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3
分享

化州春日纪行

农历乙巳年春,我自荆楚大地悠然启程,搭乘飞机,振翅向南翱翔。航线如尺,精准丈量着广袤的山河大地,窗外景致如画卷铺展,白云悠悠,依次变换着风貌:先是跨越浩渺的江汉平原,继而翻越巍峨的衡山之巅,轻盈掠过桂林的奇山秀水,随后五岭的苍翠青黛渐渐淡出视野,转而化作鉴江那潺潺流动的碧波。此番远行千里,赴一场心灵之约,怀揣着对岭西南文化深沉的敬意,来到茂名化州,悟孔庙古韵,瞻风铃烂漫,闻古寺禅音,叩问那源远流长的文脉渊源。

悟孔庙古韵

在细雨蒙蒙之中,我的老战友许亚旺先生引领我来到了化州孔庙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庄严而古朴的棂星门。这座门造型古朴,庄重典雅,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孔庙。棂星门在古代象征着天门,只有德行高尚之人方能通过。站在门前,我不禁心生敬畏之情,脑海中浮现出古人笔下 “棂星高阁壮儒宫,泮水桥横气象雄” 的诗句,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学子们怀着崇敬之心踏入此地的情景。

穿过棂星门,便是泮池。泮池呈半月形,池上横跨着一座精致的石桥。池中清水悠悠,倒映着周围的建筑,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在古代,泮池有着特殊的意义,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此行 “入泮” 之礼,寓意着开启智慧之门。我漫步在石桥上,想象着当年那些学子们身着儒服,庄重地举行仪式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也越发理解 “泮池新雨绿生波,桥畔垂杨系玉珂” 所描绘的意境。

戟门之上,铜钉斑驳,宛如历史书页的沧桑印记,虽历经风雨,列戟虽已朽败,但仍不失其“礼乐征伐”的庄严与凛然。步入大成殿的那一刻,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殿堂的正中央,孔子的塑像巍然矗立,面容慈祥而目光深邃,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静静地凝视着世间的沧桑变迁。塑像两侧,颜回、曾参、孔伋、孟轲等“四配”的塑像依次排列,他们各自的神态栩栩如生,或沉思、或微笑,无不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睿智与谦逊。殿内墙壁上,一幅幅精美的壁画映入眼帘,它们以细腻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生动地描绘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和儒家经典故事。这些壁画线条流畅,构图巧妙,不仅展现了孔子一生的光辉历程,更深刻地揭示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

我静静地伫立在殿内,耳畔回响着导游对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深情讲解,心中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敬仰之情愈发深厚。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不禁心潮澎湃,低声吟诵起那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这短短数语,不仅是对孔子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更是对儒家文化绵延不绝、影响深远的最好诠释。东庑碑林,无疑是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秘境。

漫步其间,指尖轻触米芾飞白书法的飘逸灵动,感受着黄庭坚欹侧笔锋的峻拔不羁,不经意间,一抹残碑斜倚墙角,苔藓斑驳间,“海滨邹鲁”四字若隐若现,仿佛在低语宋元符年间,化州士子们虽身处偏远的“南蛮”之地,却矢志不渝地传承着文化的火种,弦诵之声穿越历史的长廊,至今回响不绝。

步入尊经阁,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古本经折在昏黄的灯光下更显古朴。翻开一卷《论语集注》,页脚竟蜷缩着半枚朱砂批注,那是哪位寒窗苦读的秀才,在某个寂静的夜晚,留下的思绪与温度,让人不禁感慨万千,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当暮色悄然浸染棂星门,恰逢蒙童散学归来。垂髫小儿蹦跳着跨过泮池石桥,书包上挂着的孔子挂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白发苍苍的翁媪在月洞门前,耐心地教孙辈描红“仁”字,一撇一捺,都落在了晚霞映照下的琉璃瓦当上,熠熠生辉。

这一刻,我恍然大悟,这座岭南孔庙最动人的地方,不在于其规制宏大堪比曲阜,而在于那文脉已深深融入市井炊烟之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看那晨昏定省的香火,正是文明基因在尘世中的生动显影。

归途穿行于化州城之间,我手中把玩着在庙前请来的竹简书签,月光如水,轻轻流过“有教无类”的刻痕,心中忽觉这四字真言,早已随着南迁士族的脚步,在瘴雨蛮烟中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化州孔庙,如同一柄文化的密钥,不仅开启了岭南教化的辉煌篇章。

瞻风铃烂漫

从吴川机场驶向化州的途中,我的视线不经意被路中间一簇簇灿烂夺目的黄色花朵牢牢牵引。它们以极其艳丽的姿态绽放,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欢迎仪式。我怀着满心的好奇,向前来接机的老战友许亚旺先生打听这些花朵的芳名。他以一种充满地方情调的微笑回应,告知我这些花朵在化州这片土地上极为常见,却一时难以确切地说出它们的名字。这份不经意间邂逅的未知之美,不仅激发了我对这片土地更深的探索兴趣,也让这次旅程平添了几分神秘与期待。

