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搪瓷杯,尤其是承载着岁月沧桑与时空穿越记忆的搪瓷杯,或许在外人眼里,因漆面斑驳、锈迹点点,不过是一件废弃之物。然而,在我家洗面台上静静伫立的,正是这样一只军绿色的搪瓷杯,它穿越了岁月的长河,历经居所更迭,却始终不离不弃,伴我左右。任凭市面上杯盏如何奢华多姿,都无法撼动它在我家中的独特地位。
回溯至1979年11月末,我在湖北黄冈县但店溢流河人民公社武装部接到了那张意义非凡的《入伍通知书》,与此同时,一套草绿色的军装与这只军绿色搪瓷杯也成了我的新伙伴。自那日起,接下来的十五年军旅生涯中,这只搪瓷杯如影随形,伴我历经军事训练的汗水洗礼、野营拉练的艰难险阻、长途奔袭的毅力考验以及千里测绘的壮阔征程,我们的足迹共同覆盖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退役之际,尽管它已满身伤痕,我却视若珍宝,毅然将其带回家中,沿用至今。
每当我不经意间或特意触摸这只搪瓷杯时,往昔与之相伴的点点滴滴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温暖而深刻。
1979年12月2日,正值我身着崭新军装的首日,寒风中,我的内心却洋溢着无尽的温暖。想到即将成为国家的一分子,领取国家的口粮,那份喜悦难以言表。当日,我们肩扛背包,右斜挎着绿色的挂包,而那只搪瓷杯则悬挂其上,显得格外醒目。二百余名新兵在黄冈县淋山河镇的宽阔操场上集结,接兵的教导员在台上发表了一番鼓舞人心的讲话,至今仍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畔:“同志们,从今天起,你们将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转变为一名真正的军人,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从此,你们将在部队中磨砺自己,肩负起扛枪打仗、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那年,我们的国家刚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这番话瞬间点燃了我心中的热血与激情。教导员的话语持续了约莫十分钟,随后,我们便分乘解放牌军车踏上征程。由于是初次远行,对路线一无所知,只觉兵车在路上持续行进,我们则在这轻微的摇晃中渐渐陷入梦乡,途中似乎还享用了一顿面包。
大约傍晚七时,我们抵达了部队驻地——位于湖北孝感的花园松林岗,隶属于武汉军区防化团。从军车上下来,四周一片漆黑,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我们还来不及放下行囊,就被连长领到了食堂,后来才得知那其实是一个旧礼堂。在我们抵达之前,老兵们已经准备好了几大锅面条,走近一看,面条显得干瘪,略带煳味,没有任何配菜。由于当时我们尚未配备碗筷,便用刚刚发放的搪瓷杯当作碗,牙刷则充当筷子,每人盛满了一个搪瓷杯的面条。就这样,这只搪瓷杯,成为我们初入军营时的“餐杯”,见证了我们在部队的第一天。
此后,搪瓷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训练与学习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成为不可或缺的伙伴。清晨出操归来,洗漱间内,战士们围坐一圈,搪瓷杯化身为我们的“牙杯”,见证着清晨的清新与活力;练兵场上,汗水如雨,战友们摸爬滚打,此时,搪瓷杯又变身为我们的“水杯”,滋润着干渴的喉咙,补充着流失的水分;野外求生时,它更是化身为“饭杯”,在没有炊具的艰苦环境下,为我们烹饪出简单却珍贵的餐食;每逢八一、元旦、除夕等重要节日,连队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几瓶啤酒,搪瓷杯又摇身一变,成为我们的“酒杯”,在震天的“干杯”声中,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让节日的氛围更加热烈;而它偶尔发出的声响,也仿佛是一种独特的“乐器杯”,为我们的庆祝增添了几分趣味。
