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温馨时刻,当万家灯火渐渐亮起,映照出一张张团圆的脸庞,有那么两份独特的春节记忆,穿越了时光的长廊,交织在同一片天空下。这是一段关于传承与变迁的故事,讲述着两代军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各自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家国情怀,品味着属于他们的春节记忆。
父亲,战火中的年
一盆烈焰熊熊的炭火在屋中燃烧,一张小巧的方桌上摆满了瓜子、花生及各式果品等美味零食,一家老小其乐融融地围坐在火盆旁。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父亲,在除夕晚宴的几分酒意催化下,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往昔岁月。这似乎已成为我们家大年三十不可或缺的传统,因为唯有这一天,全家人方能欢聚一堂。然而,在这份团聚的温馨中,曾有一段长达八年的时光,因我投身军旅,远在他乡,父亲的讲述里似乎也少了那份往昔的激情与生动。
在父亲所讲述的众多故事中,最为触动我的,莫过于他十五岁那年毅然决然加入刘邓大军,参与挺进大别山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尤其是他提及参战部队在春节期间度过的艰难岁月,那份深沉的辛酸与不易,让人不禁心生怜悯与敬仰。
父亲深情回忆,1948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12万勇士,毅然千里跃进大别山,成功插入国民党腹地,精准执行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同年深秋,当他们抵达位于大别山南麓的黄冈上巴河镇(今属团风),在周边地区开展军事行动时,年仅十五岁的父亲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这支英勇的队伍。
在那段岁月里,父亲说,大别山区的艰苦环境给部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山高路险,道路狭窄,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无法通行,极大地限制了部队的行军和作战。由于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大别山本就经济落后,加之连年战乱,百姓生活极度困难,难以提供足够的粮食补给。部队常常只能以清水煮野菜、树叶乃至树皮为食,甚至丢弃了大量笨重的武器和装备,火力大减。同时,冬衣、药品等物资也极度缺乏。
更严峻的是,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对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进行围剿,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企图将解放军困死在这片山区。部队在高强度的作战中极度疲劳,伤亡惨重。加之大多数战士来自北方,对南方的水土不服,许多人患上疾病,导致非战斗减员严重。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刘邓大军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圆满完成了战略任务。
1948年的春节,尽管部队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战士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精神。在那时,部队遵照战斗部署,散落在大别山的四面八方。每个连队都积极响应刘邓首长的号召,自力更生准备起过年的东西。说是准备年货,其实就是漫山遍野地挖野菜,摘些能入口的树叶,以此来增添一丝节日的气息。
当地的乡亲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一回,有个村子心疼部队,硬是把一口山塘的水给放干了,好让战士们下去捞几条鱼打打牙祭。可这事儿传到邓小平同志耳朵里,他老人家立刻就板起了脸,严词批评了这种做法,还一再强调:“吃鱼得给钱,还得帮着乡亲们把水塘重新灌满。”乡亲们一看,这部队纪律严明,真是没得说。大伙儿都对部队竖起了大拇指,纷纷主动给部队送这送那,能帮一把是一把。部队呢,也时刻不忘维护军民鱼水情,两边一块儿,简简单单却过得热热闹闹,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春节。
这个在战火纷飞中度过的春节,给父亲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对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即便后来转业回到银行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每逢春节,无论是在单位组织庆祝活动,还是在家中筹备节日,父亲始终保持着朴素与节俭的习惯,从不铺张浪费。
他常说,那段在刘邓大军中的岁月,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部队和百姓之间那份深厚的鱼水情,以及战士们乐观坚韧的精神,都给了他无尽的鼓舞和力量。因此,无论生活条件如何改善,他都时刻铭记着那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单位,他倡导简约而不简单的庆祝方式,鼓励同事们以更加务实和有意义的方式度过春节。而在家中,他也总是亲自参与筹备,从采购年货到布置家居,都力求简约而温馨。他相信,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心灵的满足与和谐。
父亲的这种节俭与朴素的精神,不仅影响了我们整个家庭,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珍惜与感恩的真谛。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想起父亲那段战火中的春节记忆,以及他带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和平中的年
