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序悄然滑入腊月,年节的氛围日益浓厚,我们一行四人结伴而行,驾车前往黄冈团风县程德岗村,目的地直指那颇受好评的小琪农家。小琪农家,这个由八五后青年小琪亲手打造的田园品牌,凭借其在抖音平台上分享的纯真质朴的农家日常,迅速走红,成为了鄂东地区一处备受追捧的网红地标,吸引着武汉、黄石、黄冈等周边城市居民的浓厚兴趣与探访脚步。
小琪,作为农家创业者,她以其独到的视角,在抖音平台上记录并分享着农家生活的细腻点滴。她的视频不仅捕捉了农家的自然美景,更展现了那些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逐渐被遗忘的传统技艺与习俗。正是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让她在抖音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当地的一颗璀璨新星。
在机械化的浪潮之下,传统的“揣糍粑”技艺似乎已被机器生产的糍粑所取代。尽管机器生产的糍粑效率高、省时省力,但其口感却远不及手工揣制的糍粑那般独特——稍加烹煮便易松散,缺乏应有的嚼劲。然而,随着寒冬的降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些手工揣制的糍粑,它们不仅经得起烹煮的考验,更在口感上显得更为紧实而有嚼劲。
“揣糍粑”不仅是鄂东地区的一项传统技艺,更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种民俗活动。小琪农家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推出了让人心生乡愁的体验项目。她的这一创意一经抖音传播,便迅速引起了周边民众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而我们,也正是受到了她在抖音上分享的“揣糍粑”活动的吸引,加之春节的临近,决定亲自前往小琪农家,亲身体验一番这份传统技艺的魅力。
鄂东揣糍粑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楚国的忠臣伍子胥为报父仇而投奔吴国,并助吴王阖闾稳固了王位。后来,伍子胥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并将大量糯米蒸熟后压制成砖块形状,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起来以备荒年。伍子胥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趁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末寒冬,城内民众断粮断炊,饿死无数。在此危急关头,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墙挖地,发现城基竟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人们将这些糯米砖石撬起、敲碎,重新蒸煮后分食。为了纪念伍子胥的远见卓识和对民众的恩德,后来楚天一带的人们每到年末丰收之时,便用糯米制作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时至今日,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春节前必做的美食之一,寓意着丰收、欢乐与团圆。
糍粑,这道以糯米为主料的美食,需先经清水浸润,再置于蒸笼中蒸至软糯,随后迅速移至石臼中舂捣至细腻柔韧,趁热塑形为圆润扁平的饼状,成就其独特的扁圆形貌。
鄂东揣糍粑的独特之处,在于这个“揣”(chuāi)字。之所以称其为特点,是因为“揣”在这里用作动词,且揣糍粑还需要一种特有的工具,揣粑棍。揣粑棍,即专门用来揣制糍粑的木棍,呈棒锤状,一头粗一头细。细的一端供揣糍粑的人手握,粗的一端则用于揣制糍粑。这种粑棍多采用多年生的柏木制成。此外,揣糍粑还需借助一些简单的辅助工具,如石臼或专门用于揣糍粑的木桶。石臼较为沉重,埋入地下,揣糍粑时无需人按住便可放手操作;而木桶则因重量较轻,一般需要两人按住才能完成揣制过程。
