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响平的头像

陈响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3
分享

穿越时光的荣耀

2024年的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笔者踏上了归乡之旅,回到了黄冈团风那片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土地上。

在细致整理父亲遗物的过程中,一份意外的惊喜悄然浮现——那是父亲20世纪50年代在部队荣获的三等功立功证书,以及他在军校生涯中珍贵的作业本。这些泛黄的纸张,不仅见证了父亲青春岁月中的辉煌与汗水,更承载了那个时代军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让人不禁感慨万千,心生敬意。

这是一本承载着七十多年岁月风霜的三等功立功证书,以及数本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代数作业本,它们共同见证了时间的流转与荣耀的积淀。这些珍贵的物品源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航空预科总队五大队二十四中队十班,一个充满历史与荣耀的集体。而作业本的主人,正是我的父亲——陈汉文先生,他的名字与这些物件紧密相连,成为那段光辉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

凝视着这份跨越时空的三等功立功证书与作业本上那缜密无遗的代数计算步骤,每一笔一划都显得那么工整有力,宛如父亲陈汉文先生严谨态度的缩影。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红色对号如同璀璨星辰,评分栏里无一例外地镌刻着满分的荣耀,它们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更是父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神的生动诠释。

此刻,我仿佛能穿越时空的壁垒,目睹那位不善言笑却行动胜于雄辩的父亲,他以无声的教诲,将这份对工作的极致追求深深烙印在我心中。父亲的身影,在我心中愈发高大,他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传递着无论身处何职,都应秉持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态度。这份传承,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提醒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要像他那样,“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份工作,每一个挑战。

父亲诞生于20世纪三十年代的风雨飘摇之中,他的故乡是坐落于大别山南麓的宁静之地——原黄冈县、现团风县的但店镇高家岗村,一个被亲切地称为葫芦地的小山塆。在那个时代,家境贫寒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梦想与未来。作为家中九口人的幼子,父亲自幼便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尽管条件艰苦,父亲仍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了私塾的门槛,那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抹亮色。然而,命运似乎并未过多地眷顾这位勤奋的少年,三年的私塾时光转瞬即逝,留给他的,仅仅是“能认识几个汉字”的微薄收获。但正是这份有限的学识,如同荒漠中的甘泉,滋养了父亲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让他在日后的军旅生涯中,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父亲的形象总是带着一抹淡淡的陌生感,仿佛他是电视剧《人世间》中那位总在远方奔波、身影模糊的父亲。细数过往,从蹒跚学步到青春年华,我与父亲共度的时光,即便是将那些懵懂无知的幼年岁月也一并计入,也仅勉强凑足了三年的光景。那些日子里,父亲的忙碌如同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将我们分隔在生活的两岸。

小时候,父亲的工作如同永不停歇的车轮,让他鲜少有机会踏入家门,即便是偶尔的归来,也是行色匆匆,来不及与我们分享他的世界,更无暇聆听我们的心声。那时的我,对父亲的了解仅限于他归家时带来的那份遥远而陌生的气息。

高中毕业后,我追随父亲的足迹,踏入了军营的大门,这一别,便是十多年的光阴。军旅生涯的磨砺,让我更加懂得了父亲的不易与坚韧,但空间的距离却让我们的相聚变得更加奢侈。转业归来,我置身于繁华的都市,而父亲则选择了回归宁静的乡村,这份地理上的分隔,似乎也在无形中加深了我们之间的隔阂。

在那些年里,书信成了我们沟通的桥梁,字里行间承载着彼此的思念与关怀。每当逢年过节,短暂的相聚时光如同珍贵的宝藏,让我们倍加珍惜。然而,即便如此,那些未能言说的情感与故事,依旧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成为我们父子间独有的默契与遗憾。

或许正是那份血浓于水的羁绊,让我们的父子之情在聚少离多、相处短暂的挑战下非但没有淡漠,反而如同陈年老酒,愈发醇厚。十七岁那年,我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与一丝不安,踏上了前往部队的征途。那年十二月,当冬日的寒风与雪花交织成一幅幅凛冽的画面时,我正式成为军营中的一员。经过一个月的艰苦磨砺,春节悄然而至,而我,却只能独自站在山沟沟的哨位上,望着远方,心中满是对家的无尽思念。

大年三十的夜晚,风雪肆虐,我站在哨位上,脑海中浮现出家中温馨的年味,那一刻,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那是对家的深深眷恋,也是对自我成长的复杂情感。大年初一,我稚嫩地提笔,将这份孤独与思念化作文字,寄给了远方的父亲。