身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和平时期的军人,我虽未亲历战火硝烟,但身着戎装、肩扛重任的我深知,在这样一个举国同庆的春节时节,我们所承载的使命与责任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艰巨而神圣。我所在的部队,作为军区的战备值班部队,每逢佳节,非但不能稍有懈怠,反而要更加紧绷神经,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那是我当兵生涯中的第二个春节,我的连队有幸承担了这一年的战备值班任务。大年三十的夜晚,连队里虽然条件简陋,但节日的氛围却并未因此减淡。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中包着饺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家的思念和对新年的憧憬。然而,就在我们沉浸在这难得的温馨时光中时,一阵急促而响亮的紧急集合哨音突然划破夜空,如同惊雷一般震撼着每位战友的心灵。
全连官兵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迅速行动起来,背上背包,拿起武器装备,以最快的速度冲向操场。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肃穆的气息。营长站在操场中央,他的目光如炬,声音坚定而有力:“今晚的紧急拉动,是对我们战备意识的检验,看看大家精神是否松懈,是否能在关键时刻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营长的话语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让我们瞬间清醒地意识到,身为军人,我们的职责与使命远重于个人的情感与需求。
随后,营长、教导员率领我们三个连队一起徒步行进。此刻,天空中正悠然地飘洒着洁白的雪花,将大地装扮成一片银装素裹的仙境。在这如梦似幻却又带着几分凛冽寒意的景象中,我们踏上了蜿蜒曲折的山岭与田埂交织的行军之路,每一步都深深地烙印在这片被雪覆盖的大地上。
行进间,风雪交织,不断地轻拂过我们的面庞,似乎是在无声地检验着我们的意志与决心。这样的行军,不仅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一场智慧与技能的磨砺。行进过程中,我们不断地练习着与实战紧密相连的战术动作,每一个转身、每一次隐蔽、每一轮火力掩护,都力求精准到位,仿佛真正的战场就在眼前。
更令人紧张而兴奋的是,途中,营长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模拟“敌情”。这些突如其来的“挑战”,有的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的行进路线上;有的则如同狂风骤雨,猛然间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节奏。每一次“敌情”的出现,都考验着我们的判断力,如何在茫茫雪原中迅速识别真伪信息;同时也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能力,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最有效的应对策略。
面对这些精心设计的“考验”,我们没有退缩,反而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斗志与团结。在连长的引导下,我们迅速分析、果断决策,以班排为单位,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每一次成功地化解“危机”,都让我们之间的默契与合作更加深厚,也让我们的战术素养在实战模拟中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就这样,我们冒雪行军二十多公里。雪花一直在空中飞舞,但我们的心中却燃烧着熊熊的火焰,那是对胜利的渴望,对自我超越的坚定信念。我们背着沉重的装备,在夜色中坚定地前行。汗水浸湿了衣背,疲惫侵袭着身体,但我们的眼神却愈发坚定。因为我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演练,更是对我们实战能力的全面考验。在行军过程中,我们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顽强的毅力,成功应对了一个又一个突发情况。
当我们终于完成任务,返回营地时,已经是午夜时分。新年的钟声在远处悠扬地敲响,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这片我们守护的土地。那一刻,我们停下脚步,仰望漫天烟花,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与感动。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军人的坚守与奉献,才有了这万家灯火的团圆与安宁。
“一家不圆万家圆,万家圆时心方安。”这句话,如同镌刻在心碑上的铭文,于那一刻深深嵌入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那年春节的战备值班经历成为我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页。
回望十多年的军旅历程,我曾连续八个年头,因部队有任务而缺席了与家人的温馨团聚,错过了那些本该充满欢声笑语、温馨满溢的节日时光。这八年,每当万家灯火通明,欢声笑语洋溢在每个角落之时,我却身处异乡,守护着国家的安宁与人民的祥和。内心深处,虽有一丝难以言喻的酸楚与遗憾,但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深知,正是有了我们这群身着戎装、肩扛重任的守护者,在无数个夜晚的默默坚守,才换来了万千家庭的团圆与安宁,让每一个黎明都充满了希望的光芒。
这份奉献,不仅仅是时间与情感的牺牲,更是对军人这一崇高职业的深刻理解与践行。它让我体会到,军人的荣耀不仅在于战场上的英勇无畏,更在于那份甘愿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私情怀。每一次的选择与坚持,都是对军人使命的忠诚宣誓,是对国家与人民最深情的告白。
因此,当我站在时光的彼岸,回望那些错过的团圆时刻,心中不再满是遗憾,而是被一种深沉的自豪与满足所取代。因为我知道,正是这份奉献与担当,铸就了我作为军人的灵魂,让我在每一次仰望星空时,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安宁——万家圆时,我心亦安。
(原载《湖北日报》客户端和《金融文坛》时代金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