制作糍粑的首要步骤是浸泡糯米,鄂东人家多选用自家种植的糯米,经仔细淘洗后,浸泡约三日,使糯米充分吸水膨胀。适度的浸泡时间对糍粑的品质与口感至关重要,恰当的浸泡能让糍粑糯性十足,口感细腻且富有嚼劲。
接下来,蒸糯米是揣糍粑中的关键环节。将沥干水分的糯米倾入木甑,历经约一个小时的蒸煮,直至满室飘香。揭开甑盖,热腾腾的蒸汽携带着糯米饭的馥郁香气扑面而来,晶莹剔透的饭粒令人垂涎欲滴,引得孩童们蠢蠢欲动。
蒸熟的糯米随即被倾倒入洁净的石臼,几位壮汉早已蓄势待发,三五成组,轮流上阵,手持杯口粗的粑棍奋力捣搅。捣制时需全力以赴,趁热快速操作,同时掌握好节奏,一上一下,交错用力,边揣边翻动,还需不时相互搓刮粑棍上的米浆,以防粘连。一番劳作下来,揣臼人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此时,另一组汉子便会接力上阵。
揣糍粑这项活计既考验技巧又需充沛体力,粑棍起落间,糯米粒逐渐减少,直至化为一体。石臼内,粑棍起落有序,男人们脱下外套,身着单衣,奋力揣捣,口中“嘿呦、嘿呦”的号子声此起彼伏,节奏鲜明,动作刚劲有力,场面蔚为壮观,展现了男性力量与美的完美融合。
随着糍粑粘性渐增,粑棍难以抽出,此时,旁侧的女子会适时用湿毛巾擦拭石臼与粑棍。面对面的两人开始交替绞动粑棍,以防糍粑粘连。一番激战后,男人们挥汗如雨,当糍粑被揉揣成洁白柔软的团状时,众人合力将捣好的糍粑撑起,一同将其提起放置于铺满石膏粉的簸箕中。女人们则轻柔地将揣好的糍粑团按压摊平,使其呈圆形饼状,一块完美的糍粑便宣告完成。
用于揣糍粑的石臼亦有讲究,每揣完一甑糍粑后,需仔细清理,再次使用前还需用热毛巾预热,以防糯米饭粘连,影响糍粑质量。
上好的糍粑宛如艺术品,晶莹剔透,宛若白玉盘,美不胜收。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用红色点缀糍粑,或书写吉祥话语,增添节日氛围。放置两三天后,糍粑变硬,再切成条块,浸泡于水中,以备随时食用或作为礼品赠送。
揣糍粑还伴随着隆重的仪式,初成的糍粑被称为热糍粑或活糍粑,鄂东地区通常会将第一甑糍粑供众人品尝。主人会提前备好熟糯米粉和红糖,从糍粑中揪下一块,裹上糯米粉,包上红糖,香甜可口。次日,压平的糍粑稍凉后,小圆粑继续晾干,大粑则被切成长条卷入箩筐。待糍粑彻底干透后,再分割切块,用于正月馈赠亲友,寓意好运连连、幸福长久;其余部分则切成小条浸泡于缸中保存,以延长其保质期。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山村青壮年纷纷离乡进城,曾经不可或缺的揣糍粑活动几近消失,如今人们食用的糍粑多由机器制作,却少了手工揣制的嚼劲与风味。正因为如此,为了找回昔日揣糍粑的感觉,我们提前三日与小琪微信沟通,请求她做好糯米浸泡等准备工作。抵达小琪农家时,一切已就绪。我们跟随小琪,全程参与揣糍粑的制作,从浸泡、蒸煮到揣制,每一步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传统手艺的魅力。
糍粑食用方式多样,可煮可炸可烤,口味各异,食用便捷。除了鸡汤加入糍粑,还可用米酒煮或烤制后蘸蛋液煎制,软糯清香。记得儿时,除夕之夜守岁时,烤制的新鲜糍粑外焦里嫩,蘸上白糖食用,美味无比,至今难以忘怀。而我们这些孩子,最爱偷拿小块糍粑在火盆或锅灶边烤制,焦黄的外壳下包裹着软糯的内心,那滋味,至今令人回味。对于我们这代农村孩子而言,烤糍粑无疑是填补童年记忆的美好回忆。因糍粑在家乡春节中的重要地位,至今仍被视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小琪农家,我们不仅体验了揣糍粑的乐趣,更感受到了久违的年味与乡愁。这里不仅是一个农家,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小琪农家的成功,不仅源于其网红身份,更在于对传统手艺的尊重与传承,以及对乡愁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腊月时节,小琪农家的揣糍粑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寄托。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那份遗失已久的温暖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