战友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自带着家乡的茶文化。云南的普洱、安徽的“祁红”、湖南的“黑茶”、河南信阳的“毛尖”……每当春节的茶话会上,我们围坐在大圆桌旁,手捧搪瓷杯,品尝着点心,也品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茶香。连队指导员讲述着春节趣事、部队新闻与红军传统,此时的搪瓷杯,又化作了连接彼此情感的“茶杯”,让这份情谊更加深厚。
记得新兵下连队的第一个春节,我在午夜的寒风中坚守流动哨位。寒风刺骨,双腿仿佛浸泡在冰水中。就在这时,团长一行三人前来查岗。问过口令后,团长关切地询问了我的值守情况。得知我是新战士后,他特地回到集体宿舍,从摆放牙具的条桌上找到了我的搪瓷杯,倒了杯开水递给我,轻声说:“喝点开水,暖暖身子。”接过那温热的搪瓷杯,一股暖流瞬间涌上心头,那一刻,搪瓷杯不仅是一杯热水,更是一只充满温情的“温暖杯”,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部队大家庭的温暖与关怀。
1982年11月,部队开展了一场从湖北至河南的长途拉练,我们一路上演练着战斗与隐蔽的技巧。行进途中,我们时而搭乘火车,时而换乘汽车,时而徒步前行,不断变换着行进方式。这一路上,我们边走边练,时而热汗涔涔,时而寒风刺骨,身心经历着极大的考验。
当拉练进入第三天,即将到达目的地时,我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头痛发热。卫生员迅速用体温计为我量了体温,结果显示我高烧39度。指导员见状,立刻采取行动,他从附近的老乡家中借来了生姜和红糖,又从野地里采摘了几根野葱。随后,他利用我的搪瓷杯,在河边舀了大半杯清水,加入姜、糖和葱,在野外临时搭建起一个小土灶,点燃柴火,细心地熬煮起来。大约一个小时后,一碗热腾腾的姜汤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指导员嘱咐我趁热喝下,并盖好被子休息。睡到半夜,我惊觉自己出了一身大汗,身体也随之轻松了许多。次日清晨,我仿佛完全恢复了体力,再次投入了紧张的训练之中。这一次,搪瓷杯化身为治病的“温情牌药杯”,为我带来了温暖与康复。
后来,因工作需要,我从防化部队调往测绘部队,开始了随外业队绘制地图的生涯。我携带着这只搪瓷杯,翻越神农顶,渡过万泉河,穿越五指山,测量张家界,丈量着祖国南疆的每一寸土地。这只小小的搪瓷杯,几乎从不离身,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它盛满了无数的军旅故事,也饱含了深厚的战友情谊,见证了我与战友们共同走过的风雨岁月。
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如同一段丰富多彩的篇章,其中充满了许多类似“搪瓷杯”般的故事,值得细细品味,引人深思,令人感慨万千。将这些往事与共同经历过的战友分享,往往能引起共鸣,激发无限回忆。然而,若将这些故事讲给当下的年轻人听,或许有人会觉得它们滑稽可笑,认为这些琐碎并不值得一提。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碎”,支撑着我们坚守岗位,保障着我们能够正常进行艰苦的训练,激励着我们满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
小小的搪瓷杯,不仅承载着我们对军营的深刻记忆,更凝聚着战友之间深厚的手足情谊,这份情谊至今仍然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虽然离开军营已三十余年,但每当我凝视着这只装满军旅回忆的搪瓷杯,无数往事便涌上心头。特别是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或是国家举行重大军事庆典之时,我的心中都会涌起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因为我曾是一名军人,曾是那钢铁长城中的一砖一瓦。
尽管绿色的背影已渐行渐远,但军人的情怀却永远镌刻在心间。那面鲜红的“八一”军旗,永远在我心中高高飘扬。搪瓷杯虽然外表斑驳,甚至生出了锈迹,在他人眼中或许不值一提,但在我心中,它却是无价之宝,值得我永远珍藏,铭记那段难忘的军旅岁月。
2018年2月1日(星期四) 昙华林陋室
2025年1月19日(星期日)修订于昙华林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