据母亲后来讲述,父亲收到信后,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走进屋后的竹林,一连三天,他都在那里独自流泪。这位经历过解放战争洗礼的硬汉,内心深处藏着对儿子无尽的疼爱与理解。然而,当他提笔回信时,却选择了以更加坚韧的方式表达父爱——他鼓励我,激励我,字里行间没有丝毫的同情与怜悯,只有对儿子未来道路的坚定支持与信任。

我深知,这是父亲特有的一种隐忍之爱,它深沉而内敛,不轻易显露于外,却如同坚实的后盾,默默支撑着我前行的每一步。这份爱,让我在军旅生涯中更加坚韧不拔,也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何种风雨,都能勇往直前,因为我知道,父亲永远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父亲不喝酒时,言辞极少,话语总是那么简洁而深邃,仿佛每一句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智慧。而我,正是通过那些短暂却珍贵的相处时光,一点一滴地拼凑出父亲那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记得有一次,父亲或许是被岁月的故事所触动,又或许是想与我分享那些尘封的记忆,他多饮了几杯佳酿,话匣子也随之悄然开启。在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亲眼见证了父亲年轻时的英勇与无畏。

父亲缓缓道来,那是1948年的秋天,一个决定他命运走向的季节。年仅十五岁的他,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对国家的忠诚,瞒着慈祥的爷爷奶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家乡小镇上巴河的征途,只为那心中燃烧的参军梦。那时的他,身高还未及一杆枪的长度,对于即将面对的未知与挑战,心中或许也充满了忐忑与迷茫。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并未过多地询问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在招兵买马,他只是凭借着一份朴素的爱国情怀和满腔热血,请人代填了报名表,便跟随着部队连夜出发,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后来才得知,自己加入的竟是赫赫有名的刘邓大军,这份意外之喜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由于年龄尚小却机智过人,父亲被赋予了连队通讯员的重任。这是一项既危险又光荣的任务,需要穿梭于烽火连天的战场之上,传递着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信息。在送信的过程中,父亲曾两次遭遇国民党小分队的伏击,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与死亡威胁,他凭借着过人的勇气与智慧,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最终侥幸逃脱并成功完成了任务。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在父亲的讲述中变得生动而具体,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个年少轻狂、英勇无畏的他。那一刻,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那沉默寡言背后的坚韧与担当,也更加珍惜与父亲之间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纽带。

全国解放后,父亲因为在部队表现出色,加上读了几天的私塾,部队将他送到了西北野战军第五航空预科队学习飞行,成为我国首批预科队飞行员。由于父亲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学习中非常刻苦。他当时在预科班学习时所做的算术,与现在的教科书相比,可能就是小学阶段课程。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但对于只读过三年私墪的父亲来说,难度还非常大。但他学习认真,按他自己的说法,每次作业都是按照飞行员操作飞机一样严肃对待,写错一个数字,意味着飞机面临一次风险,甚至会机毁人亡,所以不能有丝毫马虎。

在他的作业本上,每一笔一划都透露出精心雕琢的痕迹:字间距与行间距恰到好处,数字的大小统一且清晰,它们的组合与排列宛如精心布局的艺术品,展现出极高的工整与整洁,几乎不见任何涂改的痕迹,计算结果更是准确无误,彰显了严谨的学习态度。鉴于他如此卓越的学业表现,学校特别授予了他两次三等功的荣誉,以资鼓励。父亲那种认真的学习精神,如同一盏明灯,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对我日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常常会将那本作业本作为榜样,小心翼翼地取出,细细端详,它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精神的传承。这份珍贵的样本,时刻激励着我,无论面对何种任务与挑战,都要像父亲那样,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确保每一件事都能做得尽善尽美。

父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并不仅仅表现在“纸面作业本”上,还表现在他所干的任何工作之中。这种精神,也涵养了他的吃苦耐劳精神,一种韧劲与执着。他曾经回忆说,在部队当兵时经常饿着肚子行军打仗,有时为了躲避敌人围剿,在山林里一待就是两三个月难以见阳光,更不要说洗澡了。逢着能见阳光的时候就坐在太阳光下捉跳蚤、不知名的虫子。几年的部队艰苦经历,给了父亲坚强不屈的意志。

