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静姝的头像

静姝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1/04
分享

《平静中的凄美,凄美中的平静》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真不愧是茅盾文学奖的典藏作品,开篇直接就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娓娓道来的语言,独特的写作视角,细腻的笔法,无不吸引着读者。我用一天多点的时间饥渴式地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凄美的死亡

我和绝大部分读者一样,看完后印象最深刻的是死亡。一个个熟悉的人在“我”的目睹”中离“我”而去,令人叹惋,但哀而不伤。作者对死亡过程的描写,轻盈空灵。诗化的语言,让死亡没有大悲大苦的震撼,没有惊心动魄的惨烈,没有撕心裂肺的恸哭。一个个生命的消失,就像树叶的飘落,自然而然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亦如天空中飞翔的小鸟,飞倦了,飞累了,自然地回巢栖息。每一个生命的消亡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平静,他们好像都没有死,他们的灵魂—乌麦永在,只是变成了另一种物质,或化为草木,或为尘土,或为花卉,或为虫鱼,或化为飞鸟,或化为走兽;或存在于树梢,或存在于河流,或存在于田野,或存在于天上,或存在于山峦。

总之,他们没有死,他们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存在而已。如作者所说:“死亡对他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在他们心中不是死亡,而是另一种生,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他们信奉萨满,他们相信在山间、在树间、在迷雾当中,都有什么湿漉漉的灵魂。”“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把它还给神灵。”作者和他们一样平静地看待死亡,“生命就是这样,有出生就有死亡,有忧愁就有喜悦,有葬礼也就有婚礼。”

他们平静地面对死亡。这不是对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相反,我感觉到这是对生命极大的尊重和敬畏,能把生死等同的人,他对生死的觉悟已超出了常人,他已深深懂得了只要是生命就有生有死。古圣人庄子就是如此。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的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着歌。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死了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气之聚;人的死亡是气之散。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对错,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真实地看待生死,不唯心,轻轻地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命,成为生命的主人。

作家史铁生也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坦然地接受,达观地对待,才是对生命的正确对待,才能在有生之年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同时敬畏自然,活出生命的本色,活出生命该有的样子。

迟子建笔下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们,在茫茫林海雪原中,生活孤寂凄苦,但每个人的内心并不颓废,反而努力地活着。整个乌力楞(村庄)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一起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没有攀比,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一起打猎,一起吃肉,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虽然他们有各种各样地“走法”(死亡),但活着的时候,他们都是生命的主人,就像划过天际的流星一样,即使短暂,也曾星光闪耀。

萨满凄美的一生,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妮浩凄凉地说,我是萨满,怎么能见死不救呢?”。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让人肃然起敬。

鄂温克族人能在如此恶劣艰苦的环境下积极地求生存。一个民族乐生的精神体现无遗,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现在,我们的物质如此丰裕,不想走路有汽车,不想做饭有外卖,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风不沾身,雨不湿鞋,更应该知足感恩,活在当下,看淡得失,达观豁达,善待生死,珍爱生命,敬畏自然。

     空灵的文字

迟子建老师的文字是空灵的,细腻而柔软,像江南婉约的女子,淡淡的喜悦里有淡淡的哀愁。那种柔美,不,更多的是那种凄美,一下子攫取了人的眼球,吸引着我不断地探知未知的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沧桑与悲悯,像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带着我行走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带着我去看美丽静默的山川溪流,去看广袤森林里的日月星辰,去看走不到尽头的茫茫雪原。

写时间的久远绵长,不直接说时间、岁月、光阴这些常用词语,而是“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90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给看老了。”一个“老”字,岁月留痕,沧桑尽显,这不加任何修饰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如雪一样纯粹,如山谷中小鸟的鸣声一样清脆,不含杂质。

写太阳,也不落入俗套,而是“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红着脸”“黄着脸”朴实而又形象的描写,拟人化的手法,把人们熟视无睹的太阳写得如此亲切自然,如在眼前。

