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汾城回来好几天了,有一股暗流一直在涌动,激荡着我的心胸,撕扯着我的灵魂。一方面,我被汾城的古建筑群深深地震撼;另一方面,我又为自己的无知和怠慢而内疚,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
作家余秋雨曾写过一篇散文《抱愧山西》,文中说他在山西境内旅游的时候,为自己过去对山西的无知和低估感到惭愧。我对汾城对家乡临汾也有这样的感觉。
愧对汾城,愧对家乡临汾,这么近在咫尺精妙绝伦的古建筑群现在才亲眼所见,并且还是受“跟着悟空游山西”游戏影响而来的,下车时还说了句网络热词“被抖音骗来的”。不过,第一次听说和看到汾城,确实是在抖音里。当时,并不知道汾城在什么地方,以为它是一个县城,看评论区后才知就在我的家乡临汾,在临汾南边的襄汾县内,是一个古镇。
从学识和阅历上说,自我感觉不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高中学的文科,对地理情有独钟,喜欢看地图,喜欢看地名,曾手绘过地图,标出铁路沿线城市名称,不曾知道有个古镇汾城。大学四年也没听人说过汾城。结婚后,先生学地理的,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常督促我带孩子行万里路,北京、上海、海南、辽宁、安徽,陕西、河南、河北等地都去过,尤其山西境内,连偏远的西八县之一的石楼也去了,五台山、云冈石窟、芦芽山、绵山、石膏山、云台山、舜王坪、莽河等景点不用说,壶口去过四次,陶寺—最初的中国去过两次,最近火爆的隰县小西天去过两次,蒲县的柏山去过三次,北面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东南的皇城相府,南边的李家大院飞云楼、关帝庙、后土祠都去过,附近的兴唐寺风景区、青龙山、天寿山、龙澍峪、尧庙就不必说了,唯独不曾听说汾城古镇,周围的朋友也不曾在我跟前提及过汾城。汾城对我来说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存在。
来到汾城,车水马龙,有很多外省车牌,估计也是看了网络慕名而来的,突然觉得心踏实了许多,有这么多人陪着自己被骗,说明这个地方有它存在的价值。
跟着穿梭的人流来到了文庙,远远地就听到了嘈杂声,叫卖声,喧嚣声,热闹非凡。文庙外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群熙攘。檐牙高啄、钩心斗角的古建筑群,古色古香,巧夺天工,远远地就攫住了我们的眼球,加上身边络绎不绝的游客以及南腔北调的口音,给人一种穿越到古代、融入古人生活的感觉。
碑刻记载,这里原为太平县城,历史悠久,唐初曾是尉迟恭的封地——鄂公堡。古镇拥有众多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2007年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文庙,顾名思义与文化有关,与孔圣人有关,当然早期也有可能举行过祭祀祈福之类的活动。看简介,文庙建筑面积为6千平方米。据记载:始建于唐,在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组成,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
文庙的大门前矗立一影壁,也称照壁,萧墙。青砖砌造,威严大方,其风格属清代,或为明建清修。两侧分嵌一副砖雕对联:“道有独隆,中外咸被夫子义;尊无二上,古今共仰圣人诗”。
古人比较讲究风水,影壁在风水上有重要作用,可以阻挡不吉之气进入院内,同时使气流绕行,起到聚气的作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元素,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尤其影壁上的图案,更是具有象征意义。在春秋时代已有影壁,成语“祸起萧墙”就是明证。
文庙的大门称棂星门。据记载:棂星门建于明正德年间,悬山顶,内外有八根斜撑石柱,柱底由八只卷曲的卧狮承抱,别致而有趣。柱身浮雕云龙和鱼,象征着鲤鱼跃龙门的美好祈愿。石刻匾额正面曰“棂星门”,内为“金声玉振”。棂星即古代农星,以此命名,体现我国自古以来耕读并重的儒家思想。“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磬(玉振)结束,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来这里,长知识了。精美绝伦的棂星门无声地矗立在那里,静静地听着熙熙攘攘的游客发出的啧啧称奇声。门楣的石雕和影壁上的彩色浮雕都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叹为观止,不得不由衷地赞美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雕刻水平。