在后来的工作中,无论碰到多大困难、遇到多大疾病从来不叫一声苦。记得1958年发洪水时,父亲带着单位人员在黄州长江的长孙堤守堤,半夜时堤坝出现管涌,父亲带头跳了下去,在水中浸泡了20多个小时,结果犯了胃病。送到医院时要立即手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麻醉药不够,手术时间又长,没等手术做完,父亲就清醒了。即使这样,父亲咬紧牙关,痛得满头大汗,但他没有喊叫一声,直到医生手术做完。我不知道父亲当时是如何度过那刀割针缝的疼痛,那是怎样的一种忍受。父亲这种不怕艰难困苦的隐忍精神,常常激励着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父亲从部队转业后,被分到了家乡一个小镇的人民银行工作,后来改归农业银行办事处。他一直担任着办事处主任,直到离休。后来,我转业回到地方,也进了国有银行工作。

父亲曾深情地向我讲述起他们那个时代的银行风貌,那是一个手工记账的黄金年代。在那时,每一笔储蓄业务的处理都凝聚着银行人的心血与汗水。储户的姓名、存款金额等信息,需由工作人员一笔一划地手工填写,随后盖上庄重的银行公章,作为信用的见证。无论是计息结账,还是银行内部纷繁复杂的对账工作,所有的计算任务均依赖于那把古老的算盘,它咔嚓作响,记录着岁月的流转与经济的脉动。

从收钱、点钱,到一丝不苟地核对储蓄卡与凭条,再到登记存折,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高的细心与耐心。之后,这一切还需经过另一位同事的复核、签字与盖章确认,分户账的登记更是容不得半点差错。这样的工作流程,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考验,更是对责任与担当的深刻诠释。

每当夜幕降临,银行内依旧灯火通明,对账工作往往要持续到深夜,甚至是通宵达旦。即便是小到一两分钱的差异,也足以让整个团队重新拿起算盘,一遍遍地复核,直到确保“账平表对”,方能安心。父亲常说:“唯有账目清晰无误,心中方能安宁。”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的座右铭,更是那个时代银行人共同的精神追求。

而父亲手中那把常用的算盘,见证了无数次的拨弄与磨砺,其上的算珠已被岁月与双手打磨得光滑如镜,闪烁着智慧与勤劳的光芒。每年的12月31日,年终结算日这一天,对于身为办事处主任的父亲而言,更是意义非凡。他总是以超乎寻常的细致与专注投入工作,从未在这一天选择回家,因为他深知,每一笔存单的准确无误,都是对国家财产安全的庄严承诺。

父亲还告诉我:“若有存单出现问题,我们必须逆流而上,从头开始核查、核算,不容丝毫懈怠。那一夜,对银行人来说,无异于守岁之夜,手工算盘声、账本翻动声、报表制作声交织在一起,直至凌晨三四点,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尽管过程繁琐且辛苦,但我们从未有过丝毫的马虎与懈怠,因为我们深知,我们是在为国家理财,这份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全力以赴,不容有失。”

在父亲的银行职业生涯中,他不仅以极致的严谨对待每一笔账目,更以超乎常人的自律要求自己。经他之手审批的数以亿计的贷款,无一笔沦为不良资产,这份卓越的业绩,不仅为他赢得了年复一年的“先进工作者”称号,更让他荣获了“优秀共产党员”的殊荣。这份荣誉背后,是父亲对职责的坚守,对原则的捍卫。

在家族关系中,父亲同样秉持着公正无私的原则。即便是面对至亲,他也从未有过丝毫的偏袒与放纵,拒绝了一切“人情贷”的请求,确保每一笔贷款都基于严格的审核与评估。这样的做法,虽然让一些亲戚感到不解甚至心生怨气,有的甚至因此疏远了关系,但父亲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不为所动。

父亲常常以朴实无华的话语教导我们:“不贪不占,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只有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平和,才能过上真正安心的日子。”这些简单却深刻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当我步入银行工作领域,我时刻铭记着父亲的教诲,沿着他走过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我深知,只有像父亲那样,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态度和无私的精神对待工作,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也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更稳。

2004年8月24日,父亲踏上了他人生最后的旅程,这一别,竟成了永恒,转眼间已跨越了二十载春秋。尽管在父亲的有生之年,我们的相聚总是短暂而珍贵,他的话语也不似涓涓细流般绵长,但那份深植于他骨髓中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那份面对困难从不言败的坚韧精神,以及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高尚品格,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