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饭桌上妻子的一番话,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她眉飞色舞地说,在街道上瞧见一匹高大俊朗的大青马,养马人就住在场部附近的平房区,还兴致勃勃地计划着饭后去养马人家中一探究竟。孩子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满是期待,我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喜勾动了心弦。
饭后,一家人迫不及待地骑车前往养马人的家。门口的马棚里面静静伫立着三匹高头大马。一匹大青马气宇轩昂,宛如青黛色的山峦,散发着沉稳的气息;两匹大红马则似燃烧的火焰,周身洋溢着热烈与奔放,每一匹都威武帅气,令人心生赞叹。
养马人热情地迎了出来,脸上带着质朴的笑容,如春日暖阳般和煦。他耐心地给我们讲述自家养马的点滴,鼓励我们大胆触摸,笑着说这些马温顺听话,从不伤人。妻子和儿子兴奋地靠近大青马,伸出手轻轻抚摸,大青马也亲昵地把脸凑过来,像是在回应他们的喜爱,这幅温馨的画面,定格在了这个美好的午后。
养马人虽已69岁高龄,可看上去不过50多岁,岁月似乎格外眷顾他。他说,每日遛马喂马,生活充实忙碌,身体也因此一直硬朗。每至兴凯镇东大岭上的映山红盛开之际,他便带着大青马去给游人骑乘,靠着这份营生,日子过得平淡且幸福。他还兴致勃勃地提及兴凯湖旅游季时,马儿深受游客喜爱的场景,末了,热情邀约我们等映山红开时,一定要去山上找他,体验骑马的乐趣。
看着眼前的大青马,我的思绪飘回到遥远的小时候。姥爷常给我讲他养马的故事,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此刻如潮水般涌来。姥爷年轻时爱喝酒,每次喝多了,便悠然躺在马车上,任由马儿载着他回家。最远的一次,酒后在30多公里的盘山路,马儿竟也稳稳地将他带回。姥爷讲述时脸上的骄傲,至今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
妻子好奇地询问养马人如何辨别千里马,我忍不住插话,说起姥爷传授的经验:先看马的牙齿判断年龄,再瞧体型是否匀称,蹄子和四肢是否健壮,以此断定马的耐力。养马人投来赞许的目光,那一刻,仿佛姥爷的身影在我身上重现。我们还聊起“马不吃夜草不肥”,以及马儿夜晚站着睡觉的习性,话题如潺潺溪流,源源不断。
我们站在马旁,一边看着大青马吃食,一边闲聊。大青马时不时抬头,像是在倾听我们的对话,又似在向我们点头示意。如今,养马的人愈发少见,养马人说整个兴凯镇也就他们两家。他养马已有10多年,只因心底那份纯粹的喜爱,便决定一直养下去。这份坚守,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显得愈发珍贵。
思绪又飘回到儿子小时候,我给他讲过黑马白马的故事。两匹马一同长大,白马奔赴战场成为英雄,黑马在家默默劳作。白马负伤归来,主人因它无法再劳作而区别对待,黑马见状绝食抗议,最终主人一视同仁。在黑马的陪伴与鼓励下,白马伤愈,它们一起在大草原上自由驰骋。这个故事,恰似眼前养马人与马的情谊,马儿通人性,对人饱含深情。
与大青马的邂逅,不仅让我们见识了大青马的英姿,更让我们感受到人与马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份温暖与感动,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在心底悄然盛开,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