游客们伫立在这里,久久不愿离去,有拍照的留念的,有仰望欣赏的,有探究其制作过程的,还有拿出打印资料背诵的,有讨论门上字词含义的。
总之,站在棂星门下,攒动的人群不像是旅游观光的游客,倒像是研究文物古迹的学者,眼里满是虔诚和膜拜,连小孩都模仿大人的举止,手摸龟驮碑下神兽赑屃的头,祈福以后考试顺利独占鳌头。赑屃那因触摸而光滑的头,印证了不知多少游客来过这里,它默默地见证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信念和希望在这里悄悄升起。
过了棂星门,泮池便映入眼帘。泮池又名泮水,建于明正德年间,学宫前的水池,西南为水,东北为墙,一半有水,一半无水。设计独特,造型别致。
大成门也不甘落后,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你前去观赏。大成门也称戟门,为开廊式建筑。门顶上的木雕尤其耀眼夺目,禁不住又是一阵感叹和震撼,美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前后廊下竖历代碑刻十几通。特别有两通明代文徵明的行书诗碑,书法苍劲有力,流畅放逸,堪称一绝。
院中有一个桥,叫状元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状元桥遗址是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圣桥,“状元桥上走一走,金榜题名占鳌头”。在古代,大凡学子临考前,都要来这走一走,来沾沾灵气。
院中最宏伟的建筑叫大成殿。叠顶古色古香,青砖黛瓦,中间有一个琉璃瓦铺成的菱形造型。斗拱雕刻精美,造型独具。
据记载,在清朝道光时期,在这里举行过童试,当年有700多童生参加闭卷笔试。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和肃穆,如现在的高考,也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童生考中后称为秀才,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省级的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举人才有资格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贡士才有资格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后称为进士,也称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当年那700多童生就像现在的高中生一样,在这青砖黛瓦、气势宏伟的院落里激烈角逐,展开圆梦行动。这里是他们入仕的起点,在这里要拿到敲门砖,才有机会进入深似海的侯门施展才华。
踏进文庙,仿佛进入了一座文化的殿堂,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历史的气息,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庙里的千年古柏,体型庞大,枝干遒劲,它扭曲作直,纹理清晰,不知要伸向何方,不知要探寻什么,给古色古香的文庙带来一片绿荫,增添了温暖的生活气息。那皲裂的树皮,好像在向游客诉说千年的故事,那深深的皱褶里,埋藏了多少尘封的往事。它们见证了文庙的沧桑岁月,目睹了汾城的兴衰更迭。风雨无阻,默默地守护这文庙的神圣。
古柏前的献殿,檐顶内饰别致,木制雕刻,叹为观止,这才是极致的天花板,造型精美得无法形容,站在它下面,犹如头顶万花筒,绚丽夺目。
从文庙出来,便是城隍庙。二者前后相倚,仅以一条街道隔开,但又被横街矗立的两座木牌坊连接在一起。木牌坊的雕刻和造型也是古建筑群的亮点。
移步换景,处处可观。城隍庙的影壁引人注目。它是一大型琉璃制件,中间有形似麒麟或者双龙的图案,惟妙惟肖,生动逼真。两侧嵌有一副对联:“生了死死了生生死不息;人化物物化人变化无穷”。通俗地道出了天地造化无穷的朴素哲理。在壁心右下角,刻有琉璃烧造者的名款:“襄陵县杜村里琉璃监制”。可见在明代,杜村的琉璃烧制业发达而制品精美。
影壁两侧,竖立着道光十八年的双斗石质旗杆。旗杆石,也叫“功名石”,古代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明清时代,凡家人或族人考中了功名,必在宗祠门口竖立大旗,青史留名,光宗耀祖。用来竖大旗的旗杆石则被认为是古代进士、举人的“荣誉证书”。旗杆竖立后,作为本宗后人的学习榜样,激励他们发奋读书进取,科考做官。当然,部分及第者因贫困潦倒,无力出资或是本宗族实力不强的,就没有能力竖立这种旗杆石。因此,能看到这种旗杆石的地方,大多是人丁兴旺、财力雄厚、英才辈出的大村落或贵族大富A户,尤其是其中的“豪门巨户”,可以很“任性”地把旗杆做得又高又大!
