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胥雅月的头像

胥雅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3
分享

杨柳依依蘸春水

古今人栽插杨柳,多爱在临河的堤岸。

只因,杨柳若少了春水的如镜临照,妩媚缺了内涵;春水若无杨柳依依的轻蘸,灵动少了气质。杨柳与春水,一对孪生姐妹,互依互偎,相辅相成,彼此成全,浑然一体,绘就了一幅幅留白写意的画卷、一首首离愁别绪的诗行、一个个天骨遒美的瘦金体字……

惠风徐徐,那一树树孕育叶蕾芽苞的枝条低垂,如少女的发丝,柔得无骨,舞得无形,袅袅婷婷,时而蘸水如蜻蜓点水之轻,漾起圈圈涟漪,时而枝条与春水若即若离,含照不宣,枝枝淡淡与娓娓疏放清雅的嫩黄浅绿,满河清清与洌洌流动的晶亮淡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盈满眼的是温柔,是妩媚,是清韵,是烟波……目睹一树柳条不紧不慢地如嬉戏蘸着春水,眼前片刻呈现“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诗境来……

临水的柳是古文人墨客的大众情人,是伤别离的寄情物。古代人没有现代人通讯发达,但对情感抒发的渴求不逊于当下,甚至更盛,因“柳”“留”同音,加之柳朴素平凡,插地而生,临水而长,于是柳成了古人离别文化的象征,折柳相送,既寓意送者依依不舍,又祈福离者如柳随地而生,心安异乡是吾乡。于是,一首首因柳而生、因离愁而抒的千古名诗,吟哦于杨柳岸,铭刻于离人心,传唱于清风中,荡漾在春水里——“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临水的柳是宋徽宗手中的笔,伴柳的春水是案上砚中的墨,笔尖微蘸,蘸得何其轻,无需贪恋饱墨,便可神闲气定书写出一竖行一竖行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瘦金体字,随着岁月长河荡漾而去,传阅千年,惊叹千年……

中国工笔花鸟或许得以杨柳依依蘸春水的灵感,再融合瘦金体的精髓,两者用笔之法天然契合,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再取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结构之法,画中溢满的是瘦劲奇崛之妙。工笔花鸟画的题名或落款,非瘦金体字不可,瘦金体字是工笔画最美的点睛,工笔画是瘦金体延展的灵魂,画字呼应,融会贯通,妙手天成,绝美绵延,代代折服……

眼下,正是嫩黄淡绿薄雾笼罩杨柳枝的美好季节,择一春日,走向郊外,踏上河堤,放空心灵,与一树一树蘸水的杨柳相遇,心情随着春风轻舞枝条,跟随枝条蘸得春水漾起的微波,描绘出属于自己心灵恬静的诗书画的意蕴,不求诗书画千古留名,但求一份杨柳依依蘸春水的意境,让心灵驰骋出无限的留白、想象与抒情……

杨柳依依蘸春水,是表象,能否营造出诗书画的意韵,因人而异,因情而宜,但枝枝树梢上布满的粒粒嫩黄的芽苞和淡绿的叶蕾,无不在传递着“春天来了”的讯息,读懂这点,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春心萌发,向美而生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