当日黄昏时分,许先生在化州鉴江畔一家洋溢着喜庆氛围的餐厅设宴款待我。趁着饭前那段闲适的等待时光,我独自漫步至鉴江之畔,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鉴江如同一条蜿蜒闪耀的银带,优雅地穿越城市,静静地滋养着这片丰饶的土地。江畔两侧,彩灯交织成一片璀璨的光海,与春风的温柔轻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江畔两边耀眼的金黄色花海,如同两条黄色的飘带,随风摇曳,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据闻,这种花卉在深圳、广州、南宁、佛山等大城市的公园与街道被广泛种植,每逢春季,便成为网红们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点,其美丽与魅力可见一斑。

当我凑近细赏,利用支付宝的扫一扫功能,终于揭晓了这位自然之美的芳名。准确的名称是“黄花风铃木”,也被称为黄钟木、巴西风铃木、黄金风铃木、毛黄钟花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简称为“黄风铃”。每一朵花都仿佛是大自然以其无尽匠心雕琢出的绝世珍宝,精致得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形似小巧精致的风铃,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宛如自然界中最细腻的乐师,演奏着春日里最动人的旋律。

花瓣以一抹明媚的金黄色示人,质地细腻柔滑,仿佛是大自然最柔软的笔触。蒙蒙细雨中,那通透的花瓣在彩灯的映照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被镀上了一层璀璨夺目的金辉,闪烁着温暖而神秘的光芒。花蕊则显得尤为纤细娇嫩,羞涩地隐匿于花朵的深处,宛如一群不愿轻易展露真容的小精灵,低声细语着春天最私密的呢喃与秘密。这样的景致,让人心生敬畏,更添对大自然无限美妙的赞叹。

黄花风铃木原产自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后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化州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开枝散叶。在它的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传说:相传,在古老的部落中,有位善良的少女,她总是热心帮助他人。有一年,部落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们生活困苦。少女心怀悲悯,每日向神明祈祷。她的虔诚终于感动了花神,花神赐予她一粒神奇的种子,并告诉她,只要将种子种下,诚心守护,就能为部落带来生机。少女照做了,种子很快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满是金黄花朵的大树。花朵随风摇曳,发出清脆声响,像是在传递希望的信号。不久后,天降甘霖,部落渡过难关。人们相信,这棵树便是黄花风铃木,它承载着希望与庇佑,从此被视为祥瑞之树。

黄花风铃木的花语是感谢,它以灿烂的金黄,提醒人们珍惜生活中的温暖与美好,铭记他人的善意与帮助。这份独特的寓意,与它的花期相得益彰。黄花风铃木的花期短暂,仅短短十几天,却倾尽所有,将最美的姿态展现给世人。盛开时,毫无保留;凋零时,洒脱干脆。那些飘落的花瓣,纷纷扬扬,像是一场金色的雪,落在鉴河的水面上,随着水流缓缓漂向远方,给河流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浪漫。这短暂而灿烂的生命历程,正是它“感谢”花语的生动诠释,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感恩拥有。

黄花风铃木对土壤要求并不严苛,耐贫瘠,在较为恶劣的土壤条件下也能顽强生长。它还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在化州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里,无需过多人工灌溉和特殊养护,易于栽培和管理,这也是它能在鉴河畔繁茂生长的原因之一。

鉴江畔的黄花风铃木,有的枝干挺拔,独自撑起一片灿烂;有的三两簇拥,相互交织,形成一片金黄的花海。它们的树干并不粗壮,却承载着满树繁花,展现出一种坚韧与温柔并存的力量,恰似黄花风铃木的文化内涵,看似柔弱,实则蕴藏着无尽希望与热情。

花开时节,鉴江畔热闹非凡。老人们坐在河边长椅上,沐浴着阳光,欣赏这满目的金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安详;孩子们在花丛间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和着春风,回荡在河畔。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在花下漫步,留下甜蜜的身影;摄影爱好者们支起三脚架,捕捉着每一个美丽瞬间,试图将这短暂却绚烂的春光永远定格。黄花风铃木不仅是自然美景,更是文化的象征,将人们紧紧相连,共同感受美好。

看着这飘零的花瓣,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感慨。生命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它绽放时的亮度。黄花风铃木用短暂的花期,诠释了生命的热烈与精彩。它不与百花在春光里争奇斗艳,只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独自绚烂。

鉴江见证着黄花风铃木的岁岁枯荣。河水悠悠流淌,诉说着小城的故事,黄花风铃木则年复一年,在江畔如期绽放,成为鉴江最美的陪伴。它们的存在,让鉴江的春天有了独特的韵味,也让每一个来到河畔的人,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生命的美好。

在这喧嚣的尘世中,鉴江畔的黄花风铃木宛如一片宁静的港湾。一位散步的帅小伙告诉我,每当生活的琐碎让人疲惫不堪,就总会来到这里,置身于这片金黄的花海,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自然之美,还能领悟到黄花风铃木背后蕴含的文化深意,让内心充满希望与力量。

风铃声声,花开满畔。黄花风铃木用它的金黄,点亮了鉴江的春天,也点亮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的向往。愿这鉴江畔的风铃花,岁岁年年,永不凋零,继续在春风里奏响生命的赞歌,陪伴着小城的人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春天,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代代传承。