这里的旗杆是为一王姓进士所立,做得如此大,可见当年的辉煌与声势。小时候在我们村里,经常听大人们说“旗杆院”“倒村杆”之类的词,当时不知道它的含义,现在终于亲眼所见,填补了当年知识的空白。
汾城一游,刷新了我的认知。旅游已经不是以前人们所说的“下车照相,上车睡觉”的样子。来这里的游客更多的是在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穿越时空,回溯千年,与古人对话,感知他们的智慧,了解他们的技艺,明白了的大国工匠精神。难怪汾城古建筑群被人们赞为“古代城市的标本”!真的是一次视觉的饕餮盛宴,唯有“震撼”二字能形容此时此刻的感受。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说,“便如现在苏州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中国戏曲博物馆’,我多次陪外国艺术家去参观,几乎每次都让客人们惊叹不已。尤其是那个精妙绝伦的戏台和演出场所,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为奇迹,但整个博物馆的原址却是三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要找一个南方戏曲演出的最佳舞台作为文物永久保存,找来找去竟在人家山西人的一个临时俱乐部里找到了。”
的确如此,汾城的随便一处古建筑,都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汾城古建筑群仿佛天使遗落人间的一朵美丽的花朵,集中了古建筑的精髓,熔铸了古建筑的魂。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走在汾城古建筑的石板路上,摩肩接踵的游客,让我如同置身于旅游业发达的江南,二十年前游周庄,就是这样拥挤。那时我就想,我们家乡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人流,而今,随着黑神话悟空的游戏,汾城火了,家乡临汾终于火爆出圈了。
隰县小西天国庆期间人满为患,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那精美绝伦的悬塑全国稀有。二十年前,我去过两次,环境的宁静优美令人心旷神怡。那时,身体状况欠佳,来这里观光并祈福。刚下车,路旁有一位卖工艺品的农村妇女就向我们招揽生意,我听不懂她的话,直接往前走。同事却走到她跟前和她聊天。后来,同事追上我后说:“那女的说你心善,中年后享福!说我将来有口福!”我开玩笑说,“她又没看见我啥模样!”也许就是这不经意的话,起了暗示作用,一直约束自己与人为善,以期实现她无意的预言。有时,信仰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就如作家巴金所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曾几何时,我也从众认为小县城落后贫穷土得掉渣,羡慕大城市的灯红酒绿、热闹繁华。当看到汾城的古建筑群时,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这偏远的古镇,承载了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古人的文明和智慧,其文化底蕴是钢筋水泥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永远无法替代的。现在,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尧都平阳,大美临汾,“所有的旅行都是出发,回到临汾咱是回家”,这里最初的中国,有最古老的传说。
我也曾摇旗呐喊,在我的学生面前助力家乡的文化自信、地域自信,不过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自信力略显苍白。大槐树的传说,苏三的故事,飞虹塔和元代壁画的旷世价值,虽然让我们引以为豪;但是在公厕改造之初,有人曾公然谴责设计者太土了,不用大城市用的“公厕”或者“WC”名称,却用土里土气的“解手场”三个字做名称。开始,我也有点狐疑。直到旅游业的兴起、传统文化的复兴,“解手场”一词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才显示出来,禁不住赞叹设计者的远见卓识。我和学生的文化自信、地域自信才如春起之苗潜滋暗长了。对外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洪洞的公厕不叫厕所,叫解手场!”
抱愧汾城,抱愧家乡临汾,五千年的文明而今靠一款游戏带火,我们都欠家乡一份关爱、一份自信。我们整天追求诗和远方,我们的家乡就是别人眼中的诗和远方。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火,火出山西,火向全国,火向世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