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曹庆国的头像

曹庆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9
分享

一片叶子的灵性

我从一垄垄茶树穿过,只见墨绿色的老枝上冒出一两片、两三片幼芽,嫩汪汪的。来到茶场,经理热情地把我迎进屋,桌上堆着刚出锅的新茶,满屋茶香缭绕。经理麻利地烫杯,顺手抓撮新茶,倒入小半杯开水摇摇,洗茶、润茶,然后将水沥掉。重新倒入开水,叶子的每一个细胞在开水的渗透下苏醒过来,恢复了在茶树上刚冒出来时的模样,神气活现。我端起茶杯,轻轻抿了口,清香和甘甜瞬间溢满喉咙。春茶之所以幽香徐徐,是因为它包含着一冬的积累,茶叶氨基酸和糖类等内含成份丰富,鲜爽度高,苦涩味轻。“够味!称7斤。”这样的场景在每年谷雨前后反复上演。我爱喝茶,要好的同学也爱喝茶,每年春上少不了要购足全年的茶叶。一片叶子维系着我与同学的联系,也使我与茶常年相伴。

看到茶艺师炒茶时的艰辛和专心,我心里充满敬意。他们躬着腰在大铁锅前不停地翻动,不停地揉捻,并不断调整铁锅温度。“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手既不能碰到滚烫的锅底,又必须把锅底的叶子翻上来,这就靠手掌的灵巧。双手的力度一定要把控好,手劲过重会损坏叶形,手劲过轻又无法成型,一揉一捻间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茶艺师说炒茶时说话和不说话、心情好不好,炒出来的茶不一样。只要看一眼茶,就知道炒茶时的火工如何。好茶不仅来自精耕细作,也来自匠心制作。做茶把式哪个手上没有烫出过水泡,甚至是泡裹泡。正是这些不辞辛劳的付出,凝聚成制茶和看茶的真知灼见。现在茶场多是采用机械制茶,但手工茶仍最受推崇,而且,机械制茶仍需要以茶匠们的经验技艺打底。

茶是情感消费,需要亲身体验。茶商收茶之前要到茶场考察茶叶生长环境和制作过程,亲自开汤,确认色泽鲜嫩、条形优美、口感香甜后,才放心购买。茶产业延展性强,根据饮者的不同需求,可加工成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和青茶六大类,不同口味的饮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至爱。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饭,人不可无食,也不能少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文人骚客追求的雅致,“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芸芸众生居家七要事,两者都离不开茶,足见茶是雅俗共赏的良友。“育茶即育人”“做茶即做人”,茶的灵性凝聚在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

我喜欢饭后泡上一杯炒青,在香气缭绕中翻开一本书,看上几页书呷上一口茶,让茶香伴随书香,读到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就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突然想起多年前的某个场景,禁不住一阵发呆。我也会坐在电脑前,喝上一口茶打上几行字,写下读书的感悟和漫步天涯的经历,记下滚滚红尘在心里的投影。也喜欢和三五好友围炉而坐,煮茶品茗,聊天谈心,陶醉于茶文化的深邃意境。晚唐文人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可归纳为利养生、表敬意、促雅志。北宋时“宾主设礼,非茶不交,”招待客人,桌案上总要摆着茶具,热着一碗茶。中国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将茶德归纳为“廉、美、和、敬”。一片叶子增进健康,也传承文化。品茶也是在品生活品人生,茶水头道苦涩,二道微苦,三道四道香甜,这与先耕耘后收获、先苦后甜的人生之路相吻合。

茶辛苦自己、香甜人间,从抽芽、展叶、采摘、揉碾、烘培到成茶,经受一次又一次艰难的考验。当我们举杯而饮时,体会的不仅是茶香茶韵,还有忘我奉献的精神。茶具有质朴清净、超凡脱俗的特性和提神醒脑、消渴祛毒等效用,与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清澈是一杯好茶的底色,干净是为人必备的品格,做人当如一杯清茶,饮之爽口,闻之幽香。独酌,排解烦燥,平复心情,澄清是非;共饮,表达热情,沟通感情,相互启迪。无论是独酌还是共饮,都指向反思过错、见贤思齐。“以茶明德、以茶养性,以茶怡情”,茶的灵性闪烁在香甜人间、启迪人生的境界中。

“从来佳茗似佳人”,与茶相伴,不会孤单,日子香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