写草,也一样地随意,拟人的手法,自然亲切,“向阳山坡上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

写马伊堪的美,不直言,“她本来就美得像一枝含着露珠的百合花,再加上她轻盈优美的舞姿,外来的男人全都把目光放在这个17岁的少女身上。突然出现的马伊堪,就像黑夜中跳出的一轮明月,就像雨后山间升起的一条彩虹,就像傍晚站在湖畔的一只小鹿,她的美是那么的令人惊叹。陈副乡长揉着眼睛说,她不会是仙女吧?张兽医大张着嘴,好像发生了梦魇。高平路呢,开始时,他还低着头,借着火光在本子上记录着歌词。马伊堪一出现,他抬起头来,笔停了,本子滑落到火堆里,化成了火苗。但他的眼睛帮他说话了,他流泪了,这泪水使我们相信,他的心从此不会为达吉亚娜伤感,因为马伊堪就像一朵云,在瞬间飘入了他的心中,搅起了风雨。”没有正面描写一个字,却从众人的神态中就感受到了她美得让人窒息,把侧面烘托的的手法用到了极致。

写死亡,“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样的走法。”果格力的“走法”—“果格力坠地的过程我们看得真真切切的。他看上去就像被箭射中的一只大鸟,从上面张着翅膀呼喊着掉了下来。他留给人间的最后呼唤是:额尼啊!—”坤德的“走法”—“到了这个时候的老人就像要掉进山里的夕阳,你想拽都拽不住的。但昆德和伊芙琳的死亡却是特别的,你们能想到吗?既不惧凶恶的狼,又不惧怕力大无穷的黑熊的坤德,竟然被一只黑蜘蛛给吓死了。”鲁尼的“走法”—“鲁尼那天看上去好好的,他喝着喝着茶,突然对玛克辛姆说,给我拿块儿糖来吧。说完脖子一歪,气就没了。我想鲁尼和妮浩去的世界是温暖的,因为果格力、交库托坎、耶尔尼斯涅都在那里。”伊莲娜的“走法”—“伊莲娜就是一条鱼,她应该沿着贝尔茨河一直飘向我们看不见的远方的。伊莲娜躺在桦皮船回到营地的时候,夕阳把水面染得一派金黄。好像老天知道她喜欢画,特意泼洒了一幅,把她给镶在画中了。”死本就一个满含悲戚的字眼,但在迟子建老师的笔下如此地富有诗意,不经意地减轻了死亡带给读着哀痛,泪眼婆娑中又满怀释然,可谓凄美。

有人说“迟子建老师的文笔惊艳到落泪,是情诗,是史诗,是一生的不屈与传奇。”

是的,我是含着泪看完的,为妮浩的无私伟大而落泪,为女主人公两任丈夫的离去而落泪,为每一个不屈生命的离去而落泪,同时又被顽强的生命力所鼓舞。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礼赞。这里有父母的爱情,有主人公玛利亚·索的爱情,有姑姑依芙琳和姑父坤德的爱情,有伊万的爱情,有达西的爱情,有依莲娜的爱情,有俄国商人(安达)的爱情。每个人的爱情都很感人,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信誓旦旦,没有缠绵悱恻,却可歌可泣。

    独特的叙事视角

独特的叙事视角,也是这篇长篇小说的亮点。以长者的口吻娓娓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切,真实性极具,感染力极强。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九十岁了,我也把他们给看老了。”历史的沧桑,时间的厚重,寥寥几语就都出来了。

独特的叙事视角让读者看到的不只是几代人的生活日常,而是从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鄂温克族从拉穆湖(贝加尔湖)辗转迁徙,历经艰辛,最后安居于大兴安岭北侧额尔古纳河右岸。作品将一个游猎民族的生活画卷通过“我”一个九十岁的老人—历史的见证者娓娓讲述出来,“我”目睹了这个以打猎为生的民族的兴衰,其中蕴含的文化和折射的情感,足以让人眼界大开,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式的《百年孤独》。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相似之处,都写了一个民族由兴旺走向衰落的发展历程,也确实是鄂温克人的史诗。

  董宇辉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将我的灵魂轻轻托起,于我人生最焦灼、最迷茫、最痛苦、最黑暗的时刻。”他说迟子建老师是他的人生贵人。从这部书里,我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以及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只有认清了生命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意义,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却可拓宽生命的厚度。

《额尔古纳河右岸》如一块美丽的鹅卵石,在我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涟漪如盛开的生命之花,绚烂在我灵魂的深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