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吟咏寒食节的诗篇琳琅满目,诸如韩翃的《寒食》、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苏轼的《寒食雨二首·其一》、宋之问的《途中寒食》以及窦巩的《襄阳寒食寄宇文籍》等,皆为佳作。然而,在这众多诗篇之中,有一首诗尤为特别,它与寒食节的起源息息相关,深深烙印着古老禁火制度的印记,那便是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相传,这首深沉而悲壮的《血诗》,乃是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以自身鲜血书于一片衣襟之上。在那春秋战国纷扰的年代,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谋夺皇位,设下毒计陷害太子申生,致使申生无奈自尽。申生的胞弟重耳,为避祸端,被迫踏上流亡之路。
流亡途中,重耳历经磨难,饱受屈辱。曾与他并肩出逃的臣子,大多离散而去,唯余寥寥数人忠心不改,誓死相随,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曾有一度,重耳饥饿难耐,数日未进粒米,终至昏厥。介子推见状,毅然决然从自己腿上割下肉来,以火烤熟,喂给重耳食用。如此深情厚谊,天地可鉴。
十九载春秋转瞬即逝,重耳终得回国,登基为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曾与他共患难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遗忘了介子推。有人见状,为介子推抱屈,晋文公方才恍然大悟,心中愧疚难当,立即派人前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
然而,使者数度前往,介子推均拒而不见。晋文公无奈,只得亲自前往。可当他抵达介子推家时,却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已背着老母躲入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之中。晋文公遂命御林军上山搜寻,却一无所获。有人献计,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出一方,介子推定会自行走出。
岂料大火熊熊,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却始终未见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与随从上山查看,只见介子推母子紧抱一棵烧焦的柳树,已然离世。晋文公见状,痛哭流涕,悲痛欲绝。此时,他发现介子推后背堵着一个柳树树洞,洞内似有异物。掏出一看,竟是那片衣襟,上面以鲜血题就一首《血诗》,令人扼腕叹息。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唐代诗人卢象写的一首五言律诗《寒食》,也是其基于这一历史传说创作。诗言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这首《寒食》中,首联以介子推避世却遭山火焚身的悲剧,点明寒食节由来并奠定悲壮基调;颔联借 “四海”“千秋” 从时空角度,强调寒食节对介子推的纪念,突出其独特及人们的敬重,增添其形象的历史与崇高感;颈联直抒对介子推深冤的同情,高度赞扬其高洁品行;尾联先颂介子推精神与天地同在,再绘寒食景象、言怨曲流传,最后评价晋文公,叹其霸业却负忠臣,委婉表达批评。
还有一些诗篇与介子推息息相关,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介子推高尚气节的颂扬,以及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深深感慨。
唐代诗人胡曾《咏史诗·介山》吟道:“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此诗概括了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割股啖君的忠义,以及拒绝封赏、焚身绵山的刚烈气节。末句“禁火悲寒食”点出寒食节起源,赞其精神超越世俗祭祀形式(挂纸钱),凸显介子推的崇高人格。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其《清明》一诗中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其中,“士甘焚死不公侯”一句,直接点出了介子推宁愿被烈火吞噬,也不愿出仕为官、坚守清贫的高洁品格。这与那些向人乞求祭祀剩余食物以炫耀于妾妇的卑劣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宋政治家、词人赵鼎的《寒食书事》则另辟蹊径:“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诗人以寒食节为契机,抒发了个人遭遇、历史感慨与家国情怀。诗中虽未直接言及介子推,但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插柳、禁烟等习俗,以及汉寝唐陵的荒凉与山溪野径的生机之对比,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介子推那忠诚而高洁的品质,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如此寂寞与孤独。
当然,还有众多古代诗人以诗歌为媒,深情颂扬介子推的崇高品格:他忠贞不渝,割股奉君彰显忠诚;淡泊名利,拒禄归隐彰显高洁;悲剧性抗争,焚身守节彰显坚贞。诸如曹臣(明)所作的《介子推》、苏轼(宋)的《和子由寒食》、白居易(唐)的《哀挽诗》,以及佚名(明)的《绵山怨》等诗作,其中不乏语言犀利之句,直指封建君臣关系那残酷无情的本质。
寒食节,亦被雅称为“禁烟节”“冷节”或“百五节”,古时定于清明节前的一两日,后渐与清明节融为一体,故而寒食即清明,清明亦称寒食。此日之俗,禁绝烟火,唯食冷餐,故名“寒食节”。随着岁月的流转,寒食节的风俗日渐丰富,祭扫先人、踏青赏花、荡秋千、踢蹴鞠、玩牵勾、斗彩蛋等活动纷至沓来。寒食之庆,绵延两千余载,曾被誉为民间祭祀之盛事,首屈一指。
追溯至今,寒食节已历经两千多个春秋,穿越各朝各代,虽曾遭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北魏孝文帝等一时禁绝,然其习俗却如野火燎原,屡禁不止,终得传承至今。
寒食节背后,承载着介子推那无私无畏的精神风貌——忠君爱国之志、清正廉洁之德、功成不居之谦,这些美德在当今社会依然熠熠生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