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人们有一个习惯,清晨早早起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庭除,打开窗户,迎接阳光进来。
明媚的阳光,激发起人们的精气神,男女老少带上劳作的工具,迎着初升的太阳,走出门来,呼吸着清鲜的空气,怀抱着美丽的幻想,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太阳,充满着无穷无尽的魔力。“万物生长靠太阳”,有太阳就有希望。苏格拉底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蒙昧的心窗,让语言文字带着文明的气息,去点亮孩童的梦想和希望,并帮助他们把这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
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教师的荣光。
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命运多舛,但是,他桃李满天下,“仁”贯古今中外。他毕生追求真善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几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天,他的思想仍流淌在人们的血液里。
现代教育家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让他的文字成为不朽。“立人”即培养人才,国家要强盛,培养人才是首要任务,他用一生来践行,唤醒广大的劳苦大众。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这是教育的本真。今天的学校教育,在陶先生的这个理论下,我们仍有很大的空间可做,教育者们也正在做。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这样写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善的,美的,唯有善的美的,才能给人类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获得幸福的体验。
语言文字是全人类共有的不朽的财富,是人类生生不息教化的源泉,即使是在容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烽火岁月,人类的教化都从未停止,教师便承载了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使命。
说到教化,我突然想起美国作家奥里森.马登《最伟大的励志书》里面的一个故事。
这是东风与西风的一次对话。
东风对西风说:“你瞧,你难道不想和我一样吗?我的力量多大啊!看,我每次出发的时候,整个海岸都会大雨倾盆,人们就知道我要来了。我只要轻轻一掀,海船的桅杆就可以被我卷走,不费一点力气,就像你遇到蒲公英一样。我扇一扇翅膀,从拉布拉多到好望角,整个海洋就海浪滔天。我只需要挥一挥手,就可以把大西洋都举起来。这样的事情我都干过很多次了。我吹一吹气,没有哪个地方的人们不瑟瑟发抖。只要看见我,那些老弱病残就吓得躲起来,我的力量可以一直钻到他们的骨髓里去。人们拿我没办法,只好去砍柴挖煤,生火取暖。你看,我这样的威力,你难道不想有吗?”
西风听了东风的这番话,什么也没说,只是从云层中露出了脑袋。一看见它,每一个湖泊和海洋,每一条小河,每一片森林和土地,各种飞禽走兽,还有忙碌的人们,都发出了欢快的笑声。它一出现,花园里百花盛开,竞相争艳,果树上结出了累累的果实,麦田也换上了金黄的颜色。白云开始自由自在地飘荡,鸟儿张开了翅膀在空中翱翔,海上也满是片片的风帆……西风使到处呈现温暖、欢乐和美丽的景象,到处充满生命与活力,到处都是幸福欢乐的景象。
教化的结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正因为如此,全社会理应尊重教师。教师亦自当把教化人类文明的责任扛在肩上,不遗余力地去摇动另一棵树,去推动另一朵云,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便可以倾听花木拔节的声音,这是事物成长最美妙的乐章;我们便可以看到原来那恣意横斜的树,朝着向上向前的方向生长。
我们终将看到,每一朵云以她自己的姿态流动;每一株花,以她自己的方式绽放;每一棵树,以她自己的价值站立。
世界发展到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那是精神文明的成果;精神文明是幸福的外在表现;幸福是被教化的文字在血液里流动的最美的花朵。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如是说。教师是平凡的,捧着赤子之心平凡如早起开窗让阳光进来的那个人。
不管世界风云怎样变幻,古往今来,唯教师情怀不变,教师是那个推开窗户让阳光进来的永不缺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