有两个朝代的两位皇帝在里面。一位是明朝的英宗皇帝,朱祁镇;一位是清朝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事变,明朝在土木堡败于蒙古族瓦剌部落。失地赔钱,皇上被俘。

传说,朱祁镇成了俘虏后,蒙古首领也先把他囚禁于宝宁寺。国君被俘,奇耻大辱,国家的颜面扫地。战国时候,曾有楚怀王被秦国羁留、拘禁,客死秦国的事。尽管当时明王朝危机暗涌,国势衰弱,但是,朱祁镇不是昏庸的楚怀王,不是混日子的糊涂国君。仗是打败了,败,肯定有原因。好在他还活着,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材烧。痛定思痛,还有反手的机会。也先给他提供了宝宁寺——这个囚禁之地。同时,也给他提供了沉静反思、绝境求生的机会。这里,空阔、幽静,内有饭食供给,外有兵士“保护”。现在,他需要找一个借口,找一些事做,来打发时间,给也先制造自己”不务正业”的假象。

朱祁镇在这里坐下来,情绪稳定后,他想起自己会画水陆画。一个国君,不思怎样治理国家,却要画画,当时,也先可能觉得,自己是遇上“白痴”了。于是,也先给朱祁镇提供了创造水陆画的材料和工具,支持他尽情、好好作画。

朱祁镇在这里做了俘虏,不过,他的方寸并没有乱。国家有于谦辅佐他的弟弟朱祁钰治理,他在作画解闷、度日消遣的外衣掩饰下得以安静地思考国事。当时,他是在想自己的边境贸易没有处理好?是在想自己决定出兵时用人不当?是在想自己的决策有误?这些,现在已不得而知,反正这些“没有处理好”、“用人不当”、“决策有误”,诸多败笔的结果是军队士兵损伤严重,百姓遭受战火煎熬受苦、甚至毙命。如果传说是真的,他的画中一定有那时社会现实的影子,融入了百姓、士兵,经济、战争的元素。

传说,待到也先释放朱祁镇回北京时,朱祁镇被囚禁在宝宁寺的近一年时间里,竟然作了不少水陆画,宝宁寺画堂的水陆画里有他的作品。也有人说这个传说的可信度值得商榷,曾经收藏在宝宁寺画堂的水陆画,全都是朝廷敕赐,民间称这些画为“水陆神祯”。朝廷敕赐水陆画给宝宁寺,是进行“敕赐镇边”。

说到“敕赐镇边”,传说也和清朝的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有关。康熙皇帝曾经西巡,在路过右玉时,突然遭遇噶尔丹叛军侵扰。当时,双方军队交战激烈。在交战开始时,清军处于下风 ,康熙几近被俘。幸亏当地的百姓,自发组织,积极参战,及时救驾,清军才得以打退敌军,康熙皇帝才幸免于难。

康熙回朝后,感念当地百姓保驾有功,特将宫中珍藏的一套水陆画136幅,赐与宝宁寺,命名为“定边水陆神帧”,作为宝宁寺镇寺之宝。

兴盛时期的宝宁寺,设有画堂,画堂里水陆画的来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出入,有些扑朔迷离。这些画作,现在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馆,画的内容是描绘现实,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是当时现实生活的部分缩影。

传说中皇帝画画和赠画的事情,在强调宝宁寺在历史上重要地位的同时,也说明皇帝对边陲、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这两位皇帝,他们心有百姓、崇尚德行、注重教化。

据说,明、清时期,每年四月初八,宝宁寺都要举行大型佛会。佛会期间,寺院会挂出水陆画堂收藏的水陆画,一方面用水陆画为逝者超度魂灵,一方面用画中的内容教化百姓。依据传说,设立这样的活动,应该与明英宗朱祁镇以及后来的康熙皇帝有关系。

一座寺院,吞吐着一方地域的文化蕴藉;一个个故事,都是一方地域的文化碎片。走过宝宁寺,走过右玉县,走过这方地域大山里千年的风吹草木声。这方贫瘠、偏僻的土地,孕育出一代代憨厚、纯真、务实的右玉人。

从宝宁寺出来,往西走一千米,登上古长城。说“古”,有些勉强,它是旧址上新修的长城。沾了名字的光,新旧建筑材料结合在一起,都叫“秦砖汉石”。甚至,有些地方,修建得比古时更加雄奇。

阳光照耀着古长城脚下的右卫镇 ,街上行人脚步匆匆 ,十字街头地摊上回荡着各色响亮的叫卖声。这些生活景象,也许明天,也会被演绎,成为趣味横生传说。

三、走过右玉县

从右卫镇启程返回,已经是下午时分。初夏的微风轻轻吹拂,给人送来一种难以名状的惬意。抬眼望去,汽车像一艘小艇,在绿色的海洋中起伏。空气清新,飘着淡淡芳香,我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现在,满山树木、满眼碧绿的右玉县,昔日是荒凉的“雁门关外野人家”。“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一碗水里半碗沙 ,开门黄土就进家” 。建国初期,林木绿化率不足百分之零点三,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右玉人 ,坚持不懈、治沙造林,紧握绿化接力棒,敢叫日月换新天。如今,林木绿化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六,不毛之地成为塞上绿洲,跃居全国绿化先进县。

估计时间宽裕,便产生去路边山上转一转的冲动。把车停靠路边,下车细看,对面不远处的山上桃花盛开。

爬上山,走近细看,不是几树,而是一林桃花。朵朵粉红,香气横溢。我把脸凑上去,用手机从不同角度,自拍了一些“人面桃花相映”的照片,回去,整理后发到朋友圈,一定又会招来不少垂涎和艳羡。

“右玉县宝宁寺”之行,有了观赏桃花的小插曲,给我平添几多欢愉和欣喜。

在“发掘保护历史文化”和“书写生态环保新篇章”并重的右玉县,只要有时间驻足,到处都是优美秀丽的自然风景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值得我们去咀嚼、品味、探究。右玉县,像一颗的宝石,历经岁月长河,在晋北大地散发着迷人、耀眼的光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