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青砖陌巷的昙华林,究竟该探寻些什么呢?如今,位于武汉武昌的昙华林两旁,小吃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特色小商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休闲玩乐之处欢声笑语交织回荡,还有那五彩斑斓的假花,引得游客们竞相驻足打卡留念。然而,在这繁华喧闹之中,不少游人却似乎渐渐迷失了来此的初衷,忘却了探寻历史余韵与文化深意的本心。
其实,武昌昙华林,是一处承载着无数故事与记忆的桃源之地。我在此已居住整整二十载,作为武汉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它宛如一部鲜活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名人的传奇,每一处都萦绕着历史的余韵,每一个角落回响着历史名流的声音。每当闲暇时刻,我漫步于昙华林的一千多米长的青砖石板小街,仿若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那些曾在此生活、活动的名人们,隔着悠悠历史长河,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真切地感受着他们的风采与情怀。
在历史的长河中,辛亥革命的烽火曾熊熊燃烧,而石瑛,这位元勋级的革命者、民国时期声名远扬的政治家,宛如一颗璀璨星辰,熠熠生辉。他被世人赞誉为“民国第一清官”,亦有着“湖北怪杰”的别样雅称。他的故居,静静地坐落于昙华林三义村 23 号。这座始建于1928 年的宅邸,彼时石瑛正担任湖北建设厅厅长,它不仅是石瑛生活的温馨港湾,更是一部无声的史书,默默见证着他为守护历史遗迹所倾注的心血与努力。踏入故居的院落,一段明代武昌城墙遗迹静静伫立。当武昌城面临拆毁的命运时,正是石瑛挺身而出,以坚定的决心和果敢的行动,将这段城墙从消逝的边缘拉回,使其得以完好保存,成为岁月长河中珍贵的历史遗存,诉说着往昔的沧桑与辉煌。石瑛的一生,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一生。当他远赴南京担任市长时,面对官场中盘根错节的复杂局势,他毅然决然地宣布了三条施政原则:紧缩开支、廉洁奉公、公正执法。他以雷厉风行之势,对政府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裁减冗员,削减不必要的开支,让政府运作更加高效透明。同时,他毫无惧色,敢于直面权贵与洋商。财政部部长孔祥熙、英国驻南京领事白朗德等,在他的眼中,皆无特权可言,他坚决向他们征收税款,整顿混乱的税务秩序,只为维护国家的尊严与百姓的利益。在石瑛的心中,百姓的利益重于泰山。当他听闻贫苦农民卖青苗的现象普遍存在时,他心急如焚,以市政府的名义果断下令暂缓执行相关合同文书,直至按照市场价格补齐粮价,让农民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他常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当发现警察在太平路非法设卡向农民收税时,他毫不犹豫地亲临现场查办,果断撤除关卡,还农民一个公道。如今,石瑛故居历经岁月的洗礼与精心地修缮,已作为艺术展览馆向世人开放。定期举办的文化活动,如同一座桥梁,让后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跨越时空的界限,缅怀石瑛那高尚的品格,汲取他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让这份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与发扬。
在民国风云变幻的岁月里,夏斗寅,这位湖北军阀,曾执掌湖北省政府主席之权柄。他的公馆,隐匿于昙华林街区的军休所内,那西式公馆风格的建筑,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伫立,见证着他于此间参与地方军政事务的过往云烟。虽历史对夏斗寅的评价如雾里看花,褒贬不一,但他的故居,作为历史保护建筑,依旧是昙华林历史风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似一首悠扬的老歌,诉说着那段复杂难解的军政历史。
在昙华林的街巷深处,国民党高级将领徐源泉的别墅,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保存完好的西式建筑典范。徐源泉,曾于抗日烽火中披荆斩棘,他的别墅如今已化身为历史文化景点,似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向世人展示着民国时期军政人物的生活百态。他不仅在军事上纵横捭阖,更心系教育,在家乡创办了正源中学、培元中学等学府,为培育人才倾尽心血。伫立于别墅之前,恍惚间,仿佛能看到当年徐源泉在此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伟岸身影,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军政人物的独特气息,似一缕清风,拂过岁月的长河。
陈时,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的奠基者,近代教育的先驱。他的旧居,坐落于昙华林街区,是中国早期教育发展的重要见证。陈时于此处,如一位执着的行者,推动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为培养新式人才披荆斩棘。他深知教育乃国家和民族振兴之基石,倾尽全力创办学校,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似一位播撒希望的农夫。在他的悉心耕耘下,中华大学如一棵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他的教育精神和理念,如同一股清泉,至今仍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心田。
美国图书馆学家韦棣华,在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浩瀚星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绚丽轨迹。于昙华林这片充满韵味的土地上,她宛如一位怀揣梦想的开拓者,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于 1905 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又在 1920 年创立了首所图书馆专业学校。此后,她便长期定居于此,用一生的时光倾注于图书馆事业。她被黎元洪赞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这份赞誉,是对她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韦棣华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筑牢了坚实的根基。她宛如一位知识的使者,带来了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和技术,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这片亟待发展的领域。在她的悉心培育下,一批专业的图书馆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中国图书馆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那个知识如稀世珍宝般匮乏的年代,“文华公书林”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知识灯塔,散发着温暖而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无数人求知的漫漫征途,为知识的传播、民智的开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走进“文华公书林”的人,都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在书页的翻动间,汲取着智慧的养分,追寻着梦想的方向。而韦棣华,这位伟大的开拓者,也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丰碑之上。