闻古寺禅音

细雨如丝,轻轻绵绵地洒落,冷风带着几分初春的寒意,悠然拂过。正是在这柔和而又略带凉意的天气里,许亚旺先生陪同我来到了风景如画的南山寺。

步入寺院的那一刻,外界的纷扰喧嚣仿佛被无形的界限隔绝,心灵瞬间被一股宁静而慈悲的力量温柔地拥入怀抱。这座被誉为“中国救苦救难第一道场”的古刹,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与深沉的慈爱,更像是一部静默无言的历史长卷,每一砖一瓦、每一草一木,都镌刻着哲思禅理,诉说着无尽的故事与智慧。

化州南山寺,其根源可追溯至盛唐时期,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它见证了无数兴衰更迭,成为了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圣地。岁月悠悠,古老的砖石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每一道纹理都仿佛是大自然与时间的共同镌刻,讲述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在明朝时期,南山寺更是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神宗皇帝慷慨赐金帑,并赠予佛匾,以示对佛教的尊崇与敬仰。而两广总督也亲自题字,对南山寺的庄严神圣给予了高度的赞誉。这些荣耀与辉煌,无疑为南山寺增添了几分神圣与庄严。

然而,近代的动荡与变迁,也让南山寺一度陷入了衰败的境地。但幸运的是,在2005年,这座古老的寺院如同涅槃重生的凤凰,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经过精心的修缮与重建,南山寺再度成为了信众心中的信仰灯塔,吸引着无数人们前来祈福、朝拜,感受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力量。

如今,南山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化州乃至整个粤西南地区的变迁与发展,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人们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信仰的力量。

漫步寺内,明清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古朴典雅。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殿内佛像慈悲祥和,微闭的双目,似在俯瞰世间众生,给予无尽安抚;天王殿中,四大天王威风凛凛,守护着这片净土与人们内心的安宁。

说起南山寺,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化州地区疫病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一位衣衫褴褛却目光慈悲的僧人云游至此,他走进南山寺,闭关七七四十九天。出关后,僧人在寺前设坛,诵经祈福,向空中挥洒药粉。神奇的是,药粉化作甘霖洒落,疫病竟就此消散。百姓们感恩戴德,纷纷前往南山寺供奉香火,相信是寺里的佛法庇佑。从那以后,南山寺便被视作救苦救难之地,慈悲之名远扬。

法事活动,无疑是南山寺最为动人的灵魂所在。清明时节,追思报恩法会如期举行,香烟缭绕、梵音回荡,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信众们虔诚地跪拜、缅怀先辈,孝道在悠扬的佛音中得以传承,仿佛每一缕香烟都承载着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与感恩之情。

放焰口之际,法师们神情肃穆,诵经超度,愿亡灵得以脱离苦海,往生极乐世界。那低沉而有力的诵经声,如同穿越时空的呼唤,引领着亡灵走向光明与安宁。

而传灯法会,则是一场关于希望与智慧的盛宴。盏盏明灯在夜色中闪烁,如同希望的火种,照亮着前行的道路。信众们手持明灯,缓缓传递,那光芒不仅驱散了内心的迷茫与恐惧,更传递着光明与智慧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方向,在迷茫中寻得答案。

南山寺的法事活动,不仅是一场场宗教仪式,更是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在这里,人们得以在佛音的引领下,感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让心灵在宁静与智慧中得以成长与蜕变。

陪同我漫步于南山寺的许先生,以一种充满感慨的语气向我述说着这座古刹所蕴含的慈悲精神。他说道,南山寺的慈悲不仅体现在其宏伟的建筑与悠久的历史之中,更深深植根于它对众生无微不至的关怀里。住持释仁焕大和尚以其高远的智慧与悲悯之心,倡导“随缘捐助”的理念,使得这座寺院成为了无数信众心灵的避风港。

在这里,南山寺不仅免费为前来祈福的信众提供食宿与牌位供奉,更设立了生命关怀园区,这是一片充满温情与尊重的土地。园区内,每一个生命都被赋予了最高的敬意与关爱,无论是病患还是临终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宁。在这里,生命的最后时光不再被恐惧与无助所笼罩,而是充满了尊严与平静,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之间一场温馨而庄重的告别仪式。

无数心怀烦恼与痛苦的信众,纷纷踏上南山寺这片神圣的土地,寻求解脱与慰藉。当他们离去时,内心的阴霾已被佛光温柔地驱散,取而代之的是重拾的生活勇气与坚定信心。南山寺,这座不仅承载着佛教文化精髓的圣地,更是一座心灵的桥梁,它跨越尘世的喧嚣,传递着无尽的爱与希望。

化州南山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袤的慈悲胸怀,犹如一座璀璨的灯塔,在尘世中熠熠生辉,照亮着每一个迷茫的心灵。在这里,信仰的力量生生不息,它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让每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灵魂都能找到归宿与安宁。南山寺,不仅是一座寺院,更是无数人心中的信仰灯塔,永远照亮着心灵的归途。



2025年3月7日 写于广东化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