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崔伦震的头像

崔伦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2
分享

兴凯湖冬捕的文化传承

冬捕节这天是腊月十二,正值三九的第三天,那冷劲儿真是嘎嘎的!呵气成霜,寒意如针,能直直地往骨头缝里钻。

天还未亮,漫天繁星闪烁,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从密山市兴凯镇八五一一农场驱车出发,朝着心心念念的兴凯湖一路驶去。

一路上,天边逐渐泛起早霞,红红的日头慢悠悠地往上爬。我们的车在这温暖的阳光里一路向前,离兴凯湖越来越近。在白雪的覆盖下,公路两旁的美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夹道而来,让人应接不暇。广袤肥沃的黑土地,此刻正酣然披着雪毯沉沉入睡。远处那起伏的山峦云雾缭绕,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仿佛是仙女舞动的轻纱,如梦如幻。天空好蓝,蓝得纯粹,蓝得让人心醉。漫天漫地的白,壮阔似一幅浩然长卷,那是大自然用最纯净的色彩,肆意挥洒出的杰作。

我们的车在这如画的美景中穿梭,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鱼跃人欢庆丰年

冬捕节的祭湖仪式盛大庄重,近千名演员通过一系列精彩环节,生动再现了六千多年前肃慎人在兴凯湖畔的渔猎生活。这古老的仪式,承载着先辈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丰收的祈愿,穿越时空,至今仍震撼人心。

随着高亢嘹亮的“起网号子”响起,1500米长的捕鱼大网破冰而出。刹那间,数不清的鱼儿,从冰下的世界欢腾跃出,在阳光的照耀下,鳞片闪烁着五彩光芒。

清新的湖鱼鲜腥味弥漫在空气中,那是丰收的气息,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慷慨的馈赠。

渔网旁,围满了兴奋的游客。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眼中闪烁着惊喜与兴奋的光芒,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大家尽情欣赏着这壮观的“万鱼竞跃”场面,沉醉在这浑然天成的生态风光之中。

今年冬捕的头鱼是一条56斤重的大胖头鱼。头鱼,象征着吉祥与好运,备受众人追捧。在众人的簇拥下,头鱼被摆上展台公开拍卖。现场竞拍激烈,经过数轮角逐,最终以99.9万元成交。

拍得头鱼之人的喜悦,恰似一缕轻柔的春风,在兴凯湖澄澈的上空悠悠荡漾。这纯粹的欢喜,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迅速在人群中蔓延开来,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众人眼中皆闪烁着热切的光芒,纷纷如潮水般涌向那头鱼。大家纷纷与这承载着祥瑞的头鱼合影留念,希望能从它身上讨个好彩头,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满满的福气与好运。

除了头鱼拍卖,冬捕节还有千人徒步穿越兴凯湖、冰雪游玩等丰富活动。

这些活动将肃慎文化、冰雪文化与现代冰上旅游完美融合,让人们在冰封雪野的密山,尽享冰雪风情,感受千年渔猎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兴凯湖冬捕节已成为当地冬季冰雪旅游的核心项目,2015年被列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这一独特的文化盛宴。

在这场令人热血沸腾的冬捕盛宴中,有一种鱼格外引人注目,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始终是兴凯湖冬捕的焦点之一,那便是兴凯湖大白鱼。

大白鱼天下鲜

兴凯湖冬捕,兴凯湖大白鱼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它身份尊贵,曾是历朝历代的皇家“贡品”。在唐代,兴凯湖被称为湄沱湖,兴凯湖大白鱼便享有“湄沱之鲫”的美誉,与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绥芬河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是我国“四大淡水鱼”之一,堪称鱼中贵族。

兴凯湖大白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只适宜在无污染的优质水质中生长。越冬前,它们会储备充足的能量,使得冬捕时的大白鱼脂肥味美,肉质瓷实弹牙,口感绝佳。

在零下20摄氏度的兴凯湖面上,多口千人大锅架起,锅底火焰熊熊,将湖水烧得翻滚跳跃。新鲜捕捞的湖鱼被投入锅中炖煮,瞬间激起串串水花。随着炖煮的进行,浓郁的鱼香弥漫在整个湖面,连空气都仿佛变得鲜香无比。

舀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夹起一块鱼肉放入口中,鲜嫩的肉质仿佛在舌尖上舞动,轻轻一抿便化在口中,没有丝毫的鱼腥味,只留下纯粹的鲜美和爽滑。每一口鱼肉都饱含着鱼汤的鲜香,味道浓郁醇厚,从舌尖一直暖到心底,驱散了身上的寒意,带来从内到外的舒适与满足感。

品尝这大锅炖鱼,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对肃慎渔猎文化的传承与感悟。它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肃慎人一同分享这份美食,感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智慧。

兴凯湖大白鱼不仅是兴凯湖的一张美食名片,更是这片土地深厚文化的承载者。而这背后,是源远流长的肃慎渔猎文化,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线,贯穿了兴凯湖的千年历史,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肃慎渔猎文化

兴凯湖肃慎渔猎文化是中国古代渔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早在6800多年前,肃慎人就生活在兴凯湖畔,以渔猎为生。他们在大、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上留下了丰富的渔猎文化遗址,如新开流遗址,这是迄今为止黑龙江省发掘出土最早、出土文物最多最全面系统反映古代肃慎人渔猎文化的遗址。

肃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与周边民族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渔猎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丰富,成为黑龙江渔猎文化的脉络源头。

肃慎人发明和使用了各种独特的渔猎工具,如鱼镖、鱼卡、鱼叉、投枪头等,还会制作陶网坠用于渔网,骨穿针用于缝合兽皮等。在捕鱼方面,除了使用渔网和鱼叉等常规工具外,还掌握了在冰上捕鱼的技术,会在冬季凿冰捕鱼。在狩猎方面,他们善于制作和使用弓箭、石镞等工具,能够猎取鹿、狍子、野猪等各种野生动物。

肃慎人的渔猎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他们在山林中打猎,获取兽皮和肉类等资源;冬季,当兴凯湖结冰后,他们便在冰面上进行捕鱼活动。这种季节性的渔猎活动使得肃慎人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适应环境变化。他们还会将捕获的鱼和猎物进行储存,以备不时之需,如在新开流遗址中发现的鱼窖,就是他们储存鲜鱼的地方。

肃慎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其中,海东青作为肃慎族的最高图腾,有着极其深刻的象征意义。海东青,一种体形矫健、勇猛无比的猎鹰,在肃慎人的心中,它代表着勇敢、力量和智慧。传说中,海东青是天神的使者,它能穿越狂风暴雨,翱翔于九天之上,为肃慎人带来好运和福祉。在古代战争中,海东青的形象激励着肃慎人奋勇杀敌,守护家园,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和象征。

在新开流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鱼鳞、网状纹等,这些纹饰不仅是装饰,更反映了肃慎人的渔猎生活。他们独特的丧葬习俗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是肃慎渔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肃慎文化与现代密山社会深度融合。在密山的新开流遗址博物馆,游人们可以亲身感受肃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进一步了解密山的古老文化。

在鸡西密山的文化旅游产业中,肃慎渔猎文化更是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了数万名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如今,兴凯湖依然静静流淌,它见证了肃慎渔猎文化的变迁,也承载着现代密山社会的发展与希望。肃慎渔猎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渔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密山人民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