1938 年,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郭沫若临危受命,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他带领宣传队,毅然进驻昙华林 83 号夏斗寅寓所。那座寓所,宛如一座沉睡的堡垒,自此被唤醒,成为抗战文化宣传的关键据点。郭沫若于此,以笔为剑,以字为刃,精心组织抗日宣传活动。他的文字,似一道道划破黑暗的闪电,带着犀利的光芒,直刺敌人的心脏;又似一声声激昂的战鼓,鼓舞着全国人民的士气,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抗日火焰熊熊燃烧。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另一处阵地,设立在昙华林的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周恩来,这位伟大的政治家,作为政治部副部长,曾在此运筹帷幄,悉心指导工作。阳翰笙、冼星海、田汉等文化界精英,也如群星汇聚于此。他们以文艺为号角,举办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一次次震撼的展览,将抗日救亡的思想如春风化雨般播撒在民众心间,唤起了无数人炽热的爱国情怀。这里,成为文化抗战的前沿阵地,为抗战胜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昙华林街区的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前身为普通中学堂)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董必武、陈潭秋、李四光曾在此求学问道。这所学校,宛如一座思想的摇篮,是辛亥革命和早期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董必武和陈潭秋,怀揣着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在这里接受新思想的洗礼,如破土而出的幼苗,在知识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李四光,则以科学为笔,在地质领域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卷,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的地质勘探和石油开发事业披荆斩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璀璨星辰般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改变着中国的命运。
在时光的幽谧小径上漫步,钱基博,这位钱钟书之父、著名学者与教育家,宛如一颗璀璨星辰,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他的旧居“朴园”,隐匿于昙华林华中村,那座西式小洋楼,宛如一位温婉的佳人,静静伫立。门口那株百年朴树,似一位忠诚的卫士,见证着岁月的悄然变迁,每一道年轮都镌刻着时光的故事。钱基博一生沉浸于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如一位执着的行者,在知识的瀚海中披荆斩棘。他的学术著作,如繁星般点缀着多个领域,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在教育这片广袤的田野上,他辛勤耕耘,培育出众多优秀学子。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为笔,以渊博的知识为墨,书写着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踏入“朴园”,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的隧道,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年钱基博在此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浓厚学术氛围。那袅袅的书香,那激昂的讨论声,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而在昙华林 32 号,刘公的公馆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矗立在那里。作为辛亥革命共进会领导人,这里是他积极组织革命活动的秘密基地,是他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的战场。那每一块砖石,每一扇门窗,都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仿佛在诉说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与无畏,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那伟大的革命精神。
张之洞,虽未有明确记载他居住在昙华林,但他在昙华林这片土地上,如一位伟大的建筑师,推动着近代教育与工业建设的发展。文华大学的创办,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兴起,都与他息息相关。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一位智慧的引路人,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创办新式学堂,发展近代工业,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就了一条坚实的道路。他的思想和实践,如同一股强大的暖流,对昙华林乃至整个武汉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昙华林的这些历史建筑与名人故居,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武汉近代史的壮丽画卷,涵盖了政治、教育、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的忠实见证。如今,部分建筑经精心修缮后,如一位位优雅的使者,向公众敞开怀抱,成为探索武昌文脉的重要窗口。
每一座故居,恰似一位耄耋之年的智者,静默地伫立在时光的一隅,不言不语,却似有千言万语在流转的岁月里低吟浅唱。它们用斑驳的墙壁、陈旧的砖瓦,编织着往昔的峥嵘岁月,默默地向每一位路过的行人,诉说着那些名人们如繁星般璀璨的传奇故事。
我满心期待着,每一位踏入这片土地的客人,都能怀着一颗虔诚而炽热的心,缓缓走进它们,轻轻走近它们,用心去感受它们。仿佛推开一扇扇时光之门,穿越那神秘而悠长的时空隧道,与那些伟人在同一个历史时空里相逢。在那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智慧的光芒,如同一束束明亮的光线,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前行的方向;你能触摸到他们无畏的勇气,似一股股磅礴的力量,冲破重重困境,奏响奋斗的乐章;你能体会到他们赤子的情怀,如同一泓泓清澈的泉水,滋润着干涸的心田,唤起内心的善良与美好。
这些故居,是历史的厚重典籍,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之所,承载着对过去的深深眷恋与怀念